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沙文婷

細雨飄灑在2019年的初春時節,悄無聲息地潤澤著春意萌動的高原大地。進入喜慶祥和的己亥年之后,全省各地開展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讓人眼前一亮、應接不暇。據統計,僅上半年元旦、春節期間,全省開展各類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5700場,現場參與觀眾總人數達411萬人次,網絡參與量達488萬人次,大大高于往年。群眾文化活動繁榮興盛,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折射出我省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和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的堅實歷程和生動實踐。生活好了,用海西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下灘村村民的話說,“現今生活越來越富裕、腰包鼓起來的村民們也想在喜慶的日子里鬧一鬧、耍一耍。”
2018年12月,省委宣傳部印發《關于認真組織開展元旦春節期間群眾文化活動的通知》,就組織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做出安排部署。活動開展以來,全省各級宣傳文化部門和單位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圍繞“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主題,廣泛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志愿服務等文化活動198項。各市州組織開展“九曲黃河燈會”、同敲平安鐘、共擊祥云鼓、舞龍舞獅表演、非遺展示、民俗體驗、新年社火展演、元宵燈會等活動200余項,種類多樣、內涵豐富。各縣區鎮鄉舉辦秦腔皮影展演、鄉村春晚、民間曲藝專場晚會等活動百余項,受到各族群眾歡迎。海東市互助縣舉辦的迎新春系列聯歡晚會之“花兒”、第六屆老百姓網絡春晚、老年大學迎春晚會、戲曲迎春聯歡晚會的現場直播點擊率共計達37萬人次,群眾喜歡看、主動看、親自演,把節日喜慶氛圍推向了高潮,文藝工作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凸顯。
熱鬧紅火的社火表演、“土得掉渣”的青海曲藝、原汁原味的“花兒”、林海雪原·鷂子溝歡樂冰雪季、互助彩虹部落第八屆冰雪節等節慶文化旅游體驗活動……一支支春之圓舞曲,已在高原大地奏響,整個山莊、草原、湖泊都在旋律里翩翩起舞。撲面的春風總是讓人神清氣爽,文化的滋養和灌溉也同樣讓居住在山溝、草灘里的農牧民享受著美好生活。
春天到了,土族繡娘米金花靠賣土族繡品掙了一大筆“零花錢”,很多村民也都實現了就近就業,農牧區處處呈現一派增收“不打烊”的鄉村振興新景象。全省春節文化旅游活動按照“政府主導、全民參與、上下聯動、文化惠民、務實節儉”的原則,充分調動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組織策劃文旅活動共計165項。全省春節黃金周接待人數77.75萬人次,旅游收入7.83億元,文旅融合實現新突破,群眾文化為鄉村振興助了力、露了臉、漲了精神。
在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群眾自發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興頭”越來越大。社火是最能體現青海年俗的活動,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如春雷滾滾催人奮進,展示意氣風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湟中縣西堡鎮東兩旗村的社火耍得正酣,在村民王順存的心里,不耍社火感覺好像還沒過完年。他說,“我在外打工,專門請了三天假來村里耍社火,耍社火對于我們村里來說是一種精神。”湟中縣文化館館長郭秋芳說,今年湟中縣的三百多個村都耍了社火,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湟中縣西堡鎮新平村,村民自編自演的春晚正在上演,大家積極參與,樂在其中。村民鮑平動情地說,用我的歌聲歌唱美好的生活,也祝愿我們新平村的明天會更好。你方唱罷我登場,湟源縣巴燕鄉秦腔專場文藝演出中,傳統折子戲《天官賜福》等精彩劇目相繼呈現。村黨支部書記馬占成表示,“秦腔代表我們村的草根文化,秦腔唱著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鬧了新春鬧元宵,生活富裕起來的農牧民,爭相抓住春節的尾巴,還要把心里的滿足、感恩和歡喜鬧一鬧、耍一耍。正月十六當天,四面八方的游客趕往海東市樂都區洪水鎮下王家村感受遠近聞名的傳統社火節目“火龍舞”。村民王應通說“火把節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遠古羌族時代,是百姓祈求平安、慶祝豐收的民間文化活動,現在已經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天,全村人放下手頭的活計,一頭扎入活動準備和舉辦之中。長者們拿著扎火龍的材料,早早聚集在村委會大院里,張羅著扎火龍。他們動作嫻熟,選擇一根長長的易燃木棍作為“龍骨”,中間擺放兩條自龍頭至龍尾的長繩作為“龍筋”,外面用秸稈包裹,再用草繩捆扎,變成了“龍身”,加上栩栩如生的“龍頭”,兩條威風凜凜的巨龍就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眾人面前。村民們說,“這個火龍全長12米,代表12個月,帶子是24節,代表24個節氣。”扎了火龍后眾人還制作了300多個火把,傍晚時分,村民將火龍和火把一齊點燃,在耀眼的火光映襯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順遂。
一只只大紅燈籠的流蘇,一聲聲爆竹響,一個個冒著熱氣的籠屜……濃得化不開的傳統年味兒,撫慰所有奮斗者一年辛苦的疲憊,讓心中的鄉愁有根可依。游子的腳步踏在時光年輪上,定格著一幀幀鄉愁。“兩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全省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當地傳統文化資源,為團聚的親朋好友刷亮傳統文化的底色。
全省各市州組織展演和群眾自發參與的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民俗等9個類別160多個項目。組織優秀文化傳統節目、通過邀請傳承人專場演、基層群眾參與演的活動形式讓老百姓在節日期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草原格薩爾說唱、馬背藏戲、塔爾寺酥油花展、千戶營高臺、藏族魑鼓舞等,讓廣大群眾歡度新春佳節時增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優秀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多彩非遺綠色西寧”2019年西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春節期間吸引了不少市民參與體驗。活動共展出西寧刺繡、絲毛掛毯、河湟皮影戲、湟中農民畫、唐卡、民間彩繪泥塑技藝等13種非遺項目。據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主任金青泰介紹,“春節期間舉辦這樣的活動,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原生態展示,積極探索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和途徑,更好地宣傳、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百姓品味濃濃年味,在和親人團聚的同時,留住傳統文化的根,讓傳統文化的精髓永遠傳承下去。”
“果然沒有失望,今年這個春節過得熱鬧,兒子一家都玩嗨了!”56歲的樂都居民李春德說,他的兒媳婦是地道的杭州人,“講真哈,今年回來真是意想不到呢,我拍了好多青海過年民俗方面的抖音,沒有想到粉絲漲了一千多個呢。”能讓美麗西子湖畔來的“小姐姐”不停夸贊并且“漲粉”的青海年為什么這么火爆———僅在化隆,3000余“拉面大軍”組成16支社火隊,耍起了社火狂歡,古老的藏族“拉伊”、回族宴席曲也出盡風頭,白胡子的阿爺笑得合不攏嘴;循化,黃河岸邊的撒拉兒女搭起了彩門,扎起兩條百米長龍,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千年手抄本《古蘭經》也揭開了神秘面紗;海南州貴德縣河西鎮下劉屯村,春節期間天天有活動、人人是演員,黨支部書記胡世海說,“從正月初三起,到正月十五結束,節目場場排滿。我們就要把傳統的文化節目,一代接著一代傳承發揚光大下去”。
在南京上班、回西寧過年的趙女士,說起今年回西寧過年一大變化,就是去書店看書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了。節假日“打卡”“高顏值”網紅書店,成為市民尤其是年輕一族的過年好去處。不僅是幾何書店、里想書店等復合式書店在春節期間熙熙攘攘,成為各年齡段游客青睞的對象,博物館、圖書館、青海大劇院、電影院等也紛紛推出各種新春文化活動,迎合群眾節假日文化需求,過個“文化年”成為“新年俗”。大年初一,青劇影城觀影人流絡繹不絕。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看動畫片《小豬佩奇過大年》等影片,“以往過年都是在家吃喝看電視,今年帶著孩子出來,我們也看電影過年,洋一把。”前來觀影的市民李莉笑著說。物質上吃穿不愁是“配齊”,精神文化層面的“配齊”更是形態多樣。大年初二,外面寒風獵獵,西寧書城里溫暖如春。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看書,有上班族自我充電提升知識儲備,盡享紙墨馨香。還有很多人沉浸在畫水彩畫、做手工、制作唐卡等“文藝范”十足的體驗活動里,悠哉悠哉。青海省博物館春節期間舉辦“迎新春”系列社教活動,現場寫春聯、印版畫、聽講座、共茶話、看展覽,3天時間吸引了500多人次參與,場場爆滿。據介紹,以家庭為單位參觀展覽的人數較多,一大家人男女老少都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互動不斷,笑語不停,其樂融融。

還有很多人,在鄉村游的農村土炕頭尋找年味,在打開支付寶“集五福”中重溫傳統“福”的涵義……打上時代烙印的新年俗,更為時尚和輕松,而無論傳統年俗還是新年俗,都承載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守望。
稍顯凜冽的春風吹拂著等待春耕的大地,等待第一聲春雷炸響。一支支高原文藝輕騎兵、一個個文藝工作者,春忙過后又在著手準備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文藝活動,如漫灑在高原的花草籽一般,隨風而動,根須深深地扎在文藝的沃土,花葉緊緊地簇擁在一起,歷經春夏季拔節、秀穗、灌漿的生長,終在秋季彌散芬芳,將高原文藝百花園裝點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