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雁
【摘要】多聲弦制箏曲《雁》是由青年作曲家馬懋玄創作于2015年9月。本人于2015年12月在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音樂會中進行首演。此曲根據宋代李清照詩詞《一剪梅》得名,由雁南歸,寄寓不忍離別的情感。作品清新精巧,相思纏繞,寓意深遠。
時代的日益發展,專業音樂院校的學術創新,箏開始走向突破與多元化。由李萌老師研制的多聲弦制箏,為音樂帶來了更多可能,讓作曲家有了更寬廣的創作空間,也為演奏家帶來了更豐富的音樂表現力。
多聲弦制箏的出現以及新作品的產生,都體現了音樂的多樣性發展。唯有進步與發展,音樂才能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筆者希望通過對此作品的研究,能夠探索演奏員的演奏技術與演奏思維的訓練,使多聲箏得到更好的推廣與傳承。
【關鍵詞】馬懋玄;《雁》;多聲弦制箏;創作思維;演奏方法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箏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唐、宋主要是13弦箏,清朝末年增至16弦、18弦,到如今的21弦箏。雖說現今最常用的是21弦箏,但當今時代的日益發展,多元文化的日益蓬勃,我們也開始不僅僅是繼承傳統,更多的想要去探索,去突破,去創新。為了讓箏有更多的可能與想象空間,于是出現了多聲箏,其弦制有多個階段的發展:從右邊21弦、左邊16弦,到后來的右邊24弦、左邊18弦,弦數的增加是為了音域更加寬廣,有更多的演奏空間。多聲弦制箏,琴體的左右兩面都可演奏,所以在演奏專業性和技術上很強的樂曲時,會有一定的不適應,為演奏增加了難度。
《雁》這首作品,專門為25弦制多聲箏創作,作曲家采用“意識流”的創作手法。音樂始終處于流動狀態,既分離孤立,又連續不斷,這種新穎的音樂表現形式也是我在演奏上第一次接觸。“意識流”這個詞是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創造。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絕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手法先用于文學,是現代主義的重要分支。《雁》這部多聲箏作品,在創作中充分運用此手法,基本無“留白”、無“空間,不受時間和空間制約,變幻無窮。音樂時而神秘,時而婉轉;時而感性,但又極度理智。在箏的領域中,這是一部新穎的作品。
一、《雁》的創作思維研究
這部作品的音樂結構由兩部分構成:慢板、行板。
(一)慢板
慢板有兩個主題。
第一主題,是短小的五聲性質旋律片段。即樂曲開頭第一行,左面箏的旋律部分(見譜例1)。
在作品的25小節、29小節,右手旋律也運用同一個主題材料。
第二主題,是慢板中的32分音符音型。有重復、有模進(見譜例2)。
慢板的第一個主題材料是由五聲音階構成,第二個主題材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包含不協和音程,如小二度、增四度、大七度,慢慢漸變到五聲旋律(如譜例2至23小節開始變成了五聲旋律)。
還有三個短小的材料,起到連接和過渡作用。
1.持續的低音搖指,出現在慢板開頭的第1、第2小節右面箏部分和樂曲慢板的結束部分(見譜例1)。
2.獨立刮奏部分。它在樂曲當中既起到連接作用又豐富了音響效果。
3.出現在第31、33、36等小節中的、類似于行走或心臟跳動感覺的音型。它是具有過渡或對比發展的一種音樂材料(見譜例3)。
(二)行板
行板的主題材料只有一個,就是以上行與下行的do、sol構成的五度和四度音程。例如樂曲行板開頭(見譜例4)。
行板段落雖以五聲旋律為主體,但作曲家也變化使用了不和諧的音調去與和諧的旋律形成音樂上的張力(見譜例5)。
作曲家通過反襯的寫作手法,用不和諧的旋律去突出和諧的主題旋律,使音樂更加有張力,音樂的趣味性充分施展。
總體來說,這部作品是以諧和的五聲旋律為主,并在慢板部分通過不同的不協和手法,包括縱向的第一主題左手與右手部分,與橫向的第二主題由不協和向協和的漸變,以緊張不和諧的音調,反襯出五聲旋律的諧和性主題。行板當中,作曲家為了突出和諧主題,通過不和諧的襯托手法,來表達對和諧世界的向往與追求。音樂始終發展、流動,既有傳統音樂的特點,又具有時代感。
二、《雁》的演奏方法研究
多聲弦制箏,琴體的左右兩面都可演奏,所以在演奏專業性和技術上很強的樂曲時,會有一定的不適應,為演奏增加了難度。
傳統箏是雙手只在一個區域演奏。而《雁》這部作品,是共同在兩個區域完成。作曲家為了新的嘗試,使用了左手演奏的方法,左面箏為主要旋律音,右面箏的旋律作為陪襯,或者說右手是伴奏聲部。這種手法,在慢板和行板中都有出現。
在這部作品中,經常是左右面區域同時演奏,或者持續左面、右面、左面、右面交替演奏。這就需要大量練習走位與對于樂曲的把握適應,對作品與表演有高度的敏銳性。
刮奏部分在《雁》這部作品里經常帶有連接與豐富音響的效果,刮奏的自由度大大擴展。
演奏時我處理成交叉的形式。在右面箏區,右手刮奏完緊接著左手的刮奏,最后是右手在左面箏區域刮奏,音樂變得非常有意思,刮奏的狀態成為音樂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有右面箏區和左面箏區的交替刮奏,也有左面右面同時刮奏。在刮奏時,肢體形態完全舒展與拉寬,本人這時總覺得這個刮奏姿勢特別像展翅飛翔的大雁,與樂曲極度相融。
多箏弦制箏曲《雁》是一部專業性極強的作品,它對未來的多聲箏作品,或許會有一些啟迪與新思維的開拓。本人在演奏這部作品中,有許多新的靈感。最重要的是,它使我們技術處理與音樂的表現力有了新的突破。以下是我對樂曲難度的演奏分析。
慢板開頭的音樂神秘,像流水一樣緩緩流淌。整篇的32分音符,以及不和諧的旋律,使音樂高低緩急,扣人心弦。慢板的精髓在于“節奏”的掌握,需要極度的精準,音樂雖具有藝術的趣味,但同時必須要在理性的框架下去構造。樂曲節奏復雜,時而流動、時而靜止,再加上左右區域的配合,增加了作品演奏的難度。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更好的把握節奏的精準,能夠使我們音樂藝術的表現得到更好的升華。
慢板的第二層次從第23小節開始,樂曲優美,平和,純凈,細膩,就像一首詩,一種情感的寄托。這種詩意的美,是音樂最高的境界,可以凈化心靈。在演奏時,我非常注意音色的把握,低音部分全部用小指演奏,速度與力度保持在均衡的狀態下,會出現一些起伏,“柔”與“剛”共同結合。這段是我認為最有思想,最有哲理性,最深刻的段落。
快板部分的難度主要在于技術的挑戰。由于琴左右面的區域,使得音域跨度增大,樂曲從99小節開始有一個難點——右手是持續的爆發性搖指,首先力度要特別堅定與激烈,左手是16分音符快速指序。旋律帶有變化音,毫無規律可言,這就要求演奏者需要花時間與力氣去磨練。我在處理這段音樂時,右手的搖指會加上重音,音頭。左手要清晰,手指動作要小。雙手配合時盡力求穩。
三、結論
從創作思維和演奏角度總結《雁》的作品風格與演奏方法,通過對于多聲箏曲《雁》的研究,使筆者對于多聲箏的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作曲家在創作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時也保留了中國的傳統旋律。《雁》這部作品精巧細致,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風格上,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使音樂更顯律動,新穎。
演奏方法上,它不僅繼承了多聲箏的演奏手法,還開創性的大量使用了左右手同時彈奏左右面區域,甚至是交叉彈奏的演奏手法。這對于我們的技術與音樂的表現力有了更新的拓展。
這部作品是帶有再現的復三部曲式。緊緊圍繞主題發展,每一個段落,都賦予了作品新的內涵與演奏形式,這對于多聲箏未來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任何藝術都應該在持續發展中去創新,去實踐運用。我們很幸運在這樣好的時代,能夠在多元的文化中去塑造新的音樂形式。這些寶貴的經驗都是我們的財富。我愿緊隨老師的步伐,在以后的道路上勤奮踏實,努力進取。愿這種新的音樂形式的發展,能夠使箏在這個時代造就它應有的輝煌。
參考文獻
[1]李萌.中國現代箏曲集萃》(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3]王建民.從古箏的定弦談箏曲創新[J].中國音樂,1999 (4):62-63.
[4]荊靜茹.論多聲弦制古箏的發展及演奏特點[J].職大學報,2011(5):79-87.
[5]李萌.多聲弦制古箏的特色與文化優勢[J].樂器,2009 (10):22-24.
[6]劉思吟.李萌的多聲箏及其作品對古箏藝術發展的貢獻[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