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雯
摘 要: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相處氛圍都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目前,在我國還有很多的家庭存在教育誤區,有的家庭仍然延續過去傳統的家教,通過打罵來教育青少年,有的家庭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這足以看出家庭教育多是言傳,而很少身教。這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本文主要分析了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及其表現、家庭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最后對如何強化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對于家庭環境而言,其包括很多,有生活條件環境、有經濟條件環境、有精神環境等等因素組成。如果錯誤的家庭教育思想,不僅不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還會讓青少年走入誤區。對于青少年來說,其行為思想和性格大多會受到父母以及其他家人的影響,如果父母沒有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那么這種錯誤的行為習慣就會慢慢的影響到子女的成長。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還是他們的父母,因此,他們對于青少年的關注不是別人所能比擬,孩子的性格特點父母也是最了解的。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根據孩子情況進行科學引導教育,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據研究發現,在實際情況中,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健康發展起到很小的作用,父母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教育孩子與陪伴孩子,子女遇到事情往往也不和父母溝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壓力大,一是家長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子女,如果有情緒還會發泄子女身上,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提高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影響的策略
采用科學的現代教育方式。第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這才是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思想。我國家庭教育還存在諸多的問題,例如,很多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于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很少關注,這就導致很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心里素質較差,養成很多的不良習慣,對于人際關系更是一竅不通,很多孩子長此以往,往往容易形成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他人交流等等很多不良心理情況。
第二,父母和子女相處的過程中,要尊重其想法和意見。這樣孩子才會敞開心扉和父母交流。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結合子女的實際情況,用現代化教育思想去教育子女,這樣才能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在家庭教育上,家長切忌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子女,這樣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還會給子女心理帶來反感情緒。遇到意見不同或者想法不同的時候,家長要多和子女溝通,傾聽子女的想法,切忌用武力解決問題。父母寬容孩子,但是不能夠放縱孩子,對于其不合理的要求要嚴詞拒絕并說明其利害關系,培養孩子自我約束、自我檢查的好習慣。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給自己最大的關愛、最大的寬容、最大的呵護等等,因此,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第三,對于家庭教育而言,除了父母要多與子女溝通、尊重陪伴子女之外,父母也要不斷提升自我學識。對于青少年心理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識,父母都應該補充自己。這樣父母才能從心理上、行為上等方面發現子女的情況,及時溝通,對于問題要加以引導,才能用最合適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避免子女誤入歧路。對于青少年來說,其處于成長期的重要階段,很容易出現叛逆,其心理也很容易被外界干擾,作為父母來說,對于這個階段的子女要多點耐心,多點陪伴,多點尊重,多點鼓勵,這樣才能讓他們從心理上感受到父母的愛,樹立正確的自信心與積極的學習態度。
第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要以身作則,言行合一。這樣才能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而同樣的,子女也會以父母自豪,做一個向父母那樣優秀的人,給孩子心理樹立一桿標尺,積極向上的態度,正確的三觀。家庭教育,就是家庭環境去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如果家庭教育是正向的,積極向上的,那么給子女留下的也都是正確的影響。相反,給子女留下的都是童年陰影。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父母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既是教育子女,也是提高了自我修養,積極培養子女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們應該重視家庭教育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只有正確的家庭教育,才能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才能使他們更好的為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車國燕.論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J].才智,2016(01):130.
[2]王媛.家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甘肅高師學報,2016,21(02):75-78.
[3]于秀春.研究家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04):62-63.
[4]易莉.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討[J].中國市場,2015(32):212-213.
[5]謝華.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問題及路徑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4(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