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來美
摘 要:在“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的背景下,中俄兩國積極開展跨國次區域合作。其中,京津冀與俄羅斯的一些地區的經貿、人文往來密切。本文以天津對俄羅斯的區域合作為背景,在旅游合作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上,分析高校俄語旅游人才的培養現狀,探索優化天津市復合型俄語旅游人才的培養策略,以期在全面提高本市俄語人才質量的同時,推動中俄跨區域合作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區域合作;供給側結構改革;《國標》;復合型俄語人才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中俄作為沿線的重要大國,兩國積極加強政策溝通與戰略對接。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受西方經濟制裁的影響,其外交與經貿重點發生了“向東看”的趨勢,積極推進歐亞聯盟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對接,深化兩國的區域合作。在此背景下,中俄兩國確立2018—2019年為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開啟兩國地方合作新時代。而區域合作則主要體現在經貿和人文合作兩方面,而旅游合作既能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又能促進雙方文化了解。
近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旅游領域的合作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據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18年旅游市場情況,按入境旅游人數排序,主要客源市場前17位國家為:緬甸、越南、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蒙古、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加拿大、泰國、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德國、英國。可見,俄羅斯已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客源市場之一。近年來, 旅游業國際化發展程度不斷加深,國家所需旅游俄語人才的數量越來越多,對其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為滿足人才需求,應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俄語人才,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一、京津冀對俄區域合作的發展現狀
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中指出:“借助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的東風…… 推動中方“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發展規劃同俄方各聯邦區發展戰略對接,使地方合作由毗鄰地區向腹地延伸。”這為推動京津冀開展對俄區域合作提供新機遇。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中心所在地,是“一帶一路”的北方引擎。為實現更高層次上的統籌京津冀協同發展,該地區依托區位優勢、自然稟賦、悠久歷史文化和雄厚經濟基礎,積極開展與俄羅斯的合作。
在此背景下,積極推動天津市與俄羅斯各區域在經貿、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如2016年3月天津旅游局赴莫斯科參加國際旅游交易會,2018年4月召開中國·天津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并取得良好成果。2018年天津市與俄羅斯的貿易額接近20億美元。2019年,天津市通過了《天津市融入“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工作要點》,將聚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產能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重點領域。此外,經濟的緊密合作也推動了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如:天津與俄羅斯加強文化交流,舉辦文藝演出、非物質文化展覽等,津俄人文交流綿延不絕。
二、俄語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理念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使社會對俄語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對俄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各高校應積極承擔為社會提供人才的職責,及時調整人才培養計劃,進行課程改造,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旨在通過改革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劉宏、孫玉華)。相對于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高等教育同樣也存在著“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從需求側看,人才市場表現出對新興行業高素質創新俄語人才的需求和對質量高能力強各領域俄語人才的需求;從供給側看,一是多元領域所需的俄語人才培養不足,二是俄語人才培養質量距離人才市場高質量需求有一定差距(劉宏、孫玉華)。因此,高校的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三、高校俄語旅游人才培養現狀
以《旅游俄語》課程為例,該課程歷史悠久,是高校俄語專業中的傳統方向課程。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旅游俄語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已不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存在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專業建設缺乏特色,特色化課程建設不足
專業特色建設理念缺失、特色化課程建設不足導致目前俄語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嚴重,也表現為供給側的失衡,一方面俄語畢業生數量不少,但有些畢業生不能順利實現就業,另一方面在某一特定領域高水平復合型俄語人才急缺(劉宏、孫玉華)。如何根據各地域新的市場需求,改造傳統的人才培養策略,設置特色化教學內容值得各高校探討。
(二)師資隊伍職業化程度不夠
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尚顯薄弱,教師應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和明確的研究方向,并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
(三)缺乏成熟的實踐教學
各高校缺乏教學實踐基地,或者擁有實踐教學基地的高校能夠真正派出赴基地實習的學生數量也是寥寥無幾。
四、高校復合型俄語旅游人才培養策略
隨著中俄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具備較強的俄語語言水平、熟悉旅游行業知識和規范,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旅游工作人員成為亟需人才(劉春梅、陳相偉、薛寶林),這為高校俄語專業調整旅游培養方向提供了行業需求的依據。同時, 201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明確了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質量標準,也為高校俄語人才的培養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依據這雙重標準,針對復合型俄語旅游人才的培養,應在專業特色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能力培養方面開展旅游俄語課程的改造。
(一)在專業特色建設方面 — 突出人文特色
《國標》強調外語專業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定位,人才培養突出人文特色。同時,在外語類專業課程中增加了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內容,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劉宏、孫玉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推進與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并與沿線國家建立多層次旅游合作機制,如中國與歐盟、東盟、中東歐、哈薩克斯坦等多個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辦旅游年,世界旅游聯盟等正式成立。并重視傳統文化的交流合作,在旅游領域表現為以文化遺產為主要內容的交流。因此,在旅游俄語的課程改造中應突出人文特色。
調查顯示,當前俄羅斯人赴中國旅游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三亞、北戴河、青島、大連等沿海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趙可金)。北京是俄羅斯旅游團體的主要觀光地之一,而天津因自身地緣、文化優勢,也吸引了部分俄羅斯游客來此旅游。因此,天津高校可據此打造京津冀協調發展模式的特色旅游。
(二)在課程建設方面 — 打造特色課程
《國標》中對課程體系建設內容進行了具體描述,特別強調建設特色課程。為提高人才的質量和競爭力,避免人才的同質化現象,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地緣優勢,開設特色課程。
因此,將本課程體系建設分為三個模塊:言語技能、應用實踐、人文知識模塊。除原有的導游實務、景點導游詞的講解外,應重視區域的歷史文化及文化遺產內容的講解,重視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輸出。基于此,天津高校旅游俄語人才的培養應側重京津冀地區的景點及歷史文化的打造,如:打造天津非遺傳統之旅(如,楊柳青木板年畫、風箏魏、泥人張等)、人文藝術之旅 (如,相聲、戲曲等)。此外,調查顯示俄羅斯人赴中國的旅游項目主要涉及城市觀光旅游、醫療旅游、海邊休假旅游、邊境城市的周末游,以及文化等專業領域的行業交流。應重視俄羅斯人的旅游項目需求,合理設置課程的內容。
(三)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 — 提高教學科研能力
《國標》著重強調了對外語教師的素質要求,一方面,教師應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教師應具備教育教學能力。同時,還要求外語教師擁有明確的學術方向和研究能力。
針對旅游俄語人才的培養,首先應建立教師隊伍,根據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方向確定任課教師,并通過集體討論確定授課內容;進而,要求教師能夠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最后實現以科研促進教學的目的。此外,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出新要求,在傳統的語言知識教授的基礎上,要求教師能夠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
(四)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 重視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結合
在外語類專業的培養規格方面,《國標》強調人才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的有機統一,并圍繞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建立相關質量標準。
在中俄兩國不斷深化的區域合作的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養重視對學生語言文化知識,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要求。其中,《國標》中新增了區域與國別知識要求,這在區域合作的大背景下顯得尤其重要。在俄語旅游人才的培養中,應重視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的培養,加強課程之間的互聯互通,如通過區域學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對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此外,培養高水平應用性俄語人才與學生的實踐訓練分不開,因此,在俄語旅游人才的培養中,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提高知識技能的掌握。
綜上,在“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區對俄區域合作前景廣闊,天津市已與俄羅斯各地在經貿、文化、旅游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在此背景下,天津各高校應根據供給側結構改革理念,基于社會需求,以《國標》為指導,在專業特色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能力培養方面開展旅游俄語課程的改造,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俄語旅游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宏,孫玉華.新時代《國標》實施與俄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新方向和新任務[J].中國俄語教學,2018年第3期.
[2]劉春梅,陳相偉,薛寶林.高職俄語專業“俄語 + 旅游方向”人才培養機制探索[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3]曲雅靜,楊蕊.高校俄語專業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策略探析[J].俄語學習,2018年第3期.
[4]趙可金.京津冀對接:北京要做溝通內外世界大都市[J].智慧中國,201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