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仰旭 廖大偉
摘 要:《抗戰》三日刊是“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后創辦于上海的著名刊物,在介紹戰爭情況、傳遞戰場信息、宣傳動員全民族抗戰、抵制妥協與投降、揭露日軍愚民政策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抗戰輿論界的有力“武器”,《抗戰》三日刊欄目廣泛、體裁多樣,關注社會各階層在抗戰初期的動向,為中國抗戰的最終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抗戰》三日刊;戰局介紹;宣傳動員
《抗戰》三日刊1937年8月19日創刊于上海。該刊登載了由鄒韜奮、金仲華、胡愈之、潘漢年、錢俊瑞、杜重遠、章乃器、胡繩、沈鈞儒、范長江、薛暮橋、思慕等人主編的文章。它自1937年8月19辦刊,一直持續到1938年7月3日結束,歷時11個月,共出版了86期。《抗戰》三日刊的輿論動員為喚起民眾抗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結合當時的史實與具體的史料,嘗試對《抗戰》三日刊的內容進行綜合論述,還原抗戰時期輿論界的宣傳情況,以及概括其時代價值與歷史貢獻。
一、《抗戰三日刊》對于戰局的介紹與分析
《抗戰三日刊》對于戰局情況的描述從1937年8月的淞滬會戰到1938年7月的武漢會戰,持續了近一年,由當時著名的新聞工作者金仲華先生擔任撰寫人。《抗戰》三日刊在內容上及時反映戰爭態勢的變化,讓讀者第一時間了解戰爭動向。
在總共86期的出版刊物中,《抗戰》三日刊對于戰局的描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第1號到第26號,主要將側重點放在淞滬會戰和太原會戰這兩個戰場的戰局情況(從第8號開始關注全國戰局)。第二階段是從第27號到第30號,重點描述南京保衛戰,并對之前的戰局做一個總結。第三階段是從第31號到第74號,主要以徐州會戰作為戰局的中心點,將焦點放在敵我于津浦線、隴海線這兩條貫穿于南北與東西的鐵路大動脈的攻防爭奪,此外,還關注了山西戰場(第二戰場)的敵后游擊戰。第四階段是第76號到第80號,對于蘭封會戰的戰場情況進行報道和介紹。第五階段是從第81號到第86號,描述了日軍在長江領域進行新一輪進攻的企圖,同時對武漢會戰的前期戰場情況進行報道與分析。
在評價軍隊作戰上,《抗戰》三日刊贊揚中國軍隊英勇抗戰,鼓舞士氣,“盡管敵人向平漢線我軍陣地開始猛烈的壓迫,但是我們在北方各路戰線上非但沒有被牽動,而且已在津浦南北段同時開展一個反攻的陣容了……第二個因素是我軍經過最近整頓軍紀,激發士氣之后,各軍戰士都已能沉著應戰,不讓敵人在猛烈攻勢之中占得便宜。實際上,中國的軍隊差不多個個都是好戰士。只要加強指揮,激發斗志,他們都能在抗戰中發揮很大的力量。”以此來讓民眾提高對于中國抗戰的信心。
盡管全民族抗戰初期中國的戰場形勢處于不利的局面,《抗戰》三日刊依然在當時艱難的情形下,堅持對當時的戰爭情況第一時間傳遞給讀者,從中,其對抗戰局勢的精確分析以及樂觀積極的態度鼓舞著飽受戰爭之苦的中華人民:眼前的困難只是暫時的,日本的侵略會被正義的浪潮所淹沒,勝利終將屬于中國。
二、《抗戰三日刊》對民眾的積極宣傳與動員
作為一份抗戰時期的宣傳刊物,《抗戰》三日刊在動員和鼓勵民眾支持并參與抗戰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首先,《抗戰》三日刊號召全民族團結在一起,對付日本侵略者這一共同的敵人,“民族解放戰爭,必須有全國民眾的參加,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這是毫無疑義的。一般來說,現在戰爭不能依靠單純的軍事力量,必須從軍事上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全部力量來決勝負。”并且建議各黨各派建立最低限度的共同綱領,聯合抗日。“全民統一的領導的建立,首先就是各黨各派的領袖要能夠徹底取消過去成見,聚首一堂。其次,目前需要一個全民性的最低限度的共同行動的綱領,就是抗敵救亡的政綱。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團結像一個人似的,只有一顆心,只有一個目的,保障全民族戰爭的徹底勝利!”
其次,《抗戰》三日刊把視角關注到社會各個階層群體,記錄著他們為抗戰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還保持其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辦報作風,努力辦好“讀者信箱”欄目,反映民眾的意見與要求,為讀者排憂解惑。三日刊把視角投射到社會各階層,積極挖掘并宣傳他們對于抗戰的付出,以此來動員更多的國民積極參與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去。
最后,《抗戰》三日刊在積極宣揚民族抗戰的同時,也不遺余力地與漢奸勢力作斗爭。并提出對付漢奸的方法策略,不僅僅一味地用嚴刑峻法來鎮壓,更多的是要以政治、經濟的方法來綜合解決漢奸問題。“這些政治經濟形勢的特征,是決定國內關系,同時也是決定國際間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便是給肅清封建殘余以政治的和經濟的便利條件。”
在抗戰初期,《抗戰》三日刊主動扛起肩扛民族抗戰精神的大旗,積極宣傳動員鼓勵著前線與后方的民眾為抗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無論是海內海外,該刊物都有眾多的忠實讀者,而且這些讀者們把《抗戰》三日刊視為抗戰時期反抗日本侵略的精神寄托。
三、《抗戰》三日刊的時代價值與積極影響
作為一本政治軍事類的宣傳性刊物,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抗戰》三日刊為抗戰而生,即使處在抗戰初期中國政治經濟急轉直下的不利局面,依然堅守輿論陣地,成為一把象征正義與光明的宣傳利刃。因此,《抗戰》三日刊在當時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
其一,《抗戰》三日刊給海內外讀者第一時間提供了戰爭情況、國內局勢,國際對于中國抗戰的看法。并且對于編輯的內容簡潔明了,方便讀者的閱讀與快速知曉最新最前沿的抗戰形勢,從而更有效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
其二,《抗戰》三日刊辦刊整整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連續堅持12個月在當時抗戰的形勢下是不易的,同時也堅定了讀者們對于抗戰必勝的信念。特別是上海陷落以后,《抗戰》三日刊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遷往武漢繼續出版。“本刊關于戰局發展的報告,向來是三天一次的,但是這次卻成了例外,要把一月來的發展情況說一下了。原因是上海陷落以后,我們在敵人包圍的區域中繼續出版了三期,到后來已無法公開出版,只能暫時停出。現在,我們已由華南轉這來此,繼續出版。”
其三,《抗戰》三日刊以宣傳抗戰為主旨,全方位、多層次地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與群體,報道他們對于抗戰所付出的行動,讓讀者明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抗戰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首要的責任與義務,即使是小人物,依然能夠以自己的行動來發揮力量,從而成為一股強大的感召力,堅定了廣大中國民眾對于抗戰必勝的信念。
所以,《抗戰》三日刊對當時的輿論界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抗戰》三日刊積極塑造抗戰精神,動員全民族參與抗戰。當時的中國國力弱小,而日本國力強大,其憑借勃勃的政治野心、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戰斗力極強的軍隊大舉入侵中國。這一嚴峻的客觀現實,使抗戰的中心任務不僅僅體現在中國和日本在軍力的較量上,而是體現在整個中華民族在抵抗外敵入侵,不做亡國奴的生死抗爭。于是在緊迫的歷史關頭,《抗戰》三日刊扛起了全民族抗戰精神宣傳的大旗,積極動員全體民眾支持并且參與到抗戰中來。
《抗戰》三日刊引導抗戰初期的輿論,始終堅持主張抗戰到底的主基調。針對抗戰初期,部分輿論消極抗日、妥協投降的輿論基調。《抗戰》三日刊所發表的文章不斷號召民眾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運動中去。在抗日救國的總前提下,該刊物總是堅持動員基層群眾進行抗戰。體現當時有愛國情懷的媒體所義不容辭的責任。
《抗戰》三日刊揭露日偽的糖衣外殼,提高民眾的辨別日偽意識。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后,一方面進行大規模的軍事侵略,另一方面推行愚民政策,妄圖讓中國軍民放棄抵抗。同時針對一部分漢奸鼓吹“抗戰無用論”,大談投降主義,與日本妥協求取和平。《抗戰》三日刊強烈揭露日本這一愚民政策,批判和反對任何形式與日本的媾和與妥協,堅決撕下日偽偽裝親善的面具,揭示日軍要讓中國面臨喪權亡國的危機才能帶來所謂的“和平”的軍事野心和政治陰謀。《抗戰》三日刊這一方面宣傳,不僅提高了民眾的警覺意識,堅定其抗戰到底的信念,也狠狠粉碎了日偽在輿論上的精神“攻勢”。
《抗戰》三日刊緊扣當時的時代主題,即抗戰-民主-團結,其強大的感召力和渲染力,讓無數讀者堅定了抗戰終將取得勝利的信念。
四、結語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綜合較量,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搏斗,更是人力、物力、精神力上的比拼,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扎實的群眾基礎和有效的宣傳工事獲得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抗戰》三日刊自創刊以來便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以拯救民族危亡為主旨,占據宣傳陣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運動,報道戰局情況,宣傳與動員民眾,呼吁全民族抗戰,批判任何妥協與投降。馮玉祥在寫給鄒韜奮的一封信里,這樣稱贊《抗戰》三日刊:“內容豐富切實,而眼光尤為正確遠大,誠為今日抗戰之指針。”盡管《抗戰》三日刊辦刊的時間短暫,但是在抗戰初期發揮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其振聾發聵的時代價值與社會影響力,依然值得當下史學界與輿論界認真研究其史料與宣傳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蓉.《抗戰》三日刊與抗戰輿論宣傳[J].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08,(2):110.
[2]金仲華.戰局一覽—津浦我軍展開反攻陣容[J].《抗戰》三日刊.1938.
[3]潘漢年.全面抗戰中政治動員的基點[J].《抗戰》三日刊.1937.
[4]潘漢年.全面抗戰中政治動員的基點[J].《抗戰》三日刊.1937.
[5]馬光仁.上海新聞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318.
[6]李俠公.肅清漢奸的根本辦法[J].《抗戰》三日刊.1937.
[7]金仲華.戰局一覽:一月戰局發展的勘察[J].《抗戰》三日刊.1937.
[8]鄒韜奮.馮玉祥先生的信[J].《抗戰》三日刊.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