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苑桐
摘 要:《淮南子》作為一部寫作時代確切、版本可靠、語料豐富且能反映西漢語言狀況的文學著作,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文獻。在《淮南子》中,連詞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和深化,這表現為三音節連詞的出現。根據所表達的關系來劃分,《淮南子》的三音節連詞可分為遞進連詞、承接連詞和結果連詞。此外,《淮南子》三音節連詞還具有數量少,語義構成方式和使用方式多樣等特點。
關鍵詞:《淮南子》;三音節連詞;語法
《淮南子》(又名《鴻烈》、《淮南鴻烈》、《劉安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其版本可靠、語料豐富,能反映西漢的語言狀況,有利于我們進行漢語史研究。
一、連詞的定義
關于連詞的定義,最早大約追溯到《馬氏文通》,其曰:“凡虛字用以為提承推轉字句者,曰‘連字”。“連字”即“連詞”,后世的語法著作一直采用“連詞”這一說法。
但由于連詞的復雜性以及與其他詞類的界定問題,各家對于連詞的定義各有看法且不盡相同。結合已有研究,我從連詞的功能和意義出發,給其作出如下定義:連詞是句法結構中起連接作用或主要起連接作用的虛詞。連詞最基本的功能是連接,它連接詞、短語、句子、句群等句法單位,還可以表示特定的句法關系和邏輯關系。連詞不能在句法結構中充當句法成分。
二、連詞的分類
根據張玉金先生的觀點,對連詞的分類可有兩種方法:一是根據所連接的語言成分的性質來分,這可分為詞語連詞、句間連詞;二是根據所表達的關系分,這可分為并列連詞、順承連詞、轉折連詞、選擇連詞、結果連詞、目的連詞、遞進連詞、讓步連詞、假設連詞、原因連詞等。
三、《淮南子》三音節連詞
《淮南子》共有連詞115個,根據音節結構可劃分為單音節連詞、雙音節連詞、三音節連詞。
在《淮南子》所有的連詞中,單音節連詞占大多數,雙音節連詞也占相當數量,其中三音節連詞數量最少,只有11個:
遞進連詞6個:何況夫、何況乎、又況乎、又況夫、而又況、而尚猶。
承接連詞4個:于是乃、及至夫、譬之猶、譬之若。
結果連詞1個:之所以。
(一)遞進連詞
“何況乎”和“何況夫”是“何況”的兩個變體。
1.“何況乎”由連詞“何況”和助詞“乎”復合而成,放在分句句首。表示遞進一層的關系,共出現1次。 例:
(1)故一人之身而三變者,所以應時矣。何況乎君數易世,國數易君。(《泛論》)
2.“何況夫”由連詞“何況”和助詞“夫”復合而成,放在分句句首。表示遞進一層的關系,共出現1次。例:
(1)是何則?以諭其轉而益薄也。何況夫未始有涅藍造化之者乎。(《俶真》)
“又況”有三個變體,“又況乎”、“又況夫”和“而又況”。
3.“又況乎”由連詞“又況”和助詞“乎”復合而成,放在分句句首。表示遞進一層的關系,共出現1次,形成“而……又況乎……”的連用形式。 例:
(1)皆其營宇狹小,而不能容巨大也,又況乎以無裹之者邪!(《俶真》)
4.“又況夫”由連詞“又況”和助詞“夫”復合而成,放在分句句首。表示遞進一層的關系,共出現1次。 例:
(1)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猶若此,又況夫宮天地、懷萬物,而友造化。(《覽冥》)
5.“而又況”由連詞“而”和連詞“又況”復合而成,放在分句句首。表示進一層的關系,共出現1次。 例:
(1)尾生之信,不如隨牛之誕,而又況一不信者乎!(《說林》)
6.“而尚猶”由連詞“而”和副詞“尚猶”復合而成,表示遞進一層的關系。共出現1例,且是與連詞“又況”構成的“尚猶……又況……”連用形式。 例:
(1)彼則直為義耳,而尚猶不拘于物,又況無為者矣。(《精神》)
(二)承接連詞
1.“于是乃”由連詞“于是”和連詞“乃”復合表承接關系,連接句子與句子,位于句首,共出現8例。例:
(1)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精氣為人。(《精神》)
(2)是故群臣輻湊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于是乃始陳其禮,建以為基。(《主術》)
(3)及至禮義之生,貨財之貴,而詐偽萌興,非譽相紛,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參、孝己之美,而生盜跖、莊踽之邪。(《齊俗》)
2.“譬之若”是“譬若”的變體,共出現1例。 例:
(1)田駢對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為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為材。(《道應》)
3.“譬之猶”是“譬猶”的變體,在《淮南子》中共出現1例。 例:
(1)其為政也,以苛為蔡,以切為明,以刻下為忠,以計多為功。譬之猶廓革者也。(《道應》)
4.“及至夫”是“及至”的變體,共出現1例。 例:
(1)物固有大不若小,眾不若少者。及至夫強之弱,弱之強,危之安,存之亡也,非圣人,孰能觀之!(《泛論》)
(三)結果連詞
1.“之所以”不是一個整體,它是由完全獨立的三部分組成:“之+所+以”。其中,“之”是連接兩個偏正成分的介詞。“所”是助詞,它”提取后面介詞或者動詞的一個論元,使謂詞結構轉指化為體詞性的,充當非謂語核心。“以”是表示工具的介詞,可表示憑借或原因。“之所以”應該是由《淮南子》中共出現55例,主要放在主語之后,表示結果。例:
(1)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替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丑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原道》)
(2)圣人之所以駭天下者,真人未嘗過焉;賢人之所以矯世俗者,圣人未嘗觀焉。夫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村,所以然者何也?(《俶真》)
(3)然以掌握之中,引類于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此傅說之所以騎辰尾也。(《覽冥》)
四、《淮南子》三音節連詞特點
(一)數量特點
《淮南子》155個連詞中,三音節連詞才占11個。相比單音節和雙音節連詞來說,它的數量顯得十分少。
(二)語義特點
一是復音連詞的整體意義和其中一個組成成分的意義相關。此類三音節連詞共有10個,如:何況乎、何況夫、又況夫、又況乎、而又況、而尚猶、及至夫、之所以、譬之猶、譬之若。
二是復音連詞的整體意義是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此類三音節連詞共有1個,如:于是乃。
(三)使用方式特點
《淮南子》中三音節詞連詞的使用方式有單用和成對使用兩種。
《淮南子》能單用的三音節連詞共有9個,如:何況夫、何況乎、又況乎、而又況、于是乃、及至夫、譬之若、譬之猶、之所以。能成對使用的三音節連詞共有2個,如:又況夫、而尚猶。
(四)連接語言單位特點
《淮南子》的三音節連詞一般都是連接分句或句子。
五、結語
基于對《淮南子》的三音節連詞窮盡性的梳理,本文從音節結構、語義、使用方式等方面進行考察和統計。因此,可總結出《淮南子》三音節連詞的基本概況和特點:一是在數量上,《淮南子》三音節連詞的數量較少,只占連詞總數的9.56%。二是在語義上,《淮南子》三音節連詞的整體意義主要是“與其中一個組成成分的意義相關”和“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兩種。三是在使用方式上,《淮南子》三音節連詞大多是“單用”,其次是“成對使用”。四是《淮南子》的三音節連詞一般都是連接分句或句子。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趙琴.《淮南子》連詞研究[D].蘇州大學,2010.
[3]張玉金.古代漢語語法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曾愷.小論“之所以”[J].前沿,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