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卓越教師計劃”是深化教師教育改革, 推進教師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區應用型二本院校H學院為例,從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的現狀出發,重點探討卓越教師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從卓越師范生的核心素養提升、高校引領培養、中小學實踐輔助、地方政府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冀此研究為今后西部民族地區推進教師教育改革,促進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西部民族地區;對策
一、研究背景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教師素質乃教育發展的靈魂。西部民族地區應用型師范院校由于經濟落后,信息梗塞等客觀原因,致使教師職前培養受到極大的掣肘,而教師職前培養的滯后,嚴重影響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這與國家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培養“卓越教師”發展規劃極不相稱。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高瞻遠矚地提出“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和卓越工程師、醫師等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 2010),部分高校開始開展卓越教師試點工作。為貫徹落實國家全面提升教師培養質量的決定,2014年8月、2018年9月,教育部相繼出臺《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等相關政策措施,為基礎教育培育“卓越教師”的職前培養實踐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逐漸成為高師院校助推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地處西部民族地區的應用型二本院校H學院也開始嘗試“卓越英語教師”培養計劃,這為高師英語專業“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農村教育,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的農村教育的滯后是目前中國教育發展不平衡的根源所在。H院校所處西部民族地區英語師資匱乏、教師素養低等問題是普遍存在現象。在這些地區的農村,有些中小學還以非英語專業充任專業教師, 致使英語教育紕漏百出。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實施,部分女性英語老師陸續請假生育二孩,更加加劇了此現象,某些縣整個農村地區甚至出現了英語教師斷裂的現象。因此,西部民族地區應用型二本院校H學院應更好地開展“卓越英語教師計劃”,真正擔當起為西部農村地區培養高素養中小學英語教師的重任。
二、H學院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的現狀探析
卓越英語教師是“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含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教育部 2018)H學院于2016年9月舉辦首屆“卓越教師”班,培養對象選自2015級師范生,其中英語專業卓越生為12人。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在“卓越教師”班師生共同努力與國家的制度激勵下,卓越教師培養取得一定成效。首先,選拔樂教、適教的優秀學生進入卓越教師培養行列,是H學院卓越教師培訓教育革新的突破口,使更多優秀的英語專業學生鞏固師范專業信念,職業自信與時俱進,逐漸帶動更多學生投入到師范教育的行列,從源頭上提升整個教師師資隊伍的質量。其次,先進的教學理念、新式的教學方法、創新的思維方式等為西部民族地區英語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動了地方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再次,英語教育理論在西部民族地區亦有食洋不化的弊端。通過卓越教師的培訓,通過外聘教師的實踐性指導,卓越師范生擺脫了過去蹈常守舊, 不接地氣的流弊, 有效與社會英語人才需求相互銜接。同時也使英語畢業生在任教前得到較好的歷練, 為地方儲備了更好、更優秀的英語人才。最后,卓越英語職前教育有效對接高師師范生與中小學教育機構等社會主體,使二者兩臻其美。一方面,卓越班師范生不但打牢了專業基本功,而且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好地培養,自身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就業伊始便能很好地教書育人,縮短了新手教師到熟手教師的過渡期。另一方面,卓越班是聯系高校、中小學教育機構以及地方教育部門的紐帶,促進了高校、中小學、地方政府部門的緊密連接,使教師培養得到更強有力的保障。
培養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在實施“卓越英語教師計劃”過程中逐漸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區應用型二本院校H學院為例,從卓越職前英語師范生、高校、中小學以及地方政府四個方面探討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新的培養對策:
卓越英語教師職業理想不牢固,綜合素質不優良。入選H學院卓越教師班的條件包括立志從事教育工作、品學兼優、熱愛基礎教育等。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英語師范生自身認知發展更趨成熟,部分同學意識到自身優勢在翻譯、外貿等其他方面,加之社會對教師崗位的偏見,因而放棄教師發展目標。H學院首屆卓越英語教師從起先的12人縮減到目前的8人,33.3%的退出率充分印證師范生職業理想的不牢固。其次,民族地區學生基礎較薄弱,專業學習壓力大,額外增加的卓越教師班學習加劇了他們的負擔,一些同學能力有限,難以承受如此繁重的學業任務,慢慢放棄了學習班。再次,民族地區學生家境困難者居多,且教師薪資偏低,一些同學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漸趨放棄了教師夢。最后,不當的學習策略、難以高度融合的理論與教學實踐以及缺失的英語專業教師指導致使年輕學子們的綜合素質整體水平不高,沒有全部達到預期的“卓越”。在兩年多的培養中,只有1名卓越英語教師獲得省級以上師范生技能大賽二等獎,其他兼無緣省級師范類競賽獎項。顯然,卓越英語教師綜合素質不優秀。最后,就是我們開設課程強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而忽略對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的教育,特別缺乏對學生進行職業信念、職業榮譽感培養的教育,沒有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從事英語教育的專業熱情。這使卓越英語教師的培養后繼乏力,難以持續性發展。
卓越英語教師培養的教學內容理論針對性弱,專業性不強。囿于培養經費匱乏和指導教師數量不足,同時也為了管理方便等諸多原因,H學院卓越教師班由學校下屬的教師教育學院全權負責,所有專業都集中在一個班學習。從始至終是“卓越教師”班主要管理人員在開展工作,和學生所屬專業學院幾乎是零聯系。因而,教師教育學院所開設的課程、布置的學習任務、聘請的授課教師等以通識教育為主,理論針對性弱,專業性不強。甚至出現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指導英語專業卓越生教學設計、授課等亂象。“卓越教師”班數量有限的教學人員、有限的課外教學時間,是不可能深入了解卓越班各個專業學生的具體發展情況,因而無法對學生因材施教。混合式教育淹沒了英語學科教育的特殊性,學生的通識教育雖然得到一定的程度的提升,但英語專業教育性不強,專業發展不深入的弊端已初現端倪,這與卓越教育的培養目標仍有較大的差距。
卓越英語教師培養的實踐教學有待加強。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教學理論只有通過教學實踐方能曲徑通幽, 到達理想的彼岸。實踐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真實的課堂,使教學理論與真實課堂勾勒交融,理論引領實踐, 實踐檢驗理論”,從而使卓越教師的培養凸顯出較強的現實感。因此,西部民族地區幼兒園、中小學實踐教學基地在培養卓越英語教師過程中擔負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所在地優質的地方教學資源也是我們卓越英語教師培養力量的重要源泉。
為了提升卓越生培養質量,H學院通過機構考證、評估,確立了多所幼兒園、中小學校外實踐基地,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H學院常年聘請學識豐瞻的教學專家、經驗豐富的校外中小學優秀骨干教師以及實習單位的教師共同擔任卓越生導師, 通過電話、QQ、微信以及現場指導等方式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如評閱教學設計、聽課評課、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后進生管理、實習生心理疏導等。但是在實際運營時,由于實踐基地教師匱乏、工作量大、培訓經費左支右絀、指導教師教學技能素養滯后等諸多原因導致校外指導教師不能很好地履行相應的職責。(米海燕,2015)其次,在培養過程中,高校、實踐學校、卓越生三方缺乏及時的交流溝通,實踐教學沒有得到高效反饋和深刻反思,教學效果提升不明顯。再次,卓越生畢竟是在校大學生,教學經驗少、管理不到位、專業基礎有待提高等原因,實踐基地為了保證自身教學效果和社會影響,對卓越生的實踐教學約束性較強。致使卓越師范生跟蹤聽課多,授課機會卻寥寥無幾。理論還是難以付諸實踐,阻礙了卓越生的培養目標的實現。
民族地區政府教育部門協同培養新機制不完善。《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教育部 2014)。H學院地處偏遠民族地區,最主要的協同育人政府部門是當地教育局。但是由于主管部門不同(H學院是省屬直管單位,當地教育局是市級單位)且服務對象差異(H學院生源地主要是所在省,當地教育局主要負責市級所在地)等原因,高校與地方教育局聯系不頻繁,疏于溝通。高校不能及時了解地方教師的培養需求,難以更好為地方教育事業服務,而地方政府也未能很好地輔助高校培養卓越教師,協同培養新機制亟待完善。
三、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的對策研究
教育部明確指出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目標要求: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需求導向、分類指導、協同創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則,針對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深化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協同培養新機制,培養一大批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各地各校要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為抓手,整體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教育部 2014)基于此目標要求,結合西部民族地區教育現狀以及H學院“卓越教師計劃”實際實施情況,本研究從卓越英語教師、高校、幼兒園及中小學實踐教學基地、地方教育部門四方面提出以下應對建議。
(一)提升卓越英語教師核心素養,培養教師領頭軍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因此,西部民族地區卓越英語教師在自身的培養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應該在教師引導和監督下,從師德、教師素養等方面提升自我。
第一,真正落實師德養成教育。羅曼·羅蘭云: “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自己內心得先有陽光。”(羅曼·羅蘭 1957)教育是靈魂與靈魂的激蕩,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啟蒙。首先,我們得選拔一批真正熱愛教育、有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師范生進入卓越生的培養行列。教育若是沒有天下情懷,只能培養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既使專業再精深,也無法成為潛心教育的卓越教師。教師熱愛教書這個職業,喜歡讀書,有教書熱情,自然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最大程度感染學生、陶冶學生,才能心無旁騖從事教育活動,才能在漫漫教學途中拒絕倦怠教師職業的狀況發生。其次,導師應以身作則,積極引領學生提升品德、促進學業進步、規劃人生發展,給卓越生樹立好的榜樣。最后,通過實踐教學、觀摩和名師講座等形式,讓學生領略教學成就感,認同教師職業。同時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傳承師道,教師育人,為家鄉美好的明天盡綿薄之力。
第二,努力提高教師素養。我們既要打牢卓越生的英語專業基本功,又要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卓越英語教師職前培養中,應該強化雙導師制(校外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針對每個卓越生打造具體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因材施教,讓其揚長避短,真正向卓越發展。同時,卓越生應努力自主學習英語師范生相關知識,并盡最大可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爭取在職前培養階段能駕輕就熟授課,為就業后很快在西部民族地區教師行業中起到領頭軍作用做好鋪墊。
(二)改革卓越教師培養機制,積極發揮高校引領作用
高校在培養卓越教師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面對培養存在的問題,高校校內應該改革培養機制,校外需要積極引領地方中小學和政府。
第一,建立卓越教師精英團隊,培養教師共性,體現專業特性。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比較滯后,H學院卓越教師培養沿用傳統的師范生培養機制,卓越班大班授課,重知識傳授輕教學實踐,熟通識教育生專業理論。針對此現狀,H學院應該建立專門的卓越班教師團隊,包括各專業精英教師。由教師教育學院牽頭,團隊共同努力改革卓越教師培養機制,擬定專門的具有西部民族地區卓越教師的培養新方案,確定大班教學培養卓越教師共性和開展小班授課訓練各專業技能,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分專業培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各類別的卓越教師,落實導師負責制,一對一跟蹤輔導,有針對性地、綜合性地開展培養任務,全面提高卓師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地方服務。
第二,引領幼兒園、中小學,扶助地方政府,完善卓越教師培養體系。西部民族地區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地方教育部門整體教學科研實力較弱,具有絕對優勢的高校應該發揮其特長,積極幫助地方學校和教育部門開展校本研訓、博士(教授)講壇等提升在校教師素養,引領開展卓越生培養教學科研工作,形成一條龍卓越生培養新體系。中小學和地方教育部門因為生存、升學等壓力,往往疏于卓師培養,因此,高校應牽頭擬定三方卓師培養協議,各負其責,共同奮進,保障卓師培養質量。培養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高校應積極主動與其他兩方溝通交流并科學應對,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卓越教師計劃應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專業教師人才的需要而生,高校應該聯合中小學和地方政府調查研證,從教師培養、教學實踐和社會需要等方面明確西部民族地區卓越教師評價標準,“建立完善基于證據的教師培養質量全程監控與持續改進機制和師范畢業生持續跟蹤反饋機制以及中小學、教育行政部門等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多元社會評價機制,定期對校內外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并應用于教學,推動師范生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教育部 2018)。
(三)落實中小學實踐教學,全面提高卓師培養質量
西部民族地區中小學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努力協同高校與政府開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全程參與卓師培養。但是因社會需要壓力、自身發展滯后等原因,沒有很好地履行協同義務。為了全面提高卓越教師培養質量,中小學首當其沖應該為卓師提供實踐基地,落實實踐教學工作。其次,組建卓師培養團隊,擬定導師職責。由分管教學工作的主要校領導擔任團隊負責人,鼓勵優秀教師參與團隊、擔任卓師校外導師,將培養工作納入評職評優中,保障導師權利。同時,明確團隊成員及導師具體職責,確保卓師實踐教學培養質量。再次,適時反饋卓師教學實踐存在問題,認真配合高校和政府尋求解決之道。最后,“積極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優質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部 2014),有效完成培養的協同工作。
(四)明確地方政府職責,監督保障卓師計劃實施
卓越教師、高校、中小學以及地方政府是卓越教師計劃順利實施不可或缺的四個組成部分。教育部明文規定“地方政府統籌規劃本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科學預測教師需求的數量和結構,做好招生培養與教師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教育部 2014)此外,西部民族地方經濟薄弱,教育落后,政府還應盡可能多地為中小學和高校提供資金支持。制定專門的卓越教師計劃資金使用方案,做好監督工作,爭取將每一分錢用到恰如其分。政府還應從政策上保障中小學實踐教學基地的權益,如,誰培養,我投入;誰有效,我獎勵,激勵更多有實力的學校高效參與卓師培養。最后,政府應該主動與高校、中小學積極溝通卓師計劃的一切工作,而不應該因各自主管部門不同等原因推諉職責。
西部民族地區有其獨特的發展特性,要想更好地體現“高校為地方服務”宗旨,卓越英語教師計劃需要卓師、高校、中小學以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從選拔、職前培養、職后追蹤等多方面培養真正的卓越教師,以此推動教師教育改革,振興教師復興計劃。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Z],2014.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Z],2018.
[4]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5]米海燕,西部民族地區高師英語專業生有效頂崗實習研究—以H學院為例[J],河池學院學報,2015(03):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