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雅
【摘要】本文主要從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風格、曲式、演奏技法、美學、歌劇以及莫扎特對鋼琴協奏曲所作出的貢獻等方面對莫扎特第二十三首A大調鋼琴協奏曲K.488進行分析,從而揭示莫扎特音樂中更深刻的思想內涵。
【關鍵詞】莫扎特;鋼琴協奏曲;K.488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一、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風格
在巴洛克時期以前的音樂在形態上便已經有了協奏曲這種音樂體裁的一些特征,協奏曲(concertare[拉])原意為爭辯、合作,是一種主調特征明顯,由一件或者幾件獨奏樂器和樂隊之間合作演奏的音樂形式。莫扎特為幾乎所有的可以獨奏的樂器都創作了協奏曲,將協奏曲這一體裁發展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其中鋼琴協奏曲是他最重要的創作之一,數量共有27首之多。
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風格大概可以歸納為九點:一、對位法的巧妙運用。主調音樂在18世紀占據了主要的地位,對位法雖然沒有像巴洛克時期那樣無處不在,但卻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位法巧妙地運用在莫扎特作品中充分發揮了復調的作用;二、與歌劇寫法有相似之處。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通常都是由樂隊全體的強奏開始的;三、確立了快板-慢板-快板的近現代鋼琴協奏曲形式。快板-慢板-快板本是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對小提琴協奏曲體裁,莫扎特進行了沿用。在速度、調式調性和風格上將三個樂章形成對比;四、借鑒歌劇詠嘆調的“華彩段”。一般用在第一樂章,偶爾三個樂章都會使用,是一種優化鋼琴聲部的技巧,把戲劇性的對比手法與歌唱性的炫技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獨奏聲部和樂隊聲部在交響的手法中保持平衡,為了強化最后的解決效果,利用不同的節奏強化速度,讓力度和緊迫感不斷地加強,一直持續推進到最后四六和弦上的顫音;五、大調式的多次使用。大調式給人的感覺是陽光、積極、明朗、熱情等的感覺,在莫扎特的27首鋼琴奏鳴曲中有25首都用了大調式,這也從側面體現了莫扎特盡管在現實生活中生活的并不幸福快樂,但他的內心,他的音樂始終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六、歌劇性。莫扎特將歌劇中的音樂特點運用到了鋼琴協奏曲中,既突出了鋼琴的主體地位,也突出了樂隊的作用,鋼琴與樂隊時而進行對話、時而各有旋律、時而共同歌唱,這種對話、競爭的關系形成了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鋼琴協奏曲;七、交響性。鋼琴協奏曲作為大型的音樂體裁本身就有交響性。鋼琴協奏曲的開頭和第一樂章就很接近交響曲的性質;鋼琴與樂隊的交錯關系也體現了鋼琴協奏曲的交響性,鋼琴與樂隊常常用各種手法進行旋律進行的裝飾并且相互形成呼應,從而使音樂能夠充滿活力的不斷向前發展;根據樂隊中不同樂器的特點還可以在發揮鋼琴重要性的同時,發揮樂隊的特色,使鋼琴協奏曲更加豐富多彩;鋼琴協奏曲的交響性也可以體現不同音樂形象中復雜情感的戲劇性沖突,是鋼琴協奏曲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八、戲劇性。莫扎特非常擅長將同一段音樂材料顛來倒去多次使用,從而將音樂推向使人激動、振奮的高潮,并且還能很自然的對作品的調式調性進行變化、轉換;九、鋼琴化。音階、琶音、半分解和弦和分解和弦等織體廣泛應用于作曲家的作品中,莫扎特的作品也同樣是這樣,但不同的是,相較于克萊門蒂和車爾尼為了訓練手指技巧靈活性的枯燥,莫扎特則是賦予了這些織體生命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二、K.488曲式特點
莫扎特在1984年開始創作他的第二十三首鋼琴協奏曲——A大調鋼琴協奏曲K.488,這個時期是他在音樂創作中最成熟的時期,也是莫扎特去世的前五年。在K.488中依舊是莫扎特特有的如沐陽光的溫暖,使人無法聯想到在這溫暖、優美的旋律背后他時刻都在遭受著現實生活的折磨,但這首鋼琴協奏曲又是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少有的透漏著些許憂傷情感的作品。
在樂曲開始,由弦樂組以p的力度以悠揚婉轉的手法將呈示部的主題奏出,前8小節的主題中流露出莫扎特作品中固有的抒情典雅、活潑明朗的風格,使作品透露出寧靜和諧的情感。從第9小節開始管樂器組加入進來再次奏出主部主題,管樂與前面弦樂的音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對主題的印象進步一步加深。第18小節進入采用了新的音樂材料的連接部,從26小節開始樂曲的調性由剛開始的A大調轉到了E大調,為之后的副部主題在調性上做了準備。樂隊在30-38小節和38小節后由弦樂組和管樂組分別演奏了一次副部主題,在音響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副部的最后,樂曲的調性從E大調又轉回到了樂曲一開始的A大調。結束部的十六分音符的織體節奏型與副部的平緩的八分音符織體節奏型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在結束部中既包含了主部與副部的材料,又將音樂推向更新的發展。在第二呈示部中由鋼琴安靜、溫柔地進入來演奏對第一呈示部的重復,莫扎特通過運用十六分音符和音階的跑動的手法對第一呈示部中的主旋律加以裝飾,使這段旋律更加歡快。以筆者自己彈奏莫扎特奏鳴曲和看別人彈奏的經驗,在十六分音符跑動的地方很容易出現速度不平穩、節奏不均勻等情況,所以在這些地方演奏者一定不能緊張,應以更平靜的心態來彈奏這些樂段。在98-113小節莫扎特設計了鋼琴與管弦樂組的相互對答,在113小節的最后一拍和114小節由E大調的屬七和弦進行到了主三和弦,使得“對答”結束并印出來了第二呈示部的結束部。第二呈示部與第一呈示部用的是一樣的材料,只是在調式調性與音樂織體上進行了裝飾和變化,在樂隊的運用上與第一呈示部也不一樣。整個呈示部都展現著莫扎特溫柔、明朗的音樂情感。在展開部中鋼琴、弦樂組和管樂組都各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先是鋼琴與弦樂組在展開部的引子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接著鋼琴與弦樂組又和管樂組在音響效果和節奏型上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在展開部中管樂組與鋼琴持續了長達11小節的相互應答,更加豐富了這一部分的音樂形式。在再現部中,莫扎特采用了由全體樂隊共同來演奏主部主題的和呈示部不一樣的手法,將整體的音樂形象進一步豐滿,再加上鋼琴的華彩樂段,又一次體現了莫扎特陽光、積極、開朗的生活態度。
柔美、婉轉是第二樂章的主要風格,利用小調暗淡、柔和的調性色彩,與第一樂章的明朗歡快形成了戲劇的對比。這一樂章也少有的透露出了莫扎特的些許憂傷。莫扎特通過更換不同的主奏樂器一次次的對主題進行變化和重復,在力度上也進行了加強,在和聲上也不斷豐富,從而烘托出了悲傷凄涼的音樂氛圍。但這種悲涼的音樂情感也只是在音樂中一閃而過,短暫悲傷過后又迎來了歡快與幸福。從第二樂章的第二部分的一開始,由第二單簧管柔和、靈動的聲音將之前的音樂情緒打破,使得音樂氛圍再一次活潑了起來。第二樂章由一開始的憂傷到音樂情緒逐漸轉變回原來的歡快,也預示了第三樂章的光明就要到來。
第三樂章一開始就由鋼琴奏出熱情、歡快的主旋律,仿佛是經過第二樂章的低沉、消極、迷茫之后終于看到了希望。這一次依舊有“對話”,但不是鋼琴與樂隊之間的對話,而是樂隊中弦樂組和管樂組的對話。通過鋼琴的快速演奏和樂隊不斷的將主題進行重復、變化、發展,配著和聲和調性不斷推進,使這一部分的音樂充滿了活力。在第三樂章中我們充分看到了莫扎特對各種樂器、調式調性、和聲、節奏、織體的了解,看到了莫扎特卓越的作曲天賦與才華。
三、結語
精致典雅只是莫扎特風格的一件漂亮的羽衣,美妙的音樂下掩蓋的思想內涵才是莫扎特風格的靈魂所在。在充分了解莫扎特后才發現他所有的音樂看似簡單卻有著嚴謹的音樂邏輯和深刻的藝術情感,在鋼琴協奏曲方面,鋼琴與樂隊的巧妙結合更是讓人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