張 海
(山西省中條山北方銅業股份有限公司銅礦峪礦, 山西 運城 043700)
山西省中條山北方銅業股份有限公司銅礦峪礦(全文簡稱銅礦峪礦)4 號、5 號礦體中央厚大部分采用自然崩落法開采,邊部礦體采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與主礦體的開采基本同步下降,使得礦山生產穩定、有序。530 中段4 號、5 號邊部礦體的開采,受主礦體空間開采的制約,新工藝采場的巖移將影響邊部礦體的開采,極易造成礦產資源的損失。
經過分析530 中段邊部礦體的地質資料,5 號礦體的東端和4 號礦體的西端礦體比較厚大,走向長,儲量大,需要重點考慮開采的部位;4 號、5 號礦體回采順序由東向西,考慮邊部礦體與主礦體的開采關系,需要先行設計4 號、5 號礦體新工藝采界以東邊部礦體的開采方案,及時組織開采,避免礦量損失。本次重點考慮5 號礦體新工藝采界以東邊部礦體的開采方案選擇,
530 中段4 號、5 號礦體的邊部礦體含礦巖性為變石英晶屑凝灰巖,局部有少量的黑云母石英片巖,礦體分支復合尖滅再現,變化十分復雜。圍巖與礦體均屬于穩固或中等穩固,礦體形態呈透鏡狀,產狀與圍巖基本上平行產出,礦體傾向北西,傾角40°~50°,主要含銅礦物為黃銅礦、斑銅礦,探礦網度為(30~60)m×(50~100)m,屬D 級別。具體情況詳見地質儲量表1。

表1 地質儲量表
中段高度的確定考慮兩個方案,一是610 水平布置運輸系統方案;二是583 水平布置運輸系統方案。經過分析認為:583 運輸道至570 拉底道垂直距離較小,受新工藝采區巖移影響較小,其控制的中段較高,開拓采礦比相對較少,回采礦量較大,并且可以利用新工藝583 副層進路作為第二個人行進路,與新工藝工程匹配較好,施工難度較低,施工周期短,投資少,預計在2010 年一季度可投產出礦。583至690 水平中間布置3 個耙道分層,也符合老工藝采礦分層特點;而610 運輸系統受新工藝采區巖移影響較大,施工難度較大,開拓、采準工程量相對比較大,可回采礦量較少,因此選擇583 水平布置運輸系統方案。由于583 水平以下開采將破壞4 號、5 號礦體554 水平側部回風道,所以本次暫不考慮530至583 水平之間礦體的開采。
初步考慮三個方案:Ⅰ方案583 水平10 t 電機車牽引2 m3側卸礦車運輸,Ⅱ方案583 水平自卸汽車運輸方式。Ⅲ方案583 水平2 m3柴油鏟運機運輸。經過分析比較,由于2 m3柴油鏟運機作為運搬工具,其有效運輸距離較短,需要增加溜井數量,工程量大,目前沒有可利舊的設備,新購設備價格昂貴,鏟運機約70 萬元/臺,維修率較高,運輸成本較大,且油鏟產生的尾氣污染大,不適合采用,故排除方案Ⅲ。僅對方案Ⅰ和方案Ⅱ進行經濟技術分析和優缺點比較。
3.2.1 方案Ⅰ
583 水平10 t 電機車牽引2 m2側卸礦車運輸開拓工程布置:
530 水平施工5162、5164 穿脈及5202、5201 相應的頂底盤運輸道;583 水平布置5160、5161、5162三條運輸穿脈和5164 一條卸礦穿脈及頂底盤運輸道,作為中段轉運層,5164 卸礦道施工530 至583水平的礦石和廢石溜井各一條,集中下放583 中段的礦石和廢石;礦石、廢石采用10 t 電機車牽引2 m3側卸礦車,經循環運輸,下放至530 水平5164 穿,運至1 號、2 號卸礦主溜井。
3.2.2 方案Ⅱ
583 水平自卸汽車運輸方式開拓工程布置:
530 水平施工5160、5161、5162 穿脈及5202、5201 相應的頂底盤運輸道;583 水平布置5160、5161、5162 穿脈及運輸循環圈,作為中段轉運層,5160 穿頂盤和5162 穿底盤各施工一條530 至583水平的礦石溜井,5161 穿施工一條530 至583 水平的廢石溜井,下放583 中段的廢石。礦石采用振機放礦,5 t 自卸汽車運輸,通過溜井下放到530 水平,運至1 號、2 號卸礦主溜井。
3.2.3 兩種方案開拓可比投資經濟技術比較(見表2)

表2 兩種方案開拓可比投資經濟技術比較
通過比較,方案一在583 水平施工中段轉運層,采用10 電機車牽引2 m3側卸礦車運輸,雖然掘進工程投入較大,但是經營費用小,與方案二相比,不存在空氣污染,通風效果好,綜合考慮選擇方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