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斯
摘 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現實性。本文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為核心命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評價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價值的概念
價值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經濟領域里它指某商品中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政治生活中是指某政權體現人民群眾意志,精神生活是指某種信仰,藝術領域是指某種藝術作品,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價值是什么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揚棄了上述各種價值關系中紛繁復雜的特殊內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質的內容。馬克思說過:“價值這個詞實際上是表示物為人而存在”,意思就是,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時,客體對主體就有價值,不能滿足主體需要,就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價值的大小,說到底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大小,滿足主體的需要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用一句話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價值的概念就是外部客觀世界對于滿足人的需要的這樣的一種意義關系。
價值有“四性”。第一:客觀性。客體對主體的滿足是一種客觀存在,并不依賴于主體的主觀意識,獨立于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價。所謂“越之西子,善毀者不能閉其美;齊之無鹽,善譽者不能掩其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二: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并不否定、排斥價值的主體性。價值的形成、性質、特點及其變化依賴于主體的存在和創造。在人類出現之前,世界不過是按照自然規律運行的自在之物,本身并無美丑、好壞、有用無用之分。只因為有了人、人的活動和人的需要,才形成了事物和人之間的價值關系。所謂環境危機實際上是對人的危機,環境友好是對人的友好。第三:社會歷史性。由于價值關系的主體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因此人們的需要、實踐以及需要滿足的形式都表現出了社會性和歷史性,這就決定了價值的社會歷史性的特點。比如說煤炭,我們阜新是著名的“煤炭之鄉”,像煤炭、石油等能源形態對我們的價值就是歷史地發展、變化著。而且主體的需要和能力是不斷發展和增長的,每一個需要的滿足都會產生新的需要,因此,客體的價值也會因為主體需要和能力的變化而變化,過去許多未被發現或者被視為神秘的事物及其屬性,現在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過去對人有用的東西,現在變得不再為人民所需要。遠古人手里非常實用的工具,現在卻成了歷史博物館的展品,只是作為文物剩下一種歷史的價值。第四:多維性。主體的需要不同,客體的價值也就不同。任何一個主體自身都有著多方面的需要,客體面對主體的不同需要會有著不同價值。例如,對社會有價值的不一定對某一個具體的人有價值。對這個人有價值的不一定對另一個人有價值,就好比說看到同樣一塊鉆石,李四光會考慮,它是由什么構成的呢?徐悲鴻一定感嘆:真美呀!胡雪巖心里在想:這塊鉆石值多少錢?以上就是價值的四個屬性。
二、價值是通過評價被揭示和把握的
評價是人對事物價值的一種觀念性把握,是主體對客體的價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斷,因而也被稱作價值判斷。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系為認識對象的,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于相關的知識性認識,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系。評價是人類生活的一大特征,人們總是對進入自己活動范圍的事物評頭論足,以確定對事物的態度和自身的行為傾向。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評價中的種種偏頗,諸如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只看當前,不顧長遠;只看動機不顧效果,或者只看效果不顧動機。有人對事物好壞的判斷以偏概全,有時甚至會發生混淆和顛倒,諸如“認敵為友,認友為敵”,“把毒藥當良藥,將良藥當毒品”。這種片面性的、錯誤的評價遮蔽、扭曲了客觀的價值關系,如果將這種評價的結果用來指導生活,就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用來指導決策,就會導致嚴重的實踐后果。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片面性的、錯誤的評價呢,主要原因就是評價的標準出了問題。
三、樹立正確的價值評價標準
評價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的。人的評價標準有很多,但歸根到底是人的需要,也即人的利益。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每個階級、每個社會,無不自覺不自己地以其自身的需要、利益來評價事物。因此如何科學地確立和正確地運用評價標準,保證評價的科學性,成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面對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實踐課題。科學的評價應該把握住兩點:
第一,合理把握評價個體標準和社會標準。評價的標準歸根到底是主體的需要。主體有個體、群體、社會等不同形式,主體的需要也具體包括個人需要、群體需要、社會需要等不同形式。
由于個人需要不同,必然產生對同一客體的不同價值評價,這是正常的、普遍的現象。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反映的是個體追求的不同取向。“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量體裁衣”等,表示的是尊重個人需要的獨特性和它作為價值標準的不可取代行。同時,價值評價不僅要判斷事物對個人的意義,更要認識事物對群體、社會的意義。評價客體的社會價值的尺度不是個人的需要,也不是某個群體的需要,而是社會的需要,也就是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的需要。
第二,正確處理評價的歷史標準和道德標準。評價標準的主體需要,有個體需要、群體需要、社會需要,每一種形式的主體需要還有著多方面的內容,如功利的、認知的、道德的、審美的等方面的需要。每個內容可以區分為不同層次,如局部的、暫時的需要和整體的、長遠的需要;高級的需要和低級的需要等。這些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需要,在一些情況下,往往不能同時得到滿足,甚至是互相沖突的。如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由于破壞了生態平衡,雖然能夠滿足人們局部的、暫時的需要,卻損害和犧牲了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地把這些不同內容不同層次的需要協調起來,準確地把握事物的價值。
面對同一事物,同一社會現象,分別依據歷史標準和道德標準,得出的結論可能會大不相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歷史標準和道德標準的“二律背反”現象,恩格斯曾以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為例說明這一問題:一方面,這是社會巨大的進步,人類文明的開始;另一方面,完成這一更替的手段和過程卻是卑鄙的、惡劣的。“最卑下的利益——無恥的貪婪、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對公共財產的自私自利的掠奪——揭開了新的、文明的階級社會。”[1]這里,道德的不合理性和歷史的合理性并存,正是“貪欲”、“情欲”、“物欲”成了社會發展的杠桿。當我們面對這種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價中的矛盾時,應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上來觀察問題,把歷史評價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甚至取消道德和道德評價。事實上,正是道德評價與歷史評價的矛盾,說明道德評價的相對獨立價值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只有站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代表未來的立場上,對客觀事物和歷史現象進行道德評價,揭示其中的缺陷,才能為社會發展指明可能的方向。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是嚴密而完整的科學體系,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的分析論述,旨在突出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論的重要意義,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