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民族是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內在交匯點,是兩個概念源起的出發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因民族而聯系在一起。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理論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肯定與承認,需要在不同的時代環境背景下充實和完善自己。作為實踐,文化多樣性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民族發展的一部分,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踐行需要強大的理論支撐。本文嘗試從民族的歷史發展、民族平等、民族問題等方面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內在一致性進行探討, 認為民族是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交合點,歷史發展一致性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的共同性,平等原則是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基石,以期為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良好發展提供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民族觀;文化多樣性;馬克思主義
廣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與闡釋。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對歷史事件中的民族問題和自身實踐分析與總結。在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把“文化多樣性”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當前的學術研究成果,對于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研究,一般主要關注理論指導各個民族之間的平等、民族融合等,解決社會中出現的民族沖突和民族問題。而對于文化多樣性的研究,則側重于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多樣性的時代特征、文化多樣性帶來的經濟利益與精神價值追求沖突與矛盾,以及文化多樣性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的危機與挑戰。這些成果中很少有學者思考文化多樣性與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之間的深層聯系。事實上,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都同屬于理論和方法論,二者對認識和理解中國民族問題和中國文化多樣性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與梳理,以此來豐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理論研究,并對文化多樣性的具體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民族是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交合點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有它自身形成、發展到消亡的客觀規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一個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斯大林的民族定義認為共同文化是民族的一個特征,可是民族也有其文化中的民族性。而文化的多樣性是伴隨世界不同民族在歷史實踐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受著地理環境、時代背景、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限制與影響。這是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社會遺傳性特點所決定的,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都深刻的打上了不同環境中群體的特性。所以文化和民族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的,正是文化所具有的社會遺傳性特點非常穩定地促進了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那么認識文化多樣性的前提就是我們應該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以中國為例,文化多樣性是指56個民族構成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文化中的民族性即是每個少數民族文化的個性,也就是說少數民族文化中包含的自身的民族性。費孝通先生曾提出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概念,就是肯定和承認了文化多樣性中文化的包容與共存。同時民族也是文化共同體發展的最成熟的表現,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實踐、人文風情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各個民族的文化體系也各有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各個文化體系的區別即其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語言差異性,語言的不同使我們能快速分出藏族、維吾爾族和蒙古族等不同民族,語言是傳承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只有通過語言的傳承,文化才會生生不息;第二,思維方式的差異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語言決定了思維方式的不同。比如,漢語中通常是一種主謂賓結構,而在藏語中則是賓主謂結構。這種語言的邏輯方式不同,就會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人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第三,價值觀的差異性。價值觀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從文化特征來看,人類的每一種文化的存在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而存在,文化依賴于民族。因此,研究文化多樣性就是界定于文化民族性的范圍之內,民族是文化多樣性的起點和基礎。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關于對民族的理論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所關注的就是如何解決民族問題。雖然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但是民族最終成為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內在交匯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站在理論的至高點上,而文化多樣性則是在具體實踐表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民族是兩個概念源起出發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因民族而聯系在一起。
二、歷史發展一致性是馬克思民族觀和文化多樣性的共同性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社會的發展會使各個民族從原始閉關自守、隔絕對立的狀態,走向統一共存的時代,使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關于民族最終的發展方向,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經指出,在生產方式進步等各種條件的促成下,民族文化的影響將逐漸擴大,將導致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文化面、重合面越來越廣,民族之間的原始自守狀態將由于文化的趨同以及各民族分工的界限模糊而逐漸消失,各民族發展的歷史將逐漸成為整個世界發展的歷史,民族的差異性也將因此消失。因此,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民族的產生是隨著氏族制度的瓦解、國家的產生而從部落發展起來;而隨著階級的消滅、國家的消亡、民族差別消失,民族最終將走向融合。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系所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對于民族的歷史發展規律定性,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民族文化歷史存在肯定。從歷史看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或者說多元性是歷史發展的一種潮流與趨勢。中國疆土遼闊,每個地區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不同,出現了不同的生態環境和民族格局。地理環境的限制使這些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須各自發展他們的特有的文化來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從新石器時代起,中國各地就形成了地方性多種文化區,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呈多中心發展,文化系統發展不平衡。基于這種現象,費孝通先生認為:同一民族集團的人大體上總有一定文化上的一致性,新石器時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區可以作為我們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的起點。從中可以看出,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一致性。我國的各個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實踐過程中,也創造了自己古老的獨特的文明,同時也會順應歷史的發展規律學習其他民族民族文化。在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歷著全球化,在全球化語境中各民族文化又該何去何從?費孝通先生睿智地指出,“文化自覺理論,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它的發展方向,不帶有文化回歸的意思。”即文化自覺理論中闡釋了人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一種客觀的理解,對他者文化的尊重與認可。同時也表明了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發展方向,即使在全球化語境下也有其自己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民族文化的發展和民族的發展都是遵循歷史規律的一致性。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致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基于眾多民族文化的歷史性和其文化特性,才有了對于各種民族文化予以承認和保護的文化多樣性命題,因此文化多樣性對文化存在的肯定,其實也是對民族客觀存在的肯定。另一方面來看,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承都會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性,與外來文化發生碰撞與交流,同時吸收外來文化的包容性元素,使本民族文化內涵更加豐富,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使本民族文化的特質更加明顯。文化的歷史客觀存在性以及異質文化交流所帶來的進步,都是文化多樣性觀點所潛藏的臺詞,間接傳遞了文化多樣性對民族的歷史范疇予以肯定的信息。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雖發散的方向各有不同,但是兩者在民族的歷史性存在上達成一致,并在此基礎上使其他民族問題也達成共識。
三、平等原則是文化多樣性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基石
人類世界是一個既統一又多元的復雜結合體。人類世界的統一性表現在物種的單一性;而人類世界的復雜性表現在民族種類的多樣性以及由之帶來的文化的多樣性上。這種既統一又異質的人類世界也就因此充滿了差異與矛盾,在人類歷史上,“消除差異”的觀念可謂延續長久,影響至今。為了取得統一性,各個民族之間的征服和壓迫的實踐,造成了人類歷史上無數次巨大的殺戮,例如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屠殺、蘇聯的俄羅斯化、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美國的熔爐同化和盎格魯化、墨西哥的一體化等等。然而,這樣的殺戮盡管殘酷,卻注定都是失敗的。那些文化表征受到壓抑的族群或民族,被同化被壓迫的那些民族,隨著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就會出現自主民族復興運動去證明每個民族是平等的,在恢復、重組和發展過程中再次證明文化的多樣性。文明多元和文化差異,并不必然導致沖突,需要解決和應付就是如何對待差異、多樣和實踐的問題。事實上,人類對自身文化多樣性認識與理解一直處于非文明的狀態。人類拒絕差異、排斥差異、抵制差異、消除差異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主流意識,從而引起矛盾、沖突、甚至是戰爭充斥了整個人類的歷史。所以說承認多樣性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堅持平等原則。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也是把民族平等作為一個基本的原則,肯定每個民族在歷史文明創造過程中的平等作用,并主張每個民族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等方面的一切平等權利。基于文化的民族性把民族理解為是文化共同體,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民族文化等同于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是文化的獨立性、異質性等。而民族是文化的共同體,對文化的多樣性的承認,就是堅持文化的平等性,同時也意味著文化多樣性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觀的認同。
四、文化多樣性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民族發展的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為民族問題是社會問題中的一部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很多的歷史實踐都證明了這一規律。民族問題的解決關系著社會問題走勢與方向。現今世界上頻繁發生民族之間糾紛或戰爭都說明了民族問題重要性。比如,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是中東問題的核心,是中東半個世紀以來戰亂頻繁動蕩不安的總根源。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快速發展與繁榮。然而,偶爾也會出現了少部分反國家統一和民族分裂分子制造出來的民族問題。以新疆為例,一共有十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了以伊斯蘭教為主的民族文化。同時作為漢族為主的主體民族不停地和伊斯蘭教文化進行沖突、碰撞、融合。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理論上在肯定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表現,同樣也就是肯定了文化多樣性是民族問題的一部分。相應的就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存在客觀事實。如今世界全球化已是社會發展的潮流與趨勢,使文化出現了趨同性。然而由于各國的經濟、政治、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保持文化多樣性任務就是有點艱難,民族文化的發展空間就會越來越狹小。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相當于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與存在,各種不同民族文化一起塑造了世界文明。肯定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就是肯定不同民族的共同存在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對民族問題在社會發展中意義的肯定在理論上提高了民族文化的發展高度,從而為在意識形態形態上保護文化多樣性進行了指導。
五、結語
在理解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理論體系下去審視文化多樣性的存在與發展的未來趨勢,可以為我們帶來以下深刻啟示: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對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的呼應。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始終堅持以平等原則去處理民族文化多樣性問題。
參考文獻:
[1]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59.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4]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5.
[5]費孝通著,方李莉編.全球化與文化自覺費孝通晚年文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8.
[6]鄭忠平、寧英烈.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與文化多樣性的理論關系建構[J].貴州民族研究,2014(10).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