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霞
摘 要:大同方言指流行于山西北部大同地區的漢語方言,屬于晉語。就全部晉語來說,大同方言屬于包頭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西部)。本文試圖通過實證研究探究大同方言的聲調類型和各個聲調的調值,實驗發音人為24歲母語為大同方言男性,通過錄音采集語料,并借助praat聲學軟件對音頻文件進行處理獲取實驗數據,進一步分析得出,大同方言共有陰平(42)、陽平(512)、上聲(52)、去聲(24)、入聲(33)五個聲調。
關鍵詞:大同方言;praat;單字調;調值
一、大同方言
大同方言屬于包頭片,包括陽泉、和順、左云、右玉、左權、山陰方言等。早在20世紀初,瑞士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先生在《中國音韻學》中就對大同方言的語音特征做出了描述,包括大同方言的聲母和韻母,沒有提及聲調特征。國內學者馬文忠、梁述中(1986)編寫的《大同方言志》對大同方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描述,包括23個聲母、37個韻母和5個聲調,在他們的研究中還涉及了連讀變調、兒化和輕聲問題等。此外,前人的研究多數為大同方言的基本語音特征,如聲母、韻母、音變等,連續變調的研究也較普遍,但從聲學實驗角度出發對大同方言聲調的研究很少,隨著實驗語音學的發展,借助聲學實驗可以更加準確地分析聲調類型并根據趙元任先生提出的五度值標注明確每個聲調的調值,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
本文是以馬文忠的《大同方言志》中聲調的調值為基礎,即陰平(31)、陽平(313)、上聲(54)、去聲(24)、入聲(32)。其他學者也對大同方言的聲調的調值做出了表述,邵寧(2006)在《大同方言的語流音變》中指出,陰平(31)、陽平(312)、上聲(44)、去聲(24)、入聲(32);呂建風(2009)在《大同方言的語音研究》指出,陰平(32)、陽平(313)、上聲(42)、去聲(35)、入聲(3)。本文將通過實驗得出大同方言的單字調類型和調值,并與馬文忠先生得出的調值進行對比分析。
二、實驗設計
(一)發音人和測試材料的選取
本實驗的發音人是一名母語為大同方言的24歲男性,在大學之前一直生活在大同市近郊區,一直使用大同方言,母語受普通話的影響較小,現就讀于天津師范大學。
前人研究表明,大同方言有五種聲調類型,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因此,測試材料選取了五種聲調類型的單字,每個聲調選取了七個單字測試詞,均從詹伯慧的《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中選取,且是日常交流中使用較頻繁的單字,見表1。
(二)錄音的采集和數據的處理
測試單字共計35個(5調類×7單字),實驗之前將測試詞呈現給受試,并保證受試熟悉且能流利地說出測試詞。實驗是在一個安靜的房間進行,并將每個調類的錄音保存成一個MP4的音頻文件,共5個音頻文件。
通過聲學軟件praat提取測試詞的基頻值,每個測試詞共有十個測量點,分別是5%,15%,25%,35%,45%,55%,65%,75%,85%,95%,進而提取十個基頻值,整個樣本共得出350個(5×7×10)數據。每個調類包含7個測試字,計算7個測試詞相同測量點的平均基頻值,整個樣本可以得出50個(5×10)數據。語音研究應該采取相對化和歸一化的數據,而非絕對的數據,因此本文聲調采用相對歸一化的T值計算(石峰,1990),聲調的T值計算公式如下:
T = [ (lgx-lgb) / (lga-lgb) ]×5
其中,a為調域上限頻率,b為調域下限頻率,x為測量點頻率,得出的T值就是x點的五度值參考標度。調域上限頻率和調域下限頻率分別是全部測量點平均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測量點頻率則分別是指每一個測量點的平均值 , 這樣計算得出的就是每一個測量點的T值,然后再繪制出每個調類的調型曲線。
三、實驗結果
通過praat聲學軟件和excel進行音頻處理和數據統計分析,具體的數據均已以表格和圖式的形式呈現。
圖1呈現的是每個調類7個測試詞每個測量點的平均基頻值繪制的曲線圖,可看出調域上限是陽平的第一個測量點,調域下限是陽平的第九個測量點。通過T值計算公式,分別得出表2和圖2,即對應的T值曲線圖。
陰平可視為一個降調,從T值曲線圖可看出,陰平起點、中間測量點和終點的T值分別是4.10,3.25和1.51;十個測量點中,最高的T值測量點是起點,最低T值測量點也是終點,相差2.59,所以陰平是一個調值為42的降調。與馬文忠得出的陰平調值31相比,本實驗起點T值和終點T值都高出1個值,可能是由于受試以較高的音量說出的測試詞,而不是以平常交流的音量。
陽平呈現出一個凹形,即是一個曲折調,整個調先降后升,調值為512。陽平的起點、轉折點和終點的T值分別是4.69,0.10和1.42,最高T值和最低T值相差3.27。與前人研究得出的陽平調值313或312,本實驗中起點值要高一個值,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人以較高的音量發聲,而終點值與前人研究得出的相近。
上聲也可視為一個調值為52的高降調,起點和終點的T值分別是4.20和1.13,相差3個多值。根據馬文忠得出的上聲調值為54,雖然也是一個降調,但仍是一個高調。本實驗得出的上聲與前人的起點值相同,但終點值相差非常大,這可能是因為在實驗過程中上聲因各種原因反復錄了好幾次,導致發音人疲憊以及失去耐心和信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T值曲線圖中最后幾個測量點急劇下降也說明了這一點。
去聲是一個升調,其調值為24,起點和終點的T值分別為1.96和3.34,兩個測量點之間的差別是1.38。去聲的調值與馬文忠得出的調值一致,但是曲線圖中第九個和第十個測量點的值有些偏離。
入聲曲線圖似乎呈現的是一個升調,其起點值和終點值分別是2.18和3.14,兩個測量點之間的差距是0.96,不到1個值,所以入聲更像一個平調。而馬文忠得出的是一個調值為32的降調,由于本實驗中只有一個發音人,入聲是平調還是降調還需要進一步探究。
本研究最終得出大同方言單字調包括5個調類,分別是陰平(42)、陽平(512)、上聲(52)、去聲(24)和入聲(33)。
四、總結
借助實驗語音學,本文詳細調查了大同方言的單字調的調類和調值,并與前人研究得出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通過聲學軟件praat提取基頻值并進行歸一化處理,提供了大同方言單字調調值的具體數據,最終得出大同方言單字調有五個調類,其調值分別是陰平(42)、陽平(512)、上聲(52)、去聲(24)和入聲(33)。
與前人研究相比,主要是對比馬文忠等人的研究,雖然陰平、陽平和上聲的調值存在一些差異,即陰平和陽平的調值偏高,而上聲終點基頻值很低,但調型基本相同,去聲和入聲調值基本相同,這也可能是因為發音人的情緒導致以較高的音量或較低的音量發聲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而本文發音人只有一個,樣本數量不夠也可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甚至誤導,這也是本文在的不足。此外,由于前人對大同方言聲調調值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對大同方言聲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126.
[2]馬文忠,梁述忠.大同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6.38-106.
[3]石峰.語音學探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4]詹伯慧.方言調查字表[B].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