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凱莉
摘 要:紀錄片作為影像記憶還原歷史真相,紀錄片《二十二》是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個經受日本侵華戰爭迫害的“慰安婦”的故事,從2012年的32人到2014年的22個人,再到2017年僅剩的8個人,口述歷史都還原了客觀、生動、立體的歷史事實。凸顯苦難中的個人樂觀堅強的品質,較好地挖掘了情感價值和人性價值。本文以紀錄片《三十二》、《二十二》為例,來分析記憶是口述歷史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記憶;口述歷史;紀錄片《二十二》;紀錄片《三十二》
一、口述歷史定義
口述歷史這一概念源于20世紀40年代,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它是由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員通過筆錄、錄音或錄像的方式,來收集、整理、傳播口頭資料和自身記憶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資料,它可以從微觀層面展現豐富多彩的歷史真相,補充官方書寫的不足。正如陳默所說:“口述歷史是歷史的養子”,口述歷史賦予失語者話語權,讓被扭曲的歷史得以改正。
二、記憶與遺忘
哲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心理儀器不僅有無限空間接納新知覺,而且又能保留持久的記憶痕跡,這是因為我們有“知覺意識系統”和“記憶系統”, “知覺意識系統”不留永久痕跡的記錄感知,像一塊白板一樣可接納新經驗。記憶系統位于知覺意識系統之后,能夠夠保留各種知覺的持久痕跡。
(一)記憶的功能性
人腦通過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形成記憶,從而進行思維、想象等高級心理活動。由于人腦海馬結構、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變化,記憶的存儲功能得以凸顯,不僅是大腦有記憶功能,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能存儲記憶。
(二)記憶的珍貴性
記憶是彌足珍貴的,曾有學者描述說:“一張紙要對折5次才能成為記憶。”唐納德·里奇:“訪談者必須要認識到記憶的特殊性,熟悉處理他們的方法,意識到局限性,并認可他存在寶藏的可能性。”記憶是當事人對當時事的還原,可以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加微觀的歷史細節。
(三)記憶的流逝性
記憶是流動的,記憶終將消亡。所以人類開始使用“人工記憶”,從遠古時期將文字記錄到龜殼獸皮上,到1938年攝影技術的發展,真正實現了直接記錄影像的“人工記憶法”。我們總是會提到印象這一概念,無論是刻板印象、還是第一印象,記憶就好像一塊可以在上面加蓋印章的封蠟,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想要保留或抹去的印記。1937-1945年,至少20萬中國女性被強征為慰安婦,從最初拍攝的32位到2014年的22位,再到現在僅存的8位,還有沒有等到日本人道歉而去世的最后一位中國大陸赴日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受害者黃有良,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痕跡越來越淡。郭柯導演想要為她們留下最后的影像。
(四)記憶的選擇性(選擇性遺忘)
選擇性記憶是受眾選擇心理表現之一,指受傳者對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傾向,即記憶那些與自己觀念最一致的內容。選擇記憶是受傳者防御和抵制于己不利或與自己觀點相反的那部分信息的最后一道防衛圈。
影片《二十二》中,很多老人說到自己年輕時被抓走充當“慰安婦”的遭遇,不禁潸然淚下,擺手說到:“不說了,胸口不舒服。”有位韓國老人樸車順,現名毛銀梅,她邊搖頭邊說著:“已經不記得了”,又忽然熟練的說起了在慰安所學到的幾句日語“歡迎光臨”“請坐”“謝謝”。讓人百感交集,心痛不已。毛銀梅回憶逃難跟母親分別時,她追著火車不停地跑的場景歷歷在目,卻對敵人侵犯自己的場面選擇性的遺忘。毛銀梅刻在骨子里的烙印是他故鄉的《阿里郎》、《桔梗謠》,是她對家鄉的眷戀和母親的不舍,選擇回避、抹去記憶的是對自己不利的場景和畫面。尼采認為“遺忘是主動的壓抑能力”。因此主張積極遺忘,認為缺乏忘卻能力是一種為過去所羈緯、對未來無展望的病兆。所以我們在處理記憶的研究態度上應更好的按照對象的條件理解研究對象、心靈考古應把握語言真實、心里真實、歷史真實以及需要注意的倫理問題。
(五)記憶的局限性
記憶具有不可靠性,它會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而變化,使得歷史所呈現的往往是人們想象的畫面。個人的記憶有局限性,誤記、錯記時有發生。同一個人、不同時期針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也會有所差異。同一件事,不同人的所站立場不同,回憶起來也千差萬別。
1.記憶受生理因素影響
記憶受個人先天條件、學習、記憶能力等因素影響。法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富耶將記憶痕跡形成理論分為三種。第一種認為經驗在腦中形成了持續的振動;第二種認為腦細胞的構造發生了改變;第三種認為重復刺激會使大腦產生一種生理特性。
1870年,生理學家黑林論證過所有遺傳下來的或后天獲得的特征,都會保留在有機體內,并作為“記憶”傳給后代。黑林認為有機物善于保存和再現刺激。肌肉經過鍛煉會更加發達,能夠越來越輕松地重復同樣的動作。顯然,反復刺激使得細胞層面上出現了易化過程,“記住”了該刺激。
2.記憶受心理因素(情感)影響
記憶帶有主觀色彩,一個人的喜惡、感受都會影響口述歷史的完整呈現。情感與理智的較量,與文檔相比,個人記憶的穩定性和可信度較低。個人的記憶成為歷史的載體。鄉村教師張雙兵關心跟進“慰安婦”問題多年,他在回憶起過往的歲月時說:“以前自己很幼稚,一定要日本人承認罪行,讓受害者們把自己的故事公開,可是三十年過去了,不但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而且讓老人們處在那種循環往復的痛苦回憶中,這對她們來說太殘忍了。”他后悔了,如果時光倒流,他會有不同的選擇。
3.記憶受時間影響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斯浩遺忘曲線圖,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遺忘的進程并不均勻,從最初遺忘速度很快到逐漸變慢。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心態的成熟,記憶也會重建。時間對人的化學作用不單是青春不再,皺紋叢生,還有在漫長的歲月里,時間對人的改變和啟示。
70多年過去了,當過來幫助這些老人的日本留學生拿著已經老去的日本軍人照片給王玉開婆婆看,她笑了出來說:“日本人連胡子都沒有了。”王玉開沒有控訴和悲憤,只是淡淡地笑了。她的平靜,是我們我們沒有預想到的,但這不代表著她之前不有仇恨和痛苦,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釋懷了,跟自己心中的那段悲慘遭遇和解了。對于時間的概念,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時間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解讀也不一樣。
三、時空漸進的影像記憶
作為敘史文本的一種,紀錄片只是再現歷史的一種碎片組成部分,對歷史進行敘述與重現。影片《二十二》采用時空漸進的敘事結構,歷時4年,橫跨5個省29各地區完整記錄公開身份的22位慰安婦幸存者的生活。從最北的黑龍江到山西,一路南下途徑湖北、廣西、海南,按照時間與空間順序還原事件本身。將歷史事件的脈絡、進程、節點和細節作系統的視覺化的一一呈現,進一步逼近事實真相、還原事實真相。
影片無關敘事技巧,人物本身的故事就帶有無限力量。紀錄片沒有采用史料梳理、配樂配音和旁白等創作手法,而是以生活流的方式用鏡頭觀察他們吃飯、發呆、行走和移動,真實的記錄他們生活的原生態。用舒緩的鏡頭語言觸摸他們內心最深的憂傷。影片不刻意制造苦難,沒有刻意擺拍,沒有戲劇沖突,有的只是適度的靠近。
影像記錄的真實與真誠,針對方言的翻譯字幕、片尾冬夏交替的疊化處理,致謝名單無不包含著導演郭柯的一片赤誠之心。時間可以帶走生命,可是影像卻能永續流傳,它可以永久保留下來,給后人提供歷史素材。
四、現實生活中的創傷記憶
創傷記憶的社會功能:見證過去、結構性反思、建構歷史。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化,對創傷記憶的重拾正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對歷史進行重新審視,進而反思人類在歷史中犯下的過錯,并在反思中對受害人進行觀照,對施害方的行為進行糾正。
導演郭柯說過:“拍攝這部電影當然會有傷害,如果能在這世上能夠留下這些老人的最后影像,我會用余生去彌補她們。”被性侵者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站在媒體前說出自己的悲苦經歷。那些幾乎壓垮自己一生的痛苦被強迫回憶了多少次。中國人談性色變,這些老人多多渴望自己和普通他人一樣“泯然眾人矣”面對別人風言風語,指指點點讓他們經歷了身體之外的第二次悲憤委屈,二度傷害。老人們不愿意讓子女知道,也不愿意在門開著的時候接受訪問,或許只有門關著,他們的心門才會打開。
五、結語
記憶是口述歷史的核心問題,這些存儲過大事件的記憶彌補了歷史之缺,而口述歷史也可以使有些失去寫作能力的老人通過記憶來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旅途。影片《二十二》告訴我們如何用影像去挖掘口述記憶中的歷史真相,用時空漸進的藝術手法去傳遞令人信服的歷史事實。
之所以能有3億的高票房,除了政策支持、受上映時間節點影響外,還反映了影片的內容生產與大眾產生價值共鳴,受眾群體不僅包括老、中年群體,還包括90、00后的年輕一輩,超高的上座率足以說明廣大受眾接納了這種口述歷史的影像記錄方式。當三萬多個眾籌名單向上緩緩滾動的時候,郭柯導演捐出400萬的人收益的時候,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影片中的慰安婦們略顯平靜,而平靜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讓我們面對傷痛,不終日怨恨,但一刻也不能忘。
參考文獻:
[1]杜威·德拉埃斯馬.記憶的隱喻(荷).《記憶的隱喻——心靈的觀念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9.
[2]王俊義,丁東.《口述歷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
[3]尼采著,金正煥譯.《善惡的彼岸》(首爾:書世界,2002),396.
[4]陳墨.口述歷史:個人記憶與人類個體記憶庫[J].當代電影,2012(11):87-96.
[5]曉光.喜馬拉雅,影評:從《三十二》到《二十二》,2017.
[6]莊娟.紀錄片口述歷史的研究——以電影紀錄片《二十二》為例.傳播與版權,2018(8):88-90.
[7]唐納德·里奇.牛津口述史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