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
1757年,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僅保留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這就使得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集團公司”。無論是外商來華采購茶葉、絲綢、瓷器等國貨,還是各類洋貨進入中國,都必須經過這一組織。于是,十三行逐漸發展成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并立的行商集團,成立近100年間向朝廷繳納了全國關稅總收入的40%還多。但朝廷是如何對待這些行商的呢?
清朝的對外貿易采用的是“保商制度”——朝廷規定,大臣、官員不得與番國交接。于是,外商來了,需要先找一個商行作保,這個作保的商行要對外商的一切負責,不僅是吃喝出行,還包括代收稅、代理生意。外商提出的一切事宜,都由保商去與官府交涉。如果外商牽扯到刑事案件,保商也要承擔風險責任。然而皇權至上、官貴民賤,十三行商人的財產隨時可能被朝廷盤剝。
1780年,十三行共有八家行商,其中四家因經營不利而欠了外商107萬兩,借的又是高利貸,利滾利變成380萬兩。外商追債告到官府,因數額巨大,驚動了乾隆。乾隆大發雷霆,怒道: “堂堂大清怎能欠外國人錢?加倍還!”朝廷賺足了面子,可錢由誰還呢?最后,這四家行商的欠債由十三行內其他的行商分10年償還。同時,這四家行商全被抄家,充軍伊犁。
十三行就這樣夾在朝廷和外商之間,艱難生存。為了左右逢源,許多十三行的商人都會捐官,雖無實權,但有身份。據統計,1801年至1 843年間,僅怡和行一家就以送禮、捐輸和報效等名義向朝廷交銀1600萬兩。
而直接導致十三行走向沒落的,則是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盡管清朝逐步落后,但在對外貿易中,由于占盡了商品的優勢,清朝始終處于貿易順差地位。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由于為外商作保,十三行自然脫不了干系,被卷到了風口浪尖上。
1838年,道光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奔赴廣東查禁鴉片。虎門銷煙沉重打擊了英國鴉片走私商人的囂張氣焰,也直接觸動了英國的利益。英國以此為借口,決定向華派軍,英國國會也通過了對華戰爭的撥款法案。
多年與官府交通的經驗,使十三行的行商們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怡和行的行主伍秉鑒希望能以一己之力緩和危機,主動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能就此結案。但林則徐認定這些鴉片是十三行與英商串通好來蒙騙官府,想大事化小的敷衍之舉,派人緝捕了伍紹榮(伍秉鑒之子)等人。盡管伍家表示愿以全部家資贖罪,但林則徐還是下令將伍紹榮革職查辦,逮捕入獄。后來伍秉鑒的另一個兒子因此事而死。
《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勒令十三行的行商償還300萬銀圓的外商債務,而怡和行就承擔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同年,伍秉鑒在心灰意冷中病逝,之后,曾經富甲天下的十三行逐漸沒落,許多行商破產。而一紙《南京條約》結束了廣州一口通商的時代,中國五個口岸同時對外商開放,外貿中心很快由廣州轉至上海。香港開埠后,貿易也日漸繁榮起來,十三行的壟斷局面被徹底打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一場大火將十三行街燒了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