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松 吳立明
傳統小學科學探究多起止于上下課鈴聲,創新教育難以實現,我們本著“有機”——教材內容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有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教學目標、“有效”——大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原則,進行長期深入的探索,總結出了寓小學創新教育于科學探究的“挖、激、導、升”實施模式。
結合實際情況,挖掘創新題材
新的科學課程要求開發利用多種課程資源,以豐富多彩、系統化的教學內容來促進學生科學探究。遵循“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則,我們認真分析教材,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從教學內容上挖掘創新素材,引導學生開展深層次的探究活動。
例如,學生學習“杠桿的研究”一課時,我們引導他們開展了這樣的課外探究:觀察身邊的杠桿類工具,研究它們的結構,看看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學生們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很多改進方案,雖顯稚嫩,但創新意識得以體現。
教授“昆蟲”一課后,結合寨陽的支柱產業——椪柑,我們指導學生在課余時間探究椪柑病蟲害,了解侵害椪柑的害蟲。通過這種活動,學生既豐富了有關昆蟲的知識,又提高了探究能力。
創設輕松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一起探究,討論爭辯,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可愛的蠶寶寶”一課時,就蠶在蠶繭里的排泄情況,學生們進行了激烈爭論:有的說蠶在蠶繭里不排泄,有的說蠶在蠶繭里排泄一次或多次……我們沒有急于把事實告訴學生,而是說:“老師也很想知道蠶寶寶在蠶繭里的排泄情況,我們課后想辦法研究,好嗎?”學生的探究興趣被激發,齊聲回答:“好!”我們又問:“那你們準備怎么研究呢?”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設想,然后據此制訂研究方案并在課外實施,還用文字、圖畫、照片等形式把研究過程記錄了下來。
在教學“制作我們的賽車”一課時,我們先出示電動空氣動力車,然后讓學生試玩。“它為什么能前進?誰愿意來演示一下?”“你們知道這電動空氣動力車的原理嗎?”“你也想制作一輛電動空氣動力車嗎?”通過提問的方式,我們營造出輕松的情境和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行探究。
開展多彩活動,提高創新興趣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都感興趣,但這種興趣持續時間短,所以要不斷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教師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教學內容與當地實際結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一系列探究活動,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提高并向情趣轉化。
比如,我們帶領學生考察湘西山區的生物資源,制作了大量動植物標本;對吉首的環境污染展開調查,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考察武陵山區豐富的地質資源,制作巖石礦物標本;觀測天文現象……力求科學探究活動豐富多彩,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的興趣。
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科學指導
現代科學教育要求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個體,不搞標準化,引導學生多向發展。個體的發展有差異,創新有層次,但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創新態度這個目的卻是相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就同一內容開展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其中,都能有收獲,從而使他們樂于探究。
例如教授“我的小車”這一單元時,我們指導學生自制小車:動手能力一般的學生自制紙盒簡易小車,動手能力較好的學生自制能行駛較長距離的橡皮筋車,動手能力很好的學生自制賽車,所有的學生都能一顯身手。他們通過制作小車,了解了影響小車運動的力:空氣阻力、升力、輪胎的抓地力等,探究興趣更濃了。
又如,由于不同年級的小學生探究能力不一樣,我們指導他們開展不一樣的探究動物活動:三年級學生在課外飼養蝸牛、蝗蟲等小動物,定期觀察,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四五年級學生捕捉蝴蝶、蝗蟲、金魚等動物,制作簡單的動物標本;六年級學生結合當地實際開展椪柑害蟲調查研究,認識常見的椪柑害蟲,了解它們的生理特點及危害,向柑農和農技專家請教防治方法,查閱資料,尋找防治椪柑害蟲的生物方法,寫出自己的建議,供柑農和農技專家參考。
在探究中創新,提升探究水平
陶行知說:“人人是創造之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把創新作為主要目標之一,并落實到探究的各個環節中去,真正做到“人人”“處處”“天天”創新。通過近年來實踐探索,無論學生個體還是班級、學校,在課堂科技創新和課外科學探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更加濃厚,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迅速提高。
同時,我們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創新活動,成績喜人,創新教育已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實踐證明,寓小學創新教育于科學探究的“挖、激、導、升”實施模式是可行的,結合科學探究開展創新教育工作,能促進學生個體知、情、意、行全面發展,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創新人格逐步形成,同時拓展了科學探究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探究—新問題—創新—新探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發展模式,有利于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