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歌劇產生時間較晚,產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展至今,已經具備了特殊而又鮮明的藝術特征,是我國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我國的歌劇題材主要來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通過歌劇形式來展現人們的生活和他們精神層面的感受。本文通過對我國歌劇的題材進行研究,分析我國民族歌劇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中國民族歌?。贿x材特征;音樂藝術;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民族歌劇產生于上世紀,發展至今不過幾十年的歷史,但是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將傳統器樂、詩歌以及民族舞蹈等各種元素充分融合起來,再通過特殊的藝術表現手法將這些優秀元素結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角色,將一個個膾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故事演繹得栩栩如生[1]。同西方的歌劇藝術相比,中國的歌劇藝術起步較晚,在借鑒西方的歌劇創作和表演經驗基礎上,從我國傳統的民間音樂中吸取獨特的元素加以改造,使得我國的歌劇有獨具特色的民族色彩,把我國人民的真實生活以民族歌劇的形式展現給世人。
一、我國民族歌劇的題材特點
(一)我國的民族歌劇多改編自傳統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我國的歷史悠久,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通過人們口耳相傳一代代流傳下來,這些優秀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將我國傳統勞動人民的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形成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歌劇創作人通過一系列的探索,在歌劇的創作上借鑒了歐洲歌劇的一些藝術表現形式,并將我國戲曲的一些傳統表現技藝相互交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將我國這些傳統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通過故事情節的演繹,向世人展現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歌頌了我國傳統勞動人民的不畏艱辛,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我國的民族歌劇主要反映現實生活
我國民族歌劇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以歷史各個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況和愛情故事為題材,這類故事題材往往體現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與艱難現實生活做斗爭,彰顯出中國人民勤勞勇敢、拼搏奮進的精神,以此來表達勞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代表作有中國歌劇《白毛女》,故事以主人公喜兒為主線人物,并將她的命運輾轉作為主線同整部歌劇串聯到一起,隨著喜兒命運多舛,將一個單純可愛的少女成長為一個既堅強又聰明的女神,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不甘壓迫階級的折磨,勇于改變自己命運的斗爭精神。
(三)我國的民族歌劇具有明顯的時代精神
上世紀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國家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在人們經歷了八年抗戰艱苦斗爭的這種情況下,愛國意識空前,并且對美好生活十分渴望。那個時代,中國共產黨作為抗戰中的中流砥柱,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不畏艱辛,頑強的與帝國主義斗爭,為中華民族解放斗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個時代的歌劇大部分都以反帝反封為題材,以民族歌劇形式的演繹,塑造出了一個個英勇的,敢于犧牲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展現了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不畏艱辛,敢于斗爭的犧牲精神,告訴了世人革命前輩的艱難困苦,提醒世人時刻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這些優秀的歌劇往往從不同側面進行取材,反映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推翻 “三座大山”,為求得民族獨立而艱苦奮斗、歌頌了人民勤勞勇敢地革命斗爭的時代精神,也反映出在解放后各個時期中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精神面貌和人與人之間的友情、親情以及兄弟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的先進事跡,還有反映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團結友愛、互助交往的先進事跡,表現出中國以一個負責人的大國林立在世界之林。
二、中國民族歌劇的藝術特點
(一)中國民族歌劇以戲劇音樂創作手法為基礎
任何一種優秀的藝術形式都是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中國的民族歌劇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演變,發展而來的,因此民族歌劇受到我國人民的審美特點的影響。我國的戲劇已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了,歌劇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以戲劇的發展為基礎,是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我國的民族歌劇風格較為統一,通過音樂來調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發展和推進,以及故事的矛盾進展,音樂的節奏和特點都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便于營造一種緊張激烈的戲劇氛圍。在我國歌劇和戲劇的傳作手法上有很多的相同點。在我國戲劇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戲劇形成了很多創作規范,這種創作風格對于不同的故事情節和戲劇種類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國的傳統戲劇創作形式較為靈活,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歌劇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借鑒并學習了傳統戲劇的這一優秀元素,將其作為民族歌劇音樂創作的方法和規范,以便更好地迎合人們的審美需求。
(二)中國民族歌劇有民族性的曲式結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語言,飲食習慣等等。因此在我國民族歌劇的音樂創作也方面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國的民族歌劇在音樂創作的時候,大多都是并列的音樂結構,除此之外還有過渡的結構,這種創作形式較為靈活,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3]。以《江姐》《草原之歌》等等為主要代表,《江姐》以四川民歌為主題,吸收了川劇的、越劇、京劇、四川清音等等的戲曲語言,在當時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草原之歌》以我國的山歌和藏族民歌為主題,吸收了漢族說唱以及戲曲音樂等戲曲語言。
三、結語
回顧是為了更好地總結歷史,我們應當以史為鑒,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才能得知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109年的歷史里,我國嘗試了諸多的改革方式,經過了不同方式的實踐,最后總結出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拯救中國。同理,上個世紀初,當歌劇“舶來”中國時,其異質因素與民族審美同樣存在著隔閡,然而我們的先輩不斷對其進行著中國化的改良。也許在剛開始并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有過盲目模仿全盤西化的失敗經歷。但經過幾代音樂家的發展,中國的民族歌劇已經走出了自己創作道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建立中國自己的民族歌劇品牌就必須扎根民族音樂的土壤在音樂本體上保持民族性,在表現形式上體現時代性,這樣才能使民族歌劇擁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說我國民族歌劇的發展與我國革命家在近代不斷的探索民族的發展道路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是幾代革命人共同的奮斗目標,同樣民族歌劇的振興也是幾代音樂家畢生不懈努力的目標。保留民族傳統,適應時代精神必將是它今后發展的方向。在經濟發展,人民文化需求劇增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致力于它的繼承與創新。在音樂創作上汲取民族精神,在表現形式上和劇場營銷手段上體現時代特征,從根本上把握大眾的審美取向,才能創造出屬于中國人的、體現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中國歌劇”,用中文唱響世界,為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出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孫俊鈺.演唱中國民族歌劇唱段的要求及前期準備——以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中田玉梅的唱段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12):542-544.
[2]邱玉璞.也談“中國民族歌劇”——讀《漫談中國民族歌劇》后的聯想[J].歌劇,2017(5):324-325.
[3]張文敏.中國民族歌劇發展道路不均衡性原因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6):632-633.
作者簡介:張云露,女,漢族,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