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對于高職聲樂教學來說,培養學生職業化的舞臺實踐能力十分重要。聲樂教學改革的方向應重視“職業化”本質屬性,應將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能力密切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改革當前高職傳統的課堂聲樂教學模式,應強化學生在舞臺上的實踐演唱表演能力,使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從而更好地提升高職聲樂學生職業化素養,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充滿自信,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藝術道路。
【關鍵詞】職業化;舞臺實踐;高職;改革;聲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成立于1975年,前身為呼倫貝爾盟民族藝術學校。在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為各烏蘭牧騎及文藝團體輸送畢業生1600多人,聲樂畢業生1000多人,在呼倫貝爾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0年合校升格為高職以來,每年在校聲樂學生達100多名,生源結構以三年高職大專生為主,五年高職和三年中專為輔。自本課程開設以來,就設置了聲樂教學。2016年9月前,一直沿用了一周2課時,“一對一”的課堂授課方式。2016年9月至今,為了順應時代對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及辦學成本的控制,改為“一對二”授課。2016年被學院評為特色專業。2010年開始招三年制高職聲樂學生,2018的聲樂在校生有108人,聲樂課堂教學還是一直沿用中專時期的教學方法,已經與高職人才培養要求不符,這種琴房教學模式已經培養不出新時代需求的藝術人才,需要進行聲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針對以上問題,經過實踐研究提出以下幾方面改革措施和實施步驟。
一、改革措施
(一)制定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方案
完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 在社會調研、職業崗位分析的基礎上,對人才培養方案深入開展論證,根據各烏蘭牧騎及文藝團體對人才規格、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2019年修訂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專業設置,增加舞臺實踐教學,整合專業核心課,使其環環相扣。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提高聲樂教學質量,真正培養出具有較高職業素養,能從事演唱、教學、輔導等崗位工作,符合藝術行業發展需要,深受社會歡迎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總結本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推行校企合作的實踐經驗,進一步與呼倫貝爾歌舞劇院、各烏蘭牧騎等建立校企合作機構,通過機制建設進一步強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在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開發、學生頂崗實踐等環節,細化合作方案,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各文藝團體技能要求對接。
探索系統培養。通過以人才培養方案為載體,加強與中等職業層次教育的對接,注重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建設、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延續和銜接,系統設計課程教學建設。2018年,招收中專烏蘭牧騎班,以蒙古族、三少民族音樂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其與各烏蘭牧騎人才需求對接,明確教學重點,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把中職與高職的課程銜接;不斷完善教學管理,貫通人才培養通道。
(二)在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以職業化作為聲樂教學指導
以符合高職聲樂教育特征的課堂教學為指導課程單元教學設計,體現實用性、技能性和職業化特征;應該構建以“課堂+舞臺”的特色教學模式。改變發聲追求高音、作品追求難度的狀態,要以學生條件、樂感、喜好來進行差異化教學,不要求必須是美聲、民族,只要演唱優美動聽就好。在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針對性,以職業化作為聲樂教學指導;強調教材內容要具有實用性。在教學中要以“職業化”為特色,把培養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作為聲樂專業的核心能力,這也是區別于本科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的具體表現。其次,作為高職聲樂教師,要轉變傳統教授模式,要把職業指導作為專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自身專業的有機結合,從而拓寬就業渠道。
(三)創新教學模式,使小組課與個別課相結合,發聲在琴房,演唱在舞臺的實踐教學
職業教育是以市場為導向,傳統的一對一或一對二的聲樂教學方式已經與當前教育發展方向不協調,需要我們創新模式,提升教學效率。高職學制只有三年,時間較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進行差異化教學,在小組課的教學上要把聲樂普遍的規律作為教學內容;在個別課上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快速提升其演唱表演能力,從而使每位學生差異化發展。以琴房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發聲在琴房,演唱在舞臺,以“發聲訓練+聲樂作品演唱+舞臺實踐表演技巧”的特色授課體系。建立“院團合一”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在教學中采用幕課等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把上課全過程都錄像,讓學生更加直觀發現自身不足,找準問題來解決,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習積極性。在繼承傳統聲樂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信息化慕課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大膽進行了聲樂教學方法的改革;借用錄音錄像音響設備對照學生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改正,效率會有很大提升。
二、實施步驟
(一)聲樂課程教學體系改革是音樂表演專業改革的核心
通過2018學年,課堂教學改革要抓住以“實用”為主旨,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對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在這過程中,由聲樂專業建設團隊負責編寫完成。音樂表演專業要以“課堂教學—舞臺實踐—藝術實踐—市場檢驗”藝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社會,注重課堂教學,強化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強調培養目標的具體化,以突出崗位特征和市場特征”,從改變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隔離、藝術教育與藝術市場相隔離開始,在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上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果。
(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步驟
進一步規范、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注重能力培養與社會職業需求的對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課內實踐環節,增加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舞臺表演機會,鍛煉舞臺表演能力和適應能力,擴展選修課程范圍,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和興趣愛好選擇相適應的課程進行知識能力擴展。
打破同年級授課模式,以學生專業水平來進行組合,對專業拔尖的學生進行單獨授課,培養尖子生。專業能力水平制定分層次分方向授課教學大綱,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擴展大綱內容,容入學科前沿知識。使教學大綱與學生能力培養結合的更加緊密。
增設“舞臺實踐表演”課程教學內容,把經典的聲樂成品納入到該課程教學和考核內容;規范日常排練,納入到課表,定時排練舞臺表演內容;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為了實現課程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在傳統技能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增加課堂教學、舞臺表演與社會實踐內容的結合,多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小課教學形式,增加表演性和舞臺性。
通過聲樂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通過聲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升學生舞臺實踐表演的水平;通過聲樂教學改革,努力建設精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慕課,將優質教學資源通過學院網站實現資源共享,擴大藝術系社會影響力;通過聲樂教學改革,每年重點挖掘培養幾名有潛質的學生,力爭在自治區級的專業賽事上獲獎,提升競爭力。
總之,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一個合理的教學團隊做支撐,建立合理的職稱結構,設置合理的基礎課、專業課、實訓課教師的比例,使其與相應的課程結構比例相匹配,保證團隊合理的學歷、經歷、年齡結構和敬業精神。
作者簡介:張啟峰(1982—),男,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人,本科,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高校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