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平
摘 要: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五四運動是各種因素動態累積的結果,運動過后這些因素持續發揮著力量,因此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質量互變規律的角度審視這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能夠從中發掘那一代青年人堅定理想和規劃人生的歷程,能夠讓當代青年更好地理解理論的變遷,更好地融入歷史的潮流,更好地擔負起國家與民族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新時代青年;質量互變
考察歷史事件,需要將其單個放大進行觀察,更需要將其縮小后放到歷史的長河里審視。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醞釀、發展的過程。同歷史上其他事件一樣,五四運動也有其發生、發展的歷史原因,有其事件爆發的后續影響,這些都是一個由量的積累達到質的升華的過程。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分析,能夠還原一個“運動中的五四運動”,讓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真正的“動起來”。
一、兩次質變考論
以1919年5月4日為標志,明顯的將這場運動區分為前后兩個階段。5月4日以前,是各種因素進行量的累積的過程。5月4日當天,所有的量變達到了質的突破。這些積累的因素并不是在5月4日游行爆發之后就失去了作用,而是持續的發力直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可稱為兩個階段性質變。這兩個質變都經歷了漸進式孕育,爆發式誕生。仔細分析其發生、發展的歷程,會發現這兩次質變有其歷史必然性。
(一)五四運動的發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早期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儲備了思想基礎。以李大釗、陳獨秀、魯迅為代表的一批激進派民主主義者發動了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向封建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展開了激烈的批判。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國人追求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努力卻沒有停止。在“歐風美雨”的洗刷下,西學在中國的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播高度。民國初年,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是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學風開放思想自由,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提供了強勁的思想基礎。
社團組織的發展,為五四運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基礎。1917年到1919年,國內的愛國學生成立社團組織的數量達到了高峰。學生們“覺悟到做事以前大有組織堅固的有力量的小團體的必要。幾個月以內各校學生獨立自由組織和聯合組織的小團體,相繼成立的至少在二十個以上”。“學生們因為有較好的組織,比較敢言,比較沖動,顧慮比較少,所以打了頭陣,并且因此撥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弦”。
二十世紀初工商業的發展,為五四運動提供了多階級力量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期,尤其是輕工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事工商業人口持續增加。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成為無四運動中支援學生的重要力量。六月五日開始的大規模罷市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僅有的一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商人罷市直接激發了工人的罷工運動,與學生罷課共同組成“三罷”運動,將五四運動推向了高潮。
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直接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中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因此召開巴黎和會時,中國是以戰勝國身份參加的。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消息傳到國內,舉國沸騰,蔡元培校長在天安門前發表演說,高呼“勞工神圣”“真理戰勝強權”。然而巴黎和會卻作出把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都轉移給日本的決定,對滿心期待的人來說,無異于迎頭被澆了一盆冷水。
正因為以上因素的聚合,當巴黎和會消息傳回國內,群眾的憤怒就被點燃了。人們走出課堂、工廠,走向街頭,發出一個民族積蓄已久的憤怒。如果說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對舊禮教的批判都是隱形的發展,那么五四運動就像是瞬間爆燃的顯性展現。正是歷史上無數個偶然和必然的因素集合到一起,五四運動的爆發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五四運動發展的必然。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學生云集天安門,隨即赴東交民巷請愿,后又“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揭開了五四運動的序幕。6月5日北洋政府下令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下令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職務,6月28日,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簽合約。至此五四運動達到了直接目的而告一段落。然而運動本身所激發出來的力量卻沒有隨之消失,這些因素繼續發酵直接導致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準備。讓國人充滿希望的威爾遜十四條宣言在巴黎和會上被證明是徹底的謊言。相反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知識分子把注意力轉向新建立的蘇俄政府。五四運動結束后的一個月,蘇俄發表對華宣言,表示愿意平等、友好對待中國。這個行動贏得了中國人民對蘇俄的好感,同時蘇俄新式政權也吸引了先進中國人。五四運動之前,社會上充斥著各種思想的交鋒,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取得了主流地位,在中國大地上廣泛的傳播。
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之間,曾經發生三次思想的論戰,既“問題與主義”之爭、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論戰、反對無政府主義者的論戰。這三次論戰更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劃清了革命和改良主義之間的界限。通過這三次論戰,馬克思在中國的傳播從理論上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對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自身來說,也是一個理論的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組織上的準備。 五四運動之后更多的馬克思主義社團建立起來,早期共產黨員大多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社團的骨干成員。李大釗在北京大學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王盡美、鄧恩名在山東建立濟南馬克思研究會,這些組織發展出了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隊伍。在這些研究會的基礎上,1920年夏開始,上海、北京、武漢、濟南、長沙、廣州等地陸續成立了黨的早期組織,在日本和法國的留學生中也建立了這樣的組織。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干部上的準備。主要是培養出一批無產階級先進政黨的建黨骨干,一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隊伍,并在其中形成一個由被稱為領袖人物組成的建黨核心。在五四運動中鍛煉了一批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年,這些人很多都成為中國共產黨員,比如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羅章龍、瞿秋白、張太雷、周恩來、張聞天等。
如果說五四運動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那么五四運動所激發的各方面力量的發展最終選擇建立中國共產黨,也注定是歷史的必然。這種歷史的必然是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反映,也是歷史人物的主動選擇。這種選擇是在認清歷史發展大勢前提下的能動反映。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下的每一分鐘最后都會變為歷史。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的處理當下事情,因為我們當下的每一個抉擇也會成為后人評判的標準。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在五四運動爆發一百周年這一特殊時刻,對歷史進行總結反思,能夠有助于我們走好接下來的路。
二、時代使命傳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面臨一代人的情況。然而不論到哪個時代,青年人都是最朝氣蓬勃的力量,都是社會中最活躍的分子,是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人應該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發揮青春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一)以變化發展的視角看待理論的變遷
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我們看待時代也要以運動的視角去審視。同世間的事物一樣,馬克思主義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體現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著眼于理論的運用和實踐的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任何理論都是某個時代的產物,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回答和解決時代提出的新課題。
(二)依歷史大勢的走向規劃未來之路
個體所能發揮最大價值必存在于對歷史大勢的了解和順承之中。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像五四運動這樣自覺地從世界格局中考慮國族命運的群眾運動,也沒有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覺反強權、爭平等的民族意識。同樣,五四運動中所涌現出來的愛國志士都是以民族自強為己任,按照中國發展的歷史潮流去規劃人生之路,堅定信仰而又順勢而為。
(三)按照質量互變規律踐履時代使命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都是各種因素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從而實現質的突破。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一個人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做好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越。
五四運動是青年人在國家危亡、民族危機之時的一次集體吶喊,他喚起了一個東方古國的抗爭意識。今天,中華民族已然覺醒,正向著復興的方向騰飛而起。新時代的青年面臨新的機遇,雖然不需要像戰火紛飛年代那樣拋頭顱、灑熱血,但是依然需要為國獻身的精神和勇于抗爭的斗志,需要有縱覽全局的廣度和探尋本質的深度,需要有日進一步的堅持和持久用力的堅韌,更需要對國家的誠心、對民族的忠心和對未來的信心。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回憶錄(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304.
[2]關鴻,魏平.現代世界的中國:蔣夢麟社會文談[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117.
[3]丁會仁.激蕩百年大國企業1912—2012[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32.
[4]張成德.略論五四運動中的罷市斗爭[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5):82.
[5]陳占彪.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14:278.
[6]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專題講義黨的建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3.
[7]閆秋霞.絕無僅有的“五四”發生在一個歷史“空檔期”[J].名作欣賞,201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