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光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學生的藝術素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鋼琴教育,不僅僅是對鋼琴演奏的教與學,同時還是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在文中筆者觀看《音樂人生:鮑蕙蕎專訪》之后對鋼琴教育的反思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鋼琴教育;鮑蕙蕎;藝術素養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在此之前,我個人對鮑蕙蕎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她是上世紀中國最早一批鋼琴家之一,可能唯一對她的興趣點是——她是一位女鋼琴家。也聽說過她的手曾受過傷,這與周廣仁先生一樣,試想一位鋼琴家的手受了傷,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而她們的相同之處在于都沒有被病痛打敗,事業重心由青年時代的鋼琴演奏轉為鋼琴教育,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與敬重的影響。這些就是我看這期專訪以前的對于鮑蕙蕎女士的僅有印象,短短三十分鐘的訪談,讓我對鮑蕙蕎女士的了解變得豐滿立體了許多,至于為什么我的題目為——如幽蘭般雅致和芬芳,我想這是對鮑蕙蕎女士與生俱來的藝術氣質的最為貼切的描述了。
一、鮑蕙蕎所接受的鋼琴教育
鮑蕙蕎出生于四川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一名高級知識分子,母親也會彈一點鋼琴,在那樣一個年代,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屬于非常優越的出身條件,這也為鮑蕙蕎的音樂人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據鮑蕙蕎回憶,在她九歲時便跟隨母親接受鋼琴啟蒙教育,她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音樂,便決心考取音樂學院進行專業學習。她的父母都非常支持她的決定,于是在她十三歲時,在父母的陪同下從北京坐火車到達天津參加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考試(中央音樂學院原校址)。考試結束當天下午就接到了錄取通知,鮑蕙蕎開始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接受專業音樂教育,并且在附中結束后被保送本科學習。
鮑蕙蕎回憶,父親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當時家里非常重視文化學習,同樣也非常支持她的音樂學習。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回憶當時學琴時,有一天下大雪,學生都請假了,鋼琴老師認為沒有人會來上課了,最后驚訝地發現她依舊準時來上課了。并且她在學琴時風雨無阻,從未落下一節課。她說,父母教育她既然決定學什么就一定要堅持,她欣然應允并且的確做到了。這份堅持來源于她對音樂最初的熱愛,而并非來自家庭的壓力,這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動力。反思目前的音樂教育,有多少琴童是被父母強迫來學習音樂的,又有多少孩子是真的喜歡音樂而選擇接受音樂學習的。
后來鮑蕙蕎代表中國參加第二屆喬治·埃奈斯庫國際鋼琴比賽,并獲得第五名的佳績。而鮑蕙蕎女士自己卻說,這個名次其實不值一提,只是在當時那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國家派我去參加比賽,我感覺自己身負重任,必須為國家爭光。
然而在鮑蕙蕎女士鋼琴演奏生涯正值輝煌時刻,她的手受傷了。據她回憶,當時在去參加演出的路上,她突然摔了一跤,正好以手著地,結果很不幸的骨折了。對于一位鋼琴家而言,雙手就意味著全部,而堅強的鮑蕙蕎女士并未因此一蹶不起,對于音樂最初的熱愛支撐她挺過病痛。她回憶自己的一生,曾遭受很多病痛,而她都挺過來了,她認為這種自我調節能力來自于對音樂的不忘初心。
二、鮑蕙蕎的鋼琴教育理念
對于鋼琴教育,鮑蕙蕎在訪談中談到的幾點非常重要。
主持人問道:如何看待年輕鋼琴家?她回答:他們跟我們是不同的。他們出生在一個幸福的時代,從小學習起點高,但他們大多是被動接受家長的期望學琴的;而我們雖然生活在動蕩的年代,但學習藝術卻大多是因為自己的熱愛。而且關于學習資源豐富這一點我們所獲得的又是不同的,我們那個時代經常有機會親眼見到國際鋼琴大師(例如大鋼琴家里赫特等),聆聽學習他們的演奏及講座,這是極其受益匪淺的機會,我本人就深受當時俄羅斯鋼琴學派的影響。
關于問題:學習鋼琴最重要的是什么?她回答:這要分類來談,對于業余學琴者而言,學習音樂多是為了提升修養、接受美育、開發智力;而對于專業學習者,鋼琴是一項事業,所以相比業余學習者需要加倍付出努力,包括吃苦與面對挫折。
鮑蕙蕎認為作為鋼琴教師,需要做到心熱、腦冷、耳聰、目明四點,這簡單的幾個詞非常值得深思,我認為“心熱”是指教學態度,和演奏不同,教學需要具備一腔熱血的精神;而“腦冷”其實是與前者對應的,有了教學熱情還不夠,教師還應該有冷靜的頭腦,能夠為學生謀篇布局,及時為他們指引正確的方向,成為他們最信任也最安心的依靠;在教學中要有“聰耳”,尤其是鋼琴教學這項復雜教學,上課不光是糾錯;錯音、錯的節奏、錯的情感、錯的音色……更要聽學生的練琴習慣、對待音樂的態度,以便及時向他們伸出援手;并且要時刻保持一雙“明目”,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精準地發掘每個不同個體的潛能,為發展他們自身的最優前途出發,替學生“看”到未來。
這些鋼琴教育觀念,都是鮑蕙蕎女士幾十年的音樂人生以來所總結出來的,也可以由此體現出她的教學風格與處事風格。
提到鮑蕙蕎,必須要提到她所寫的《鮑蕙蕎傾聽同行——中外鋼琴家訪談錄》一書,這本作為國內第一本鋼琴家寫鋼琴家的書非常具有開拓意義。大師之間是有默契的,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鮑蕙蕎采訪了數位中外樂壇上赫赫有名的鋼琴家,總結了他們的演奏與教學心得,這對于眾多鋼琴學習者與鋼琴教師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可見鮑蕙蕎女士對中國鋼琴教育的杰出貢獻。
傳承非常重要,如何從一位演奏家轉換成為一位教育家,唯有不斷從實踐中探索、思考,與同行交談、分享,靈感才能永遠如同一泓清流迸發生命力。
三、啟發與反思
訪談中,鏡頭切換到鮑蕙蕎的琴房時,可以看見墻上掛了很多幅音樂家畫像。是樸素簡單的素描畫,經過主持人的好奇詢問我們才知道這些音樂家畫像竟然都是出資鮑蕙蕎女士的畫筆。
鮑蕙蕎說如果自己沒有從事音樂,應該會選擇美術。她認為藝術是相通的,彈琴一定要懂一些別的東西。比如當她打算畫哪位音樂家的畫像時,就會一邊聆聽那位音樂家的音樂一邊描摹,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奇妙的繪畫方式,她畫筆下的音樂家一定是最有音樂靈魂的。她提到當下很多人演奏德彪西的作品,如果不懂得鑒賞法國印象派畫作,是很難彈好的。并不是要畫得多好,而是要懂得追溯藝術風格的源頭,不同的藝術形式卻蘊含相同的藝術韻味。
聽完短短三十分鐘的訪談,我感覺受益良多,對于鋼琴演奏的教與學,鮑蕙蕎女士都給出了很多有益建議。近八十高齡的鮑蕙蕎,從她身上完全看不出老態,她的雙目炯炯有神,氣質優雅不凡,一生病痛沒有將她挫敗,反而生長出了堅毅的傲骨,這都源于她對音樂、對藝術始終不變的熱忱。
節目最后,主持人問:鋼琴、音樂對你意味著什么?鮑蕙蕎說:已成為我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就好像一個圓心,我一生的演奏、教學、寫書……都圍繞著這個圓心旋轉,正是音樂,支撐我克服病痛,實現我的自我價值。
如幽蘭般雅致和芬芳,鮑蕙蕎一生與音樂相伴,她的氣質深受藝術浸潤,面對舞臺她是自信閃耀的,面對教育事業她又是無私奉獻的。何為大師?我想她是當之無愧的。選擇藝術、選擇音樂,是幸福的一生,面對紛雜世事,音樂永遠是撫慰靈魂的天堂。生命之樹因藝術而常青。
參考文獻
[1]何中國,束崑.芻議高校鋼琴教育中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策略[J].藝術教育,2019(1):227-228.
[2]姬穎.新論鋼琴音樂教育[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8(12):85.
[3]黃亞婷.鮑蕙蕎:搞音樂的人,心靈若不美好干凈,那就分裂了[N].長江日報,2018-0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