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農村基層黨組織強不強,基層黨組織書記能力夠不夠,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會產生直接影響。本文以山東省慶云縣為例,通過分析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存在的問題,探索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現實路徑,為鄉村振興發展筑牢堅強組織保障。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基層黨建;教育培訓;集體經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黨中央指出了做好新時期基層黨建工作的方向。慶云縣通過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抓隊伍強班子,不斷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切實提升組織力。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存在的問題
當前,基層農村黨組織總體來看是強大而且有戰斗力的,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為決戰脫貧攻堅、群眾富裕埋頭苦干,默默奉獻。同時我們也必須清楚的看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功能淡化
個別基層黨組織表現出政治領導力不足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重經濟發展、輕政治建設,對政治理論沒有足夠的研究,而且方法不多,思想理論建設比較薄弱。組織黨員學習政治理論仍停留在上傳下達層面,對于黨員的學習要求很放松,導致部分黨員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四個意識”不夠強,政治領導作用發揮不夠突出。一些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對于基層黨建工作重要性認識比較模糊,措施缺乏創新,導致工作成績平平,沒有真正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作用。
(二)隊伍建設“軟化”
慶云縣黨員隊伍年齡老化問題比較嚴重,;流動黨員人數逐年增加,他們大多數在私營企業務工,有的是居住在外地的子女家中,組織生活空白的情況比較突出,對流動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問題難度更大;有的村黨員隊伍難以為繼,老人因身體原因無法出門,年輕人在外打工無法回家,黨員隊伍后繼乏人。
有的農村黨員干部自我要求不高缺乏黨員意識,缺乏工作熱情,不思進取。有的農村黨員干部作風不正、漠視群眾,甚至違紀違法、出現“微腐敗”現象。有的農村黨員長期以來一直游離于組織之外,無視組織紀律,黨員沒有黨員的樣子,長期與黨組織失去聯系。
(三)黨支部作用發揮“弱化”
有的村黨組織基礎設施落后、班子自身較弱處于軟弱渙散狀態,“一年開不了幾次會,一開會不是舉拳頭就是收黨費”,凝聚力戰斗力無從談起。有的村“兩委”關系不協調,往往“你敲你的鑼,我吹我的號”不夠團結,導致黨支部在群眾中威信不高,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村“兩委”班子成員較少,而平均年齡偏高,村干部隊伍文化水平比較低,在處理復雜問題上能力比較弱。在帶領群眾致富的工作中,服務群眾意識不強,思路不夠清晰,標準不高,措施不夠有效,黨組織領導作用沒有明顯發揮出來。
(四)工作基礎“薄弱化”
有的村經濟發展落后,基層黨組織建設資金不足,沒有財力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有的村缺少必要的黨員活動場所,黨員活動難以開展。全縣大多數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模較小,功能僅限于“辦公場所”,不能滿足服務黨員群眾的功能。沒地方、缺資金,困難重重。有的村黨組織活動方式老化,形式內容沒有新意,導致參與組織活動的黨員人數較少。
二、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現實路徑
(一)抓實教育培訓,提升引領力
慶云縣堅持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兩堅持”教育模式為黨建工作續航。
堅持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為主線。為在全縣持續營造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濃厚氛圍,各鄉鎮成立了以黨委書記任團長、黨委副書記任副團長、科級干部為團員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團,在各農村黨支部開展宣講活動60余次,將十九大精神深入到每一名基層黨員。發動廣大黨員積極參與“燈塔—黨建在線”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競賽,檢驗學習十九精神的階段性成果,以考促學。
堅持以充實黨員活動日內容為載體。組織鄉、村兩級黨員干部到縣紀念館接受黨性教育。把加強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堅持思想教育和本領技能教育雙管齊下,課堂教學與實地考察相結合,保證村黨組織書記每年至少參加4次、其他村干部每年至少參加2次集中培訓。為開闊眼界、提升能力,上半年,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黨支部負責人、農村致富能手等20余人,赴武城、臨邑考察學習兩地在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下半年,鄉領導班子成員、部分村黨支部負責人又分別到濱州市鄒平縣明集鎮、濰坊市昌樂縣五圖街道辦事處庵上湖村等地參觀學習殯葬改革和發展集體經濟先進經驗。提高農村黨組織帶頭人為民服務的本領,帶領村民致富。
(二)選優配強班子,提升凝聚力
一個村子建設得好,關鍵要有一個好黨支部。慶云縣以村“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明確“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5個標準條件和10類不得擔任村“兩委”成員的情形,高標準、嚴要求,選好“帶頭人”。同時實施培育“千位”新鄉賢工程,慶云縣在2018年評選出200名新鄉賢,鼓勵離退休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到鄉村施展才能。實施“新農青年”培養工程,以集體入股、開展技能培訓等形式吸引在外務工的優秀青年返鄉就地創業、扎根農村。將“兩委”干部中的優秀人員培養成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后備力量,儲備好鄉村振興的后備人才。
實施千分制考核制度,并嚴格與村干部績效工資相掛鉤,根據村莊規模分檔進行差異化考核,對真干事、干實事的村干部進行獎勵,增強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的活力。
(三)壯大集體經濟,提升發展力
慶云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根據各村特點,因地制宜,探索多種發展模式。慶云鎮全鎮村集體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達到90%以上,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轄區韋家、張桃符等7個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分散的土地,由合作社托管經營,群眾以地入股、按股分紅,目前入社社員已達266戶、土地1100畝。東周、西三里等村黨支部通過挖掘街道兩側和房前屋后、邊角旮旯的閑散土地資源,盤活閑散土地50畝,種植了油葵、紫金花等經濟作物,每年每畝可增加村集體收益8000元。王知縣等村黨支部利用毗鄰孔雀養殖基地的優勢,與基地簽訂孔雀養殖協議,輻射帶動周邊7個村莊、26戶貧困戶加入,每戶每年至少增收5000余元,形成了集加工、銷售、觀光于一體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村莊邁上了經濟發展快車道。
(四)深入調研幫扶,提升服務力
慶云縣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補齊民生事業短板,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縣創新開展深化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和黨員責任區、黨員志愿者等活動,推行鎮黨政班子成員信訪接待到一線、現場辦公到一線、調查研究到一線、宣傳政策到一線的“四個一”制度,科級干部每人聯系幫包兩個村、10名黨員、10名群眾,一般干部每人聯系5名黨員、5名群眾,推動黨員干部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全縣鄉鎮街道各支部始終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黨群服務中心全方位為民服務、便民服務大廳為民辦事“一次辦好”、清潔煤全部配送到戶、計生服務走村入戶、高標準建設紀念堂公墓、為行動不便黨員送學上門……黨員干部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腿成了“街道風尚”。
三、結語
慶云縣堅持既發揮好先進黨組織的示范作用,又持續推進黨組織的提升跨越,切實推動支部建設全面過硬,從而實現跨越發展。
全縣秉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理念,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發揚勇于擔當、創新求進的奮斗精神,大力強基礎、抓重點、樹亮點,扎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為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堅強組織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