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瑋
【摘要】廬劇作為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劇之一,它在傳承發展上面臨著很大的發展困境,究其原因,其自身及外部等諸多復雜因素造成目前的舉步維艱。
【關鍵詞】皖西廬劇;傳承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廬劇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劇之一,按流派可分為上、中、下三派,以蕪湖為中心的被稱為東路,唱腔委婉;以六安為中心的西路,唱腔粗獷;而以合肥為中心的中路,其唱腔則融合了東、西路的唱腔特點。2006年5月,廬劇成功申報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皖西廬劇在發展上卻面臨著很大的困境。
一、皖西廬劇的傳承發展困境
西路廬劇,舊稱倒七戲,而皖西民間則稱它為“散搗”,是主要流傳于安徽省的漢族戲劇之一,因其發展傳承的地域性原因,成為安徽廬劇中獨具特色的西路廬劇。
(一)內在因素的缺憾
1.劇目題材與創作者的缺乏
廬劇作為安徽地方戲劇的劇種之一,在200余年的發展長河中也曾創造過屬于自己的輝煌。如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奔赴北京演出了傳統劇目《借羅衣》《休丁香》等,贏得了全國各界人士如戲劇專家和聽眾的紛紛好評,并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的接見。雖然如此,皖西廬劇所演出的劇目仍沒有較大型的或經典型的劇目以傳后世。所以,現如今談起皖西廬劇,給少數人留下些許印象的恐怕也就是《休丁香》這一個劇目了,而且還可能只是記住或是對其中某個唱段有模糊印象而已。
除了沒有經典的劇目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皖西廬劇缺少好的、用心的創作者。盡管皖西廬劇在發展初期已有作者創作出很多劇目,但其中的作品大多都只現出基本沒有固定臺詞和劇本、沒有創作完整的作品而足以即興的“水詞戲”為主的特點。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這種局面才稍有改善,開始有一些新的文藝工作者加入到皖西廬劇的潛心創作中,但仍缺乏優秀的廬劇創作者。另外由于皖西廬劇的不斷衰落,愿意或是能全身心投入到皖西廬劇的人越來越少,在這些投身到廬劇的創作者中,優秀者更是寥寥無幾。
2.劇團及演出團體的不成熟
從中國的戲曲戲曲發展史上來看,其表演團體粗略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方面是由國有體制為后盾的專業劇團;另一方面是屬于個體性質,且大部分類似于民間草臺班子的私人劇團。然而后者所謂的私人劇團,即業余劇團,卻是我國戲劇發展長河中地方劇種最為普遍的演出團體形式。皖西廬劇雖然是安徽廬劇中流傳最廣的流派之一,但也是以民間草臺班子的私人劇團為主要的演出團體。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廬劇演員的身份大部分是農民,他們在農閑時,為了謀生計臨時組團外出進行演出,而他們的演出范圍大多局限于安徽的六安和霍山等部分地區,一直未能走出這片區域。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一些正規的專業劇團才萌芽發展起來。在1970-1980年間,我國有34個專業廬劇劇團,可是發展到現在,能算得上是專業的廬劇劇團的就只有合肥廬劇院、皖西廬劇團這兩個了,由于缺失正規且完善的指導、管理的業余劇團過多,總體水平過低,致使其中某些低俗的表演已經阻礙到廬劇的傳承發展。
3.藝術特點的局限
皖西廬劇誕生于六安、霍山地區。它源于現實生活、源于勞動,它是在唱故事,而非演故事。皖西廬劇唱腔豐富、高亢粗狂,而且鄉土氣息濃郁。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皖西廬劇所用的都是傳統的唱腔,而它的題材也并不是著重于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喜慶和樂事,相反,它卻著眼于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傷,它將生活的困苦放大地表達出來,把現實中人與人錯綜復雜的不和諧關系夸大演繹,簡單而真實,讓觀眾在這種演繹中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身為聽眾,能感受到它的音樂是悲傷痛苦、抑揚緩慢的,而且其中盡顯民俗特色。唱腔的特色表現為不斷出現用真假聲演唱的旋律,即小嗓子的唱法,以“哭腔”為主,它在表演的過程中,一人唱多人幫唱,而且是跌宕起伏,聲音高亢。皖西廬劇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吸入、融合了徽劇、京劇等劇種的部分唱腔,在音樂風格上也略作改變,但是依然是以悲傷痛苦且緩慢的哭腔為主的。盡管這些改變能夠讓皖西廬劇的表演充滿更加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將地域性的風土人情表達得更加透徹,讓它更符合當地群眾的審美觀點,但它依然缺少作為大眾審美被認可,尤其是當代人被認可的東西,致使在當下的環境中,不利于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皖西廬劇在語言上,與其他多數地方性戲劇一樣,它的表演和演唱也多是運用地方語言,是以方言為載體的,但是在它的流傳過程中,并不是只能以當時孕育它的某一種方言為媒介,而是根據它所流傳的不同地區的地方語言來演唱,即發展成又一個不同方言演唱的廬劇。由于皖西廬劇在歷史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的地域性差異,導致它的表演特點和風格也存在著極小的差別,因此,你會發現就算是皖西廬劇這一小小的劇種就含有好幾種方言。即使六安和霍山同是西路廬劇,但它們的方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就是問題所在:缺乏統一的傳唱語言,因此,皖西廬劇在其發展過程中未能形成穩固的有自己特色的語言風格,也是阻礙西路廬劇有效的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外界因素的影響
影響皖西廬劇傳承發展的內部因素固然有很多,然而也不乏眾多的外部因素羈絆了它的傳承和發展,如現代的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及文明多元化的不斷沖擊。這些是世界性的影響因素,也是我國所有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在傳承發展上面對的共同窘境。
1.演出中缺少推動力量
因為落后的經濟、不便的交通,致使西路廬劇長期被困大山,未能走向城市、全是“靠天收”,任由其在復雜的環境中自生自滅。由于缺少中介力量的推助,我們沒有創作新劇目,沒有挖掘新題材,我們也沒有汲取新唱腔,更沒有訓練新演員,這樣一來,與京劇、越劇等劇種相比,我們的皖西廬劇最終未能與它們相媲美。縱觀現狀,我們的演員一是幾十年前沒有經過培訓的老演員,二就是那些老演員一代一代傳承而出現的新演員,這些演員,雖然都有不同的演出經歷,卻不能說是專業的廬劇演員我們的劇本也沒有很大的創新,好劇目更是屈指可數。由于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落伍破舊的演出器材遲遲不能換新,工資待遇使老演員和新演員積極性降低,這些都使皖西廬劇的創作、創新及演出都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2.與安徽黃梅戲的的競爭
黃梅戲也是安徽地方戲的另一個主要劇種。新中國成立前,它與廬劇的發展史一樣,在全國的戲劇戲曲中,更是名不見經傳。初期時,它在安徽的地位還不如廬劇當時在安徽的地位。那時廬劇才是安徽流傳最廣的地方戲,而并非現在家喻戶曉的黃梅戲。但黃梅戲在它的發展中,最終以它特有的委婉動聽的唱腔和其載歌載舞的表演風格讓觀眾映象深刻,而且它的劇目題材都來源于那些飽含喜劇性的生活,因此深受觀眾喜愛。其實,廬劇在發展上與黃梅戲一樣有過良好的發展機遇,它同黃梅戲曾一起參加了1952年和1954年的那些演出,也曾于1982年為了黨的十二大赴京做專場演出,但就是由于受到特有的悲苦唱腔的限制,在那些年的演出和比賽中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也正因為這樣,廬劇和黃梅戲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在當下,不管是安徽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只要是談到安徽地方戲,大家首先能想到的便是安徽的黃梅戲,皖西廬劇鮮為人知。
戲劇是一種復雜的藝術,它集合了文學、美術、雜技、音樂、舞蹈、表演等多種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是我們表達感情的又一種手段,挽救這些瀕臨消亡的傳統戲劇文化,已是我們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雖然我國政府關于保護這種“非物遺”已建立起比較完備的保護計劃,但是皖西廬劇的傳承和保護仍需要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