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勝
摘 要:在現實政治政治生活中,治理腐敗、作風問題往往采取以結果為導向的嚴法懲處方式,并未真正在思想上厘清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未建立起克制領導干部私欲泛濫的制度,從而形成一種越治越腐的惡性循環。推進政德建設制度化進程,以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是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四風”問題的必然選擇。本文先從分析政德建設制度化面臨的現實困境著手,在此基礎上,試圖提出推進政德建設制度化的路徑。
關鍵詞:政德建設;制度化;反腐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源自于,始終代表著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而諸多領導干部政德虛無與道德淪喪,正在逐漸削弱其合法性。一方面反映出黨員干部政德水平滑坡嚴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德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形成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確保改進作風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切實防止“四風”問題反彈[1]。政德建設不僅要從內在提高領導干部的政德水平和境界,更要有外在的剛性制度予以制約。推進政德建設制度化進程,以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才是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四風”問題的必經之路。
當前政德建設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揚棄和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建設這三大進程中,深受三者的影響。政德建設可以從多元化文化思想中汲取營養,但馬克思主義至高的政德要求與現實制度化進程、社會經濟轉型利益重新分配等之間存在著錯位,所以我國政德制度化建構也將面臨著重重困境。
二、新形勢下推進政德建設制度化的困境
(一)經濟結構變遷導致領導干部價值觀扭曲
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深化,使利益格局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轉變,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極易帶來政治腐敗和政德滑坡。這是因為市場經濟體制承認與保護社會人追逐利益的本能,鼓勵社會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激活市場活力。作為社會人,領導干部也具有普通個體的自我特征——理性經濟人,作為理性經濟人所呈現出來的以“成本-收益”原則作為個人行為選擇的驅動力。此時的領導干部開始悖離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純粹利他性道德準則,而利用手中的公權力獲取物質利益,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副產品。在追逐利益與政德養成、利己與利他的二分結構中,前者逐漸占據上風,諸多道德問題也因此而凸顯。主要表現為領導干部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的扭曲,利用公權力進行權錢交易、權色交易、貪圖享樂等。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和改革是長期的過程,市場經濟鼓勵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與領導干部政德要求利他性之間的矛盾也將長期存在,可想而知,推進政德建設將會舉步維艱。
(二)馬克思主義政德觀與實踐之間的持續沖突
馬克思主義化的中國共產黨將“人民利益至上”作為衡量與判定領導干部政治與行政行為的最高道德準則,這種高標準的政德要求被中共黨員廣泛熟知和認可,并作為評價領導干部的價值指標。而在當今的政治生活中,雖然有一些政治家能夠按照國家與民眾的利益來治理國家,但還是有很多大權在握的當政者并不能遵照這樣的原則來行事,他們從政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那與生俱來的強烈的權力欲[2]。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政德要求與領導干部政德實踐能力之間的劇烈沖突,以及領導干部作為社會人有著諸多欲望,為政德淪喪與權力腐敗提供了足夠大的空間。而治理腐敗、作風問題往往采取以結果為導向的嚴法懲處方式,造成既未在思想上厘清問題的癥結,也未建立起克制領導干部私欲泛濫的制度,形成一種越治越腐的惡性循環。
(三)傳統歷史文化中的倫理道德積弊甚深
中國歷來重視官員對傳統歷史文化中道德的繼承,良好道德一般是選拔官員的必要條件。同時,馬克思主義對領導干部政德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現實中的政德實踐狀況并不容樂觀。傳統家庭倫理要求個人服從于家族,以家族為核心的熟人社會,要求個人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時,要以實際的利益回報家族及周圍人。在傳統文化中倫理道德的影響下,掌握公權力的領導干部,往往會遵循傳統倫理原則來為家族及周圍人謀私利。例如,不少領導干部縱容家屬在幕后收錢斂財,子女利用父母的影響經商謀利、大發不義之財等。另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官員幾乎壟斷全部的社會資源,不同等級的官員享受不同的特權,也就是說官職越大,特權就越大,而最下層的民眾幾乎沒有任何權利,能否入仕為官是個人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衡量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而優則仕”,這些耳熟能詳的勵志句都是對官本位思想的真實寫照。社會發展到今天,這種長達數千年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并沒因社會變革而消失,而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被繼承了下來,因此這種長達數千年的身份崇拜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
(四)政德建設忽視理性法制體系的建構
上文我們分析到,傳統倫理道德中人情觀念、官本位思想等糟粕是瓦解現代政德觀的思想根源,此時再強調道德自律性就顯得缺乏感召力。政德建設以約束權力為中心,就要求政德建設必須擺脫碎片化、條例化與紀律化的規約狀態,更不能把政德建設僅僅寄托于領導干部的政治意識和思想道德修養,而必須借助于法制的強制性來保障。也就是說,如果需要強制性予以規范的行為卻訴求于不相應的非強制手段,就難以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范,政德建設正是如此。在實踐中,政德建設過多強調“內省”、“慎獨”的自律性,而往往容易忽視法制約束的他律性,致使對領導干部監督力度不夠,法律制度的警示作用被弱化。缺乏法制體系建構,都毫無例外地產生了大量領導干部的奢靡與腐敗。中國共產黨對政德建設法制化已經有了諸多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更需要建構政德建設統一的法制體系。
四、新形勢下推進德建設制度化的路徑
政德對領導干部的約束力必須借助于制度的強制性來保障,政德建設制度化是國家制度建構組成部分,也是完善制度建構重要領域。推進政德制度化是推進政德建設的基本思路,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接下來,本文將從選拔任用制度、監督制度、考核制度、法制體系建設四個維度探討推進政德建設制度化的路徑。
(一)完善選拔任用制度,提升政德基礎水平
從源頭上對領導干部政德進行嚴格把關,是提高政德水平的首要環節。要落實習近平提出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拔好干部標準,要充分體現公開、公正、擇優的原則,必須用民主選舉與選拔的方法篩選出德才兼優的領導干部。一方面積極推進群眾參與的公開選舉。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拓寬群眾了解候選人的渠道,擴大群眾民主選舉,讓群眾的意愿在選舉中充分表達;另一方面不斷提高選拔的民主化水平。在選拔領導干部過程中,通過組織考察、民主推薦、民意調查等環節,以集體討論、座談會、民主協商等方式充分收集和分析民意,推進領導干部選拔主體的多元化,以促進選拔的民主化。通過群眾選舉和選拔相結合的方式,真正把那些政德好,有真才實學的領導干部選拔上來。
(二)完善黨內外監督制度,遏制政德滑坡
對領導干部政德的監督主要是對行使權力的監督,權力的行使必須在監督之下,而監督制度正是政德建設制度化的重要環節。一是加強程序性監督,對于提拔的候選人,要用過收集人事、紀檢、政法、審計、信訪等部門的有關資料,全面了解候選人的德行表現。對于離退休的領導干部,要充分地發揮離職審計、事后監督的作用,打消領導干部的僥幸心理;二是要充分發揮群眾監督。建立領導干部直接聯系群眾的制度,采取靈活的接待日制度和信訪制度,變接待群眾上訪為領導干部主動下訪,讓群眾直接接觸領導干部,為群眾監督開辟可行的路徑,讓群眾真正行使監督權力;三是拓寬網絡輿論監督渠道,主動利用網絡,開創網站、微博、微信等網絡監督平臺,創新網絡監督形式,充分發揮網民、媒體、社會團體的力量,對領導干部進行實時的和全方位的監督。
(三)加強政德考核制度,催生內在動力
中組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對干部德的考核意見》提出把“德”的考核結果,并運用到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等各方面,只有從內容、方式等方面構建起完善考核制度,才能真正從整體上提升領導干部政德水平。一是要細化政德考核范圍。要關注領導干部的日常表現,也要關注領導干部在處理重大危機事件、處理個人名利問題等關鍵時刻的綜合表現。既重視“八小時內”的政德,也要適當延伸到“八小時外”,觀察領導干部在“生活圈”的表現和了解街坊鄰里的印象;二是建立完善的政德考核體系。建構以個人述德與組織考察、領導評價與群眾評議、專項考核與綜合考核、橫向考察與縱向考察、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等內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并引入心理測評、實績分析等方法,科學評價領導干部的政德、能力和績效,把政德、政才、政績有機地統一起來,選政德好的人;三是建立詳細的領導干部政德考核檔案。以評議、暗訪、考核等多種形式客觀考查領導干部德行,如實、詳細記載領導干部不同階段的政德修養情況和考評結果,對于曾經出現的失德失范行為,都要留下“污點記錄”[3],作為獎懲和領導干部進退流轉的重要依據,強化黨員領導干部的自律意識。
(四)建構政德法制體系,扎緊制度牢籠
法制體系建構過程就是統一政德的確立及規范行為的立法過程,這是政德獲得強制性的重要途徑,對領導干部進行全方位的監控與審查,并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懲處。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黨規制度。但是表現為零散化、條例化、紀律化,并未形成完整的法制體系。因此,要不斷完善以政黨紀律、普遍的公務員行政倫理法與專業化的公務道德法為主要部分,法律、黨內法規相結合的政德法制體系。同時,政德法制體系的建構應由法律專家、政策專家、實務界與理論界等共同協作才可以完成,這就需要把各方智慧與經驗納入到立法過程中,所以要廣泛吸納民主黨派、民意與專家學者的意見,推進政德立法過程的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張長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域下的為政之德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2]博洛爾.政治的罪惡[M].李柏光、蔣慶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1頁.
[3]徐健,吳長春.論黨政干部政德建設路徑[J].理論與改革,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