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千鈞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群體。本文將對于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和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問題進行現狀分析以及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最后對于城鄉二元結構的進程提出一定的看法,我們并不要急于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因為只有在良好制度的保證下,一步一步的推進城鄉一體化,才有利于農村以及農民工的進一步發展,解決好農村發展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問題;婚姻問題;結構性
1978年底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進入現代型社會轉型過程的加速期。在這個加速轉型時期,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歷史性的巨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二元社會向多元社會、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急劇變遷,引發了經濟上的市場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交差融合以及社會心理的嬗變。”[1]而事實上我國現階段還是發展中國家,劉易斯指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是建立在自由競爭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結構體制模型。”[2]這概念也是對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準確概括,在發展不同的城鄉之間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流動群體,那就是農民工群體。
“農民工”是社會轉型期孕育的一個新興勞動群體。改革開放后,農民并不局限于土地,可以流動到城市去尋找發財致富的道路,他們為我國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和農村繁榮做出巨大貢獻。隨著時間的發展,一部分農民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城市的機會等,最后定居城市,擺脫了窮困的境地,但是還有絕大一部分人只是在城市工作,而整個生活圈子還在農村,還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用來農業生產。正是這樣使得流動著的農民工群體存在很多的問題,十分突出的問題就是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和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問題,如果解決不好這兩個問題,農民工群體很容易出現斷代危機以及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
一、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問題
(一)養老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第一批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因為身體的原因,已經年老返鄉,最牽動他們的事情就是如何養老的問題。因為對于養老的問題,他們并沒有有效的辦法來解決。之前在城市的務工收入大部分都用于子女教育、維持家庭生活開支以及修繕房屋等,剩下的儲蓄存款少之又少,而這些存款還會因為要用來在農村社會“維系人情”,又會用出很大一部分,真正留下來用于養老的資金是相當少的,而且在面臨有重大疾病的時候,會更加的脆弱。因此,只要自己還有一定的勞動能力,返鄉的農民工都會選擇繼續從事經濟活動,至少讓自己不會有來自生存方面的威脅。并且他們一般不會去麻煩自己的子女,一是子女面對孫輩的教育壓力已經很大,二是市場不景氣來自工作方面的壓力也十分嚴重。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在鄉村比較普及的福利就是年滿70周歲的老人可以領取“新農保”一個月100元,如果有兩個老人就是200元(各地標準各有不同),這可以滿足農村老人一個月的生活必需品消費,但也僅僅只是能夠維持生活的基本標準。
(二)產生的原因
1.農民工自身屬性導致養老保險不能很好實施
由于農民工工作具有流動性強、收入不穩定、周期短等特征,因此農民工會不斷變換工作,這樣也就無法拿到一份正式的用工合同,也就不能享受較好的福利待遇。而且很多老一代農民工認為“買養老保險每月都得交錢,不如工資高點實在”[3]他們對養老保險缺乏正確的認識。其次是農民工的收入相對較低,他們面對生活和社會的壓力,沒有過多的錢去購買自己的養老保險。
2.城鄉二元結構導致養老保險不能統籌發展
二元戶籍制度賦予每個人以戶籍身份,而且幾乎不能改變,這就造成農民工無法融入城市,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城市社會保障體制之外。而正是二元戶籍制度使得農民工和市民分離開來,讓農民工成為一個特定的社會邊緣群體。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城市居民有自己的養老制度,流動的農民工又有自己特別的制度保護。由于發展的先后原因,使得城市養老保險制度更加的完善,而針對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很多的弊端,還在不斷的發展。在這種農民工保險體制下,第一代農民工往返于城鄉之間,不能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就業養老待遇,返鄉后又要面臨無業與留守的困境。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問題
(一)婚姻現狀
1.未結婚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任務,就業是比較便捷的,但是對婚姻他們很多人都陷入無賴之中。由于當地就業壓力和學歷的問題,很多年輕人選擇從事父輩一樣的工作,進城務工。這樣就使得在他們到達適婚年齡的時候,新生代農民工并沒有及時有效的辦法找到自己的伴侶。就拿筆者身邊的例子表明,在筆者身邊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有很大一部分都不能在適婚年齡的時候找到自己的伴侶,他們大都是初中或者中專畢業,由于父輩都是從事體力勞動,且所有的收入都用來支持孩子教育以及補貼家用,并沒有很多的存款能來幫助他們支付結婚所需的成本。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光棍”群體的存在。
2.已結婚
在已經結婚的農民工群體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結婚夫妻因為家庭發展的需要不得不分居兩地以及“閃婚閃離”事件持續增多。
丈夫進城務工,妻子在家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由此帶來兩地長期分居,淡化了夫妻感情聯系,減少了夫妻有效溝通,因此農民工夫妻長久異地分離會引起孤獨感和不安全感,給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帶來了巨大的身心壓力,不利于夫妻關系的長久維系,最終可能導致離婚、失范行為的發生。
“閃婚閃離”是新生代農民工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家庭婚姻問題,一方面他們考慮家庭的發展,選擇在短時間內組建家庭,尤其是在農歷新年,在年前通過相親認識,在年后就有可能舉辦婚禮,并在婚后一同前往打工的地方。這樣就使得兩人并不是很了解對方,容易產生生活習慣、性格等方面的矛盾,又由于沒有父輩的勸解和監督,就導致兩人由于婚姻建立起來的關系破裂,最終走向婚姻破裂的結果。
因此,農民工的婚姻問題是未結婚的人很難完成結婚的任務,已結婚的人家庭關系維持又十分困難。
(二)產生的原因
1.婚姻市場中,新生代農民工不具有優勢
中國社會是一個男女性別比失衡的國家,在2020年我國將會有1000萬個男性在適婚年齡找不到對象,這樣的現狀就導致了婚姻的市場化,女性在這個市場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權,他們有了選擇的權利。而新生代農民工由于父輩并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婚姻儲備資金以及自己過早的進入社會,這樣在學歷、發展能力和資金這三個重要的指標上,新生代農民工不具有優勢,在這個市場中處于劣勢地位。這樣就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光棍率的增加,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找到合適伴侶的可能性也在逐漸減少。
2.農民工的流動性導致婚姻的不穩定性
正是由于農民工的流動性使得在已婚家庭中穩定性因素在降低,為了給家人帶來更好的生活和教育資源,男性一般會選擇長期在外務工,掙得足夠的錢來幫助家庭的發展。但是也是流動性使得夫妻感情十分的不穩定,夫妻關系緊張。
3.傳統的婚念觀的轉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現代自由戀愛觀念取代,是個性解放帶來的進步,然而對待婚姻過于隨意使得許多婚姻關系名存實亡,離婚受到的束縛也大大減少。此外,在城市婚姻觀念中,將離婚看作“家丑”等負面事件的認知逐漸弱化,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工家庭關系與婚姻關系的持久穩定造成不利局面。新生代農民工婚姻觀家庭觀明顯與老一代農民工有所不同,傳統婚姻觀中有利于婚姻締結與維系的觀念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三、結論
不管是第一代農民工還是新生代農民工,他們都是中國轉型過程中的產物,穿梭在城市與農村之間,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和奉獻者,又是農村發展的絕對支柱。但是,中國社會的城鄉二元對立使得他們并不能在城市享受較好的福利政策,又不能長期停留在農村社會,因為農村經濟并不能滿足家庭發展的需要的,城鄉二元的分割使得他們處于一種矛盾的境地。
但是,在筆者看來我們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最大的一個表現就是“城市與農村的土地能夠在市場中統一流通”[4],這對于農民工群體其實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國家鼓勵他們進城去建設城市和尋找機會,但是并沒有成熟的制度機制來保障他們的發展,房屋的流動會導致他們最后的保障受到威脅。其次就是對于農村老人的老年補貼政策,對于農村老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由于他們并沒有能力繳納一定的養老保險,使得一個月能拿50元都成了奢望。
所以對于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一定不能快于制度的發展,只有在制度的保證下,一步一步的推進,這樣才有利農民工的發展。并且對于第一代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和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問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解決好農民工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和發展問題才能很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從“二元結構”到“城鄉一體”.河南日報,2018.
[2]嚴振書.轉型期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09.
[3]韓俊強.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行為與城市融合.中國人口,2017.
[4]賀雪峰.最后一公里.中信出版集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