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音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音樂教學也是與時俱進蓬勃發展,注重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技巧性,但是國內音樂課堂多是學習借鑒西方音樂和音樂教學模式,并沒有形成一套我國民族器樂理論化的、科學化的、系統化的教學體系,這是現代音樂教育應該反思的問題,如何平衡協調改進民族器樂偏僻、民族器樂難學、民族器樂種類分支過多、民族器樂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筆者從民族器樂教學的重要性、民族器樂教學現狀、民族器樂課堂的教學環節三個方面淺談素質化教育背景下,如何推進民族器樂教學模塊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課;民族器樂;民族器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J63 【文獻標識碼】A
一、民族器樂教學的重要性
國家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1995年1月8日在海口召開“中小學器樂教學研討會”,國家教委93年實施辦法《大綱》中將器樂納入教學內容之中[1],音樂課自此增添了器樂新伙伴,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有著聲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時間繼續到2001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發《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器樂教學工作更加細化,既突出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又突出了器樂教育在音樂課中占有較為重要的位置。清華大學2018年本科文體特長生招生簡章中:西洋樂器種類17種、民樂類器樂種類18余種;同時北京大學由以往單招西洋樂器的招生辦法修改增添民樂類本科錄取招生辦法;其他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也在民樂類的本科錄取上增添了民樂種類或小幅度增加錄取人數。可見無論是1995年的改革還是今天的招生辦法修改,可以清楚看到民族器樂教育的發展逐步走入大眾人家的視野,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經歲月積淀留下來的優秀民族器樂,如古箏、二胡琵琶,但是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器樂,以云南地區為例,罕見的吹湊樂器班羅、巴烏;彈撥器樂芋琴、迪克;拉奏樂器芋黑、馬骨胡;打擊樂器七柯、響巴等,這些優秀的民族器樂受到地理環境、重視程度、西洋樂器入侵、喜愛程度、傳承問題等諸多因素的限制而難以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堂上講授,不僅是云南范圍內,其他地區優秀的民族器樂也僅僅是停留在本民族地域傳承或者是缺少傳承人瀕臨消亡的境地,民族器樂傳承發揚的形勢嚴峻,要想讓民族器樂繼續傳承下去,就要音樂教育者肩負起這份責任,在課堂上為同學們積極講授民族器樂,還要在課后及時充電,了解民族器樂的新研究、新動態,并在課堂器樂模塊的教學中體現,以趣帶情培養新時代學生對民族樂器的了解,挖掘喜愛民族器樂的同學,讓民族器樂在教育的推動下傳承和發揚下去。
二、現今音樂課中民族器樂教學的現狀
現今音樂課堂教學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和改進,音樂課堂與其他學科的重視程度比重有所上升,從原來音樂課都由語數英老師強行搶占,到一周保證一次音樂課,再到現在的一周兩次音樂課,這是一次次的進步,但是就音樂課的整體來說,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上存在著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的問題。
首先,在音樂課堂中新課教授的課程設計是最為關鍵的,根據某省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本為例,書中出現西方音樂發展概況、音樂家以及器樂介紹達到30余頁(包括歌譜頁),而在中國音樂發展概況、音樂家及器樂介紹不足20頁(包括歌譜),教學是依據課本來設計的,而課本上對于民族器樂部分介紹甚少,無疑造成實際課程設計中民族器樂部分講授一帶而過的現象;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主要是通過圖片講解、視頻觀看及面授講解,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習只能走馬觀花淺看皮毛且無法挖掘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民族器樂了解和學習的渠道愈來愈窄。應在教學方法上一改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要讓學生融入進去,當第一主人公。例如老師組織學生課下分組查閱調查下堂課的民族器樂內容,上課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匯報,并通過學生的調查反饋及時點撥本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在學期中和學期末組織民族器樂展演活動,通過演奏表演及合作增加對民族器樂的積極性。這樣地道的民族器樂和當今時代教學的銜接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中認真處理,讓學生在課堂上從被動接受民族器樂到主動學習民族器樂,需要教師在課下積極備課,為學生呈現出趣味豐富的民族器樂課堂;最后,在教學理念上,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著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所以,教師只有將自身的教學與民族器樂未來的傳承相聯系;只有本著為民族音樂發揚和傳承而教書育人的教學理念;并在實際教學中及時學習充電、反思、總結和改進,教師才能在課堂中為學生傳授民族優秀的器樂文化和技巧,民族器樂才能繼續生根發芽。
三、音樂課堂中民族器樂教學環節
音樂課堂的民族器樂教學環節首先要保證占總課時的1/2,保證了課時是前提,其次就是在教學環節中民族器樂教學環節的設計,要將現代教育方法和審美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學當中,從興趣出發培養學生學習民族器樂的熱情和積極性;情感上啟發學生、趣味上調動學生;在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中訓練技能;從聽覺和審美上培養學生的樂感,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對器樂的學習[2]。
首先,在現代教育方法方面,奧爾夫教學法和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側重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即興創作,筆者借鑒了體態律動和即興創作這兩方面融入到民族器樂教學環節中。體態律動是音樂基本節奏和韻律的把握,通過演奏民族器樂加之體態律動,能讓學生快速把握演奏樂器的風格特點,并加之教師講解樂器的民族人文特點;將即興創作融入民族器樂教學中,即興創作課設置成體態律動之后進行。即興創作要遵循學生意愿,既可以讓學生口述即興創作的大致思路和想法,也可讓學生動手寫、動手彈奏,通過即興創作能檢測學生對上堂課的掌握程度,掌握好則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掌握程度一般教師還可根據即興創作的作品為例再講解樂器的風格特點。柯達伊教學法筆者借鑒其注重民族音樂教育觀,偉大的民族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育才是最短的路,要在基礎音樂教育入手,引導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柯達伊首調唱名和我國的簡譜唱名相同,在學習民族器樂的曲譜環節上更為簡潔方便;民族器樂演奏與演唱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民族器樂演奏與唱歌情感的表達相互配合,學生自唱或配合完成小的音樂片段,不僅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唱奏配合的樂趣;教師也要將民族器樂的新研究成果,用學生能接受的方式在課堂中講授,對優秀的民族器樂不僅是一種傳承還能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一,在審美教育方面,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由于受到西方和聲概念、器樂、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影響,人們的審美也隨之西化,從小培養孩子學鋼琴、小提琴成了家常便飯,反而民族樂器成了孩子的備選項。要想弘揚民族器樂就應該在教育入手,學校教育有意識的在課程中加入民族器樂的部分,這樣民族器樂才有發展前景。在民族器樂的審美教育中可以具體運用聆聽感悟、講解引導、器樂體驗、相似器樂比較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族器樂,當然教師也要加強民族人文文化、民族音樂、民族器樂的學習,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設計課堂,讓民族器樂教學部分活潑有趣又能與時代接軌,培養學生音樂綜合審美能力。
四、結語
民族器樂教學在當代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民族器樂教育不僅是要求教師去承擔起這份責任,而且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民族音樂研究者、教師、家長,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才能推動整個民族器樂文化的傳承,讓中國優秀的民族器樂發光生彩,堅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把本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器樂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石琢玉.器樂教學“趣”與“技”[J].中國音樂教育,2005(8).
[2]袁善琦.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探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4(3).
作者簡介:欒瀾(1995—),女,漢族,河北唐山,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聲樂表演專業,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