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煉
【摘要】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進行,“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一線音樂教師們關注的熱點。為了縮小與城區學校的差距,如今農村學校也加入音樂校本課程研發的大軍。
【關鍵詞】農村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影響下,“校本課程開發”作為重點,也成為中小學教師關注的熱點。“校本課程”即學校在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的指導下,以明確而獨特的辦學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以進以步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為導向,在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重要補充。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的一種開放性的課程與管理模式,它體現了互動思維,民主思維與創新思維。而“音樂校本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學校針對音樂這門學科自主研發的學習內容及進程安排。大力開發音樂校本課程,挖掘它的教育資源是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是民族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
可以說,音樂校本課程開發對于促進素質教育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和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為了縮小與城區學校教育的差距,如今農村學校也加入音樂校本課程研發大軍,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新課改下農村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面臨的主要狀況及策略分析。
一、目前農村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所面臨的主要狀況
(一)農村藝術教師的現狀
國家每年都在加大對師范類院校的投入,藝術教育的重視也走上社會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藝術類考生逐年增多及藝術門類大學潛心培養,使能夠從事藝術教育的人才走向社會。但走出校門的年輕畢業生缺很少有愿意去地理位置不佳,基礎設施薄弱的農村學校進行藝術教育,長此以來,造成了農村學校注入新鮮血液少,年輕的藝術類老師更是鳳毛麟角,在職的藝術教師大都以中年及偏上年齡居多,而且很多并不是專職的音樂教師,他們身兼數門學科的教學,面對音樂學科課程理論知識和課程開發,能力上顯得比較茫然;由于教師們“身兼數職”,導至對學校校本課程開發不力,至使校本課程開發多數停留在表面層次上。
(二)教師的自主研發素養問題
開發音樂校本課程,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小學或初中音樂藝術教育理論及藝術教育規律系統的掌握,同時也是長期在教學一線的摸爬滾打,對農村學校的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的實際情況非常熟悉,并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在專業技能和專業發展上有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課題自主研發工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把農村學校的課程研發與農村實際情況集合起來,形成可行性方案和成果。但現在的情況是,多數農村學校的老師大多是音樂愛好者,專業院校畢業的老師非常少,因此,要開發出一套適合他們教育教學的音樂藝術校本教材,也就非常重要,從而加強非專業院校畢業音樂教師的自身藝術素養的提升。
二、克服農村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困難
如何克服農村學校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困難,真正從實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嘗試.
(一)重視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
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吸引師范類音樂畢業生走向農村學校,對能夠深入到農村學校的音樂老師待遇和生活上給予必要的關心和幫組,在晉級和個人成長上給予幫組,使藝術類老師來到得了,留得住,能夠盡心盡力為農村藝術教育發揮全部力量,從而為農村學校的音樂課程開發提人才儲備;對沒有專職音樂教師的學校,則要把教師進修學校的力量發揮出來,通過函授、進修、研修等途徑,對現有的兼職教師進行培訓,多提供學習交流機會,讓農村音樂教師多走出去;設立專門的資金用于聘請外校音樂教師或培訓機構的音樂教師進行藝術教育幫扶,把優秀的藝術教育成果在農村學校傳承;上一級教育部門應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多保障農村學校的音樂硬件設施,像音樂課堂上經常能使用到的易學易懂的小型打擊樂器等。
(二)從學生現狀著手,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落實在學生身上
首先、可以對學生音樂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從不同的年齡段(通常以一年級到二年級為一個階段,三年級到五年級為一個階段,六年級一個階段,初中一二年級為一個階段)出發,研究農村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研究社區及家庭文化,使音樂藝術教育同學生的生活環境結合起來,使課程開發更加接近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課程資源;針對學生的興趣進行研究,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讓音樂校本課程的開發成為“學生化”而不是“教師化”。
(三)把握地方特色,挖掘民間音樂或戲曲文化資源,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教材編寫
我國民歌及戲曲資源非常豐富,學校可以適當地開設這種地方特色課程,把地方民歌及本地戲曲引進課堂。以我們長沙高新區一所農村中學為例,兩年前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從花鼓劇團聘請了專門的花鼓戲老師來給學生上花鼓戲課。湖南本就是花鼓戲的搖籃,無論是從語言環境還是從戲曲師資上來講,都有一定的優勢;經過兩年的摸索實踐,學校的花鼓戲課程不僅獲得家長們的支持認同,也走入學校每位學生的心中;作為該校的亮點,經常走出校門進行匯報演出,這無疑也為學校打造了一張名片。
(四)與城區學校進行捆綁結對,學習城區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經驗來帶動自身的發展
農村學校在自身缺乏開發音樂校本課程的情況下,想辦法與城區學校結對子,學經驗,這是非常可取的。還是以我們長沙高新區的一所農村學校為例,三年前和區里一所重點中學結成捆綁學校,將對方學校的“順序性音樂教學”引進來并在音樂課堂上實施,不僅打破了學校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而另一所農村學校則將捆綁學校的器樂教學引進來,考慮到農村孩子家庭經濟因素,學校選擇了價格不貴且易學易懂的民族小樂器葫蘆絲。通過努力練習,該校今年參加全市的班級合奏比賽還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改變了農村學校音樂集體比賽沒入過市賽的現象。
可以說,開發音樂校本課程對農村學校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對學生而言,能開闊眼界,將自己的音樂素養得到提升;對教師而言,更能實現其自我價值;對學校而言,能加快自身的辦學步伐,縮短與城區學校的差距。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于雷.農村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