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與中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對他們的全面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心理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音樂欣賞中滲透著心理學因素,把心理學巧妙地應用到音樂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帶來人格的完善和情感的升華。
【關鍵詞】心理學;音樂欣賞;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優秀的音樂作品總給人以美好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想。音樂與中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廣泛、密切的聯系,對他們的全面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高中階段,生活節奏普遍加快,學習壓力加大,課業任務繁重。部分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情緒波動大,容易產生挫折、焦慮等不適應感,進而影響了學習成績。這就需要教師采取適當的方法去幫他們進行心理調適,緩解疲勞的神經,減輕壓力,正確應對高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本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就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對提高音樂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音樂欣賞中滲透著心理學因素,對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起著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心理學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中學音樂教學中來,這不但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為音樂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新視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音樂欣賞與心理學互為表里,融為一體,因為音樂欣賞過程本身就是包括感知、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活動的動態過程。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借鑒一些教育心理學,音樂心理學等的一般規律,能為音樂教師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指導音樂欣賞教學順利進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增加文化內涵,提高審美能力。實踐證明,通過音樂欣賞對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和輔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直接體現。我們知道,音樂對人的情感會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不同的音樂可以使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機體反應。如歡快、高昂的樂曲,可以令人精神振奮,激情澎湃;柔和、抒情的樂曲,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放松。音樂教育在彰顯美育功能、促進素質教育均衡發展的同時,通過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對學生進行“心靈教育”,凈化心靈、陶冶心境,培養學生積極向上、豁達樂觀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心智、情感和人格的成熟和完善,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這是契合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剛需之舉,也是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要。這都要求把心理學很好地滲透到音樂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創造美好的心境,緩減緊張學習帶來的壓力。
二、提高音樂審美心理能力,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啟迪智慧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必將出現許多與音樂相關的心理活動,比如感知能力、審美心理因素等,從而使學生獲得不同于其他藝術的審美體驗,感受生命獨特之美。由于審美心理因素的進入,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時刻清楚了解審美心理與現實音樂欣賞教學之間的聯系,從而證實審美心理是音樂欣賞的良好基礎。音樂教育不只是單純地讓學生去欣賞樂曲,更要進行情感的體驗和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說教,側重通過音樂作品的聆聽和欣賞,引發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教師要根據現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增強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的感悟能力,從而培養興趣、開闊視野,豐富內心情感。學生通過對作品內容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升華。心智的成熟可以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這樣的學生情感豐富,意志堅定,頭腦靈活,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創新能力較強。
三、樹立以生為本理念,創設良好、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
“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是我們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遵循,是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原則。一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情感關系,營造和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把學生從繁重的學業負擔中解脫出來,在輕松活潑、愉悅身心的氣氛中快樂學習,從思想、情感等方面真正融入到音樂欣賞中,提升文化修養,促進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完美;二是采用激勵式教育。要改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以賞識教育為主,悅納學生,包容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及時捕捉哪怕是細微的進步,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滋潤學生的心田,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美的音樂要在美的環境中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影響。要根據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和走向,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例如可以通過個性化的教室布置,營造富有現代氣息的教學氛圍。四是選擇合適的音樂作品。“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在課堂教學中,音樂作品的選擇很重要。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愛好、心理等諸多方面,多選擇那些陽光勵志、積極向上的作品,可以激發學生的青春活力,讓人聽了精神振奮,充滿朝氣。盡量避免爵士、搖滾等非主流音樂或哀婉、傷感的樂曲,以免增加學生的負面情緒。
四、針對中學生心理特點,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活動時刻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特點、規律的研究,時刻關注其心理活動的變化,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的目的。一是明確學習動機。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來源于自身的愛好和對音樂的審美意識。通過明確的學習動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上課時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更好的感知音樂、體驗音樂,提高審美能力;二是選擇學生喜愛的音樂作品。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選擇學生喜愛的音樂作品來幫助其賞析,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知欲,讓他們在情感體驗中感知音樂;三是調動積極心理因素。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社會閱歷淺,情緒波動較大。因此,調動積極心理因素,是提高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教師要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變化,針對不同情況,予以正確引導。要善于調動各種心理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更好地完成音樂審美教育任務。
總之,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契合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一方面將會使欣賞教學更加符合人對音樂的認知和情感過程,從而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帶來人格的完善和情感的升華,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融入心理學的策略,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改善學習軟環境,為學生營造更好的音樂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快樂成長、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葉蓓卿評注.列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美]安德森,蔣小平.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徐曉芹(1977—),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