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摘 要: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人職業共同體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律人不同于其他階層,他們是一群掌握專業技能,充當維持社會正義的角色,因此需要專業的職業倫理道德對其進行約束,提高司法公信力,構建法治社會和法治中國。
關鍵詞:法律職業倫理;法律人共同體;司法公信力
一、法律職業倫理道德的適用群體
法律職業倫理道德是適用于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家等這類特殊群體——法律人共同體之中的倫理道德,法律職業倫理道德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倫理道德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人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人共同體是由一群掌握法律專業技能的人群組成的,特殊的專業領域需要也就需要特殊的職業倫理道德進行約束。有權力就要受監督受約束,法律人除了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督約束之外,還要受法律人職業倫理道德的約束。
二、傳統的法律職業倫理道德的困境
法律人應當忠誠于憲法,忠誠于法律,同時也應當忠誠于法律職業倫理道德。傳統的法律職業倫理道德認為律師最大的“道德責任”就是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最大化的保護被代理人利益,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律師有道德責任運用“一切未被法律禁止的手段”來保護被代理人的利益。然而在此種前提下,律師所采取的某些行為雖然可能是符合職業道德的,但也許會侵犯使公共利益受損。在此觀念下的法律人(律師)必定是工具性的,這種工具性的形象會嚴重貶損法律人(律師)這個職業群體的重要性。
法律人應嚴格依據法律規范來處理案件 ,但合法不合理的案件時常發生,法律有時會成為壞人的“保護傘”,妻子出軌被丈夫捉奸在床,丈夫在怒氣之下將與妻子偷情的男人打成輕傷,依據我們的傳統倫理觀念丈夫的做法沒有什么不妥,甚至有些輕了,依據中國傳統的倫理綱常,發生偷情行為要將“奸夫淫婦”浸豬籠(沉到河里淹死),但是依據法律來判,偷情者不光不會受到處罰,而且搖身一變成了“受害者”,反而備受同情的丈夫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因其將與自己妻子偷情之人打成了輕傷,已經觸犯了刑法,要接受法律制裁,同時還要對偷情者給予民事賠償。面對此種困境法律人常常百感交集、束手無策。
三、法律人職業倫理道德的缺失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
法律的實施不能光靠國家強制力來推行,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對法律的自覺遵守。人們相信“法學家們”制定的法律是良法,更最重要的是人們認為認為司法部門會依法裁判,作出公正的判決。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靜止的法條不會讓人們感受到他的存在和權威,而司法裁判能夠賦予“靜止的法條”以生命。人們對法律的信仰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產生。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就是是司法公信力的體現,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人們對是司法的信仰,
司法機關是解決社會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司法公信力一旦喪失,將會對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法律職業倫理道德是對法律人行為的一種約束,以規范法律人的行為,來維護司法公信力,因此法律職業倫理道德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是對司法公正的一種保障。
近年來,法律人涉案被頻頻曝出,“法官嫖娼案”“李莊案”等一系列法律人參與其中的案件,使依靠專業技能高高在上的法律人的形象從神壇跌落谷底,法律人涉案是對司法公信力的一種強烈打擊。會使公眾對司法裁判的公正提出質疑。
隨著司法改革不斷推進,法律人的職業倫理道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法律是公民權利的保障,司法公正更是法律權威的保障,如果法律人喪失職業倫理道德,那么司法公正將無從談起。
四、法律人共同體將如何踐行法律職業倫理道德
先以作為國家司法工作人員的法官、檢察官來說,現階段我國的法官檢查官大部分都是各個高校法律專業畢業的,且需要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再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取法院、檢察院系統還需要加試一門專業技能)才能一步一步的最終成為一名人民法官、人民檢察官,想要成為一名法官、檢察官首先應該具備足夠專業的技能,其次,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法律職業倫理道德》這門課,再學生踏出校園之前成為一名法律人之前先對其進行理論教育,其次,在工作和實踐中,前輩們已自身行動來為新人做榜樣,每一個案件的偵查,起訴,審判各個環節中都能展現法律人的職業道德操守。法院在審理非刑事案件前先進性調解就是法律人踐行職業倫理的很好表現,因為很多案件要面對情與法的沖突,很多案件可以很容易依據法律作出判決,但判決結果有時卻不能被公眾所接受,例如,甲女的男朋友乙男用其手機和身份證在多家網貸平臺上借取貸款共計三萬元,事后乙男與甲女分手,,并拒絕承認曾用甲女手機和身份證在網貸平臺上貸過款,網貸公司要求甲女還貸,甲女無奈將乙男告上法庭,但是甲女拿不出任何有效證據證明用其手機和身份證獲取的貸款的行為是乙男所為,法官即使相信甲女所言全部屬實,可是法官判案要以證據為依據,只能判甲女敗訴,情理與法理面臨沖突該如何抉擇,恐怕最好的選擇就是雙方和解,法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雙方能夠 念在過去的感情選擇庭下和解,雙方各負擔一部分貸款,這樣使甲女少也少受一點損失。
律師在職業倫理面前會更加糾結,難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既要對委托人負責,又要對法律負責,同時還要維護其律師職業形象。律師在代理委托人的案件時,倘若了解到一些委托人違法犯罪的事實,該如何做出選擇,是舉報委托人,還是將事情藏在心里,裝作不知道,其內心必然是十分矛盾的。
法律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司法的適用過程中,對雙方之間產生的糾紛,由法官和律師這些專業的法律人介入,依據法律規定得出特定結果的適用過程。作為訴訟代理人的律師應該 秉持中立原則,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來為被代理人爭取最大的利益。“法律具體化”不光可以起解決社會糾紛的作用,而且還能夠防止社會瓦解,每一個個體之間的糾紛都可以看做是一次個體的分裂,長此以往必然導致社會的分裂,法律作為解決糾紛的最后機制,像“粘合劑”使裂痕重歸于好。
現在司法改革,推行法官員額制和終身追責制都促使法官越來越重視法律職業倫理道德,時刻銘記,因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由審判者變成被審判者,之前經常發生的冤假錯案,枉法裁判,行政干預司法明顯減少,因為法官不得不考慮其違背職業倫理道德所會遭受到及其嚴厲的懲罰,同時社會公眾也對司法機關的裁判形成一種私人監督。這使法律人的職業倫理越來越規范。
五、結語
法律職業倫理對法律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當今中國法治建設大踏步向前進的時候,對法治公平與司法公正都有很高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需要公正的法律保障其正常運行,各種大中小企業需要公正的法律為其保駕護航。因此,決不能忽視法律職業倫理,尤其是對法律人進行職業倫理的教育。在法律人還未踏出校園時,就對其進行職業倫理的熏陶,使其長期浸潤在一個良好的職業環境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正確的職業倫理教育。法律職業群體要互相監督同時也要接受公眾監督,一旦法律人做出違背其職業倫理的行為,將接受來自行業,社會,國家等多方面的懲罰,使其付出慘重的代價,從而使其望而卻步,始終在法律職業倫理的框架內行事。
參考文獻:
[1]李學堯.非道德性:現代法律職業倫理的困境[J].中國法學,2010(01):26-38.
[2]李學堯.法律職業主義[J].法學研究,2005(06):3-19.
[3]關玫. 司法公信力研究[D].吉林大學,2005.
[4]陳宜.試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J].中國司法,2005(04):78-81.
[5]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J].法學研究,2001(0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