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高速發展,本文將對中國近幾年來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進行簡單系統的研究,分別闡述作為六大紀錄片類型之一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熱播原因。
關鍵詞:中國 歷史文化類 紀錄片
一、對年輕受眾的重視
在現今的文化消費語境當中,歷史文化類紀錄片針對年輕受眾對節目做出了極大調整。首先從包裝來說,當前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在向著綜藝化發展,慢慢擺脫了枯燥乏味的一貫形象。因此,紀錄片行業開始努力包裝自己的節目,把紀錄片向著年輕化和娛樂化包裝,開始做到寓教于樂,讓年輕受眾喜聞樂見的同時,也感受了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我國歷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
再從舞臺效果來看,針對年輕受眾的改變更是巨大,之前的紀錄片基本采集實景,畫面的主角是物,而不是人。在《國家寶藏》前根本沒有舞臺一說,誰也沒能想到一件文物竟可以用演員的小劇場演繹表現出來,而且其舞臺效果極其炫酷,甚至一點不遜于其他主要運用舞臺的舞蹈歌唱類綜藝節目。這使得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特別受年輕人追捧,毫無疑問,歷史文化類紀錄片自從多了舞臺,就多了一種表現手法。
最后從明星效應來講,當前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越來越喜歡借用明星效應,不管是《了不起的匠人》的解說人林志玲和華晨宇,還是《百心百匠》里每集都有當紅明星參與學習一項傳統技藝體驗傳統文化,或是《國家寶藏》的講解員用紅極一時的“皇上專業戶”張國立擔任,以及當紅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都借用了明星效應。
二、視角的“平易近人”
之前較為經典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主題大多涉及厚重的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自身定位只能讓觀眾“仰視”,這類紀錄片專注于介紹或是講故事,并沒有考慮到廣大觀眾是不是喜歡,導致收益慘淡,盡管口碑不錯,收視率卻是不盡如人意。大眾文化作為左右文化的重要力量,精英文化面對它的沖擊只有招架之力。當前的紀錄片尤其是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則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得不“放低身段”,選材越發地大眾化,創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
以《行進中的中國光影》為例,片中將電影分類型進行講解。解說詞語言平易近人,解說人就像一名說書人,在給旁人認真且風趣地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故事。又如《傳家本事》第二季第一集“他們的一天”中描述成都人的一天,將“掏耳朵”這一似乎難以登上紀錄片“大雅之堂”的活動,記錄在了影片里。片中還十分接地氣地使用了成都方言,將“茶館”描述成“家”,在觀眾看來,屏幕中的紀錄片好像就是記錄了身邊發生的事。
三、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在保證紀錄片最起碼的真實性的前提下,當前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一改之前“嚴肅”的面孔,開始和觀眾互動起來、娛樂起來,故事性和趣味性大大突出。如果把之前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比作一個死板的只會循規蹈矩的教師的話,那么如今許多紀錄片就是一個寓教于樂受學生愛戴的有趣的教師,在向觀眾講授知識的同時,加入了有趣的故事,讓觀眾更加容易接受歷史文化這么一個學術性很強的紀錄片。
以《百心百匠》為例,李亞鵬等明星參與了紀錄片的錄制,雖然這與紀錄片定義中“不需要人的表演”看似相悖,但不得不說這樣增加了傳統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趣味性。比如李亞鵬學習古造紙術,住到簡陋的房子里,為了親自參與到造紙的過程中還弄傷了手。再如孫楠在西藏轉山,明明自己有著嚴重的高原反應還要去挑戰自己的生理極限。柯藍學習制作夏布一絲不茍,還偶爾地搞怪更是增加了紀錄片的趣味性。
四、樹立大國形象和文化自信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尤其重視對國家形象的樹立,堅定不移自覺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為重要的藝術形式,紀錄片當然要最先站出來響應國家號召,這就要求熒幕上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帶有一定的主流文化傾向。
以《國家相冊》為例,講述了中國自1892年來的發展歷史。擺設于中國照片檔案館的1000多萬張珍貴照片,展現了中國125年的重大變化。這125年來,中國從一個落后農業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國家相冊》就像一個家庭相冊,記錄著中國這個大家庭的興旺。相冊一方面是給自己家人看,提高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外人展示,《國家相冊》就是把中國的輝煌成就展示給世界看。這125年來,中國的進步速度令國際刮目相看,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文化、軍事力量均名列前茅。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國家相冊》和《輝煌中國》等主旋律紀錄片一樣,都是為了樹立大國形象和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楊一森,男,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