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旭
【摘要】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能夠體現一個群體的精神風貌,在學前教育中積極廣泛地開展課堂合唱教學課,讓學生接受正確的合唱訓練、接觸多聲部音樂,對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審美取向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水平,才能擁有完美的合唱,才能讓學生在美好的歌聲中開啟智慧,才能全面開展素質教育。
【關鍵詞】課堂;合唱;發聲;聲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當下的合唱教學多見于藝術專業院校,學前教育中音樂課堂一般會對學生進行系統、規范的歌唱教學,合唱教學一節課的難度還是挺大的,因為合唱歌曲要求高、難度大,在教唱上需要精心準備。其實,合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能夠體現一個群體的精神風貌,在學前教育中廣泛地開展課堂合唱教學課,讓學生接受正確積極的合唱訓練,更多地接觸多聲部音樂形式,對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審美取向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課堂合唱教學又有別于正規合唱團的合唱訓練,合唱團都是精挑細選的歌唱成員,不存在歌唱技術的問題。而學前教育中,課堂合唱受到學生自身條件的影響,學生嗓音條件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標準要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組織良好的藝術教學過程,環節安排要緊湊合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課堂合唱。
一、課堂合唱的發聲練習
歌唱本是抽象的學科,看不見摸不著,如果講得太復雜或者太專業,學生都會莫名其妙、一頭霧水,因此教師應多使用比喻的方法把抽象變得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如抬頭挺胸,肩膀打開,下頦微收,笑肌上抬,用手摸牙關,口腔呈“半打哈欠”的狀態。練聲從中音區入手,先用開口音“a”,聲音自然圓潤,音量不必過大。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再加入跳音、閉口音,逐步升高音區。
發聲練習應具有目的性,不是隨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的,教師先要自己明確,今天我們為什么練這個母音,練它要達到什么目的,并且教師要根據學生練聲時出現的問題及時靈活地變換母音。比如,原本練習“a”是想要學生打開喉嚨的,但是很多學生出現漏氣的問題,那就要改練“i”,從而集中音色。教師對學生的聲音要求不要過高,學生不是歌唱家,主要是調整學生的身體狀態,使之積極興奮,聲音質量自然會得到改善。
在練聲過程中,可適當加入控制聲音強弱的練習。先讓學生看懂教師指揮的手勢是由強至弱,還是由弱至強,還是強后突弱,然后慢慢學會用氣息控制聲音,根據教師的指揮控制音量,為以后的歌曲藝術處理做好鋪墊。
在課堂合唱中,不能把發聲練習看作是獨立的模塊,發聲練習是歌唱的基礎,它和歌唱密不可分,因此,必須把發聲練習中的經驗所得(身體的狀態,聲音的要求)運用到歌唱中去,必要時可先用適合的母音帶唱整首歌曲,然后再用演唱母音的狀態去演唱歌詞。同樣,發聲練習的內容可根據合唱歌曲的內容改變,從而起到輔助合唱的作用。比如在合唱《茉莉花》中,歌詞本身押韻就是“a”,那就多用“a”母音練聲,而《趕圩歸來啊哩哩》歌曲歡快活潑,歌詞多“哩”,在練聲時就多用“Li”唱跳音,總之,要讓發聲練習為我們的歌唱服務。
二、課堂合唱的內容選擇
在學前教育中,教師選擇作品應結合學生的生理年齡、嗓音特點來做選擇。部分學生的音準、節奏、樂感以及歌唱能力還存在很多問題,能唱個單聲部對他們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多聲部的,還有變化音之類。再者音樂課堂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加上歌唱之前的發聲練習,真正合唱的時間就不多了,如果作品太大、太難,可能要花上很多課時,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因此,建議選擇只有兩個聲部的經典合唱歌曲,比如《念故鄉》《歡樂頌》《踏雪尋梅》等,歌曲旋律動聽,聲部簡單和諧,既可以實現合唱教學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傊x曲一定要揚長避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三、課堂合唱的聲部練習
課堂合唱的聲部練習最初要涉及的就是分聲部的問題,如何劃分聲部?劃分聲部的標準時什么?專業藝術院校都是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分聲部:男高、女高、女中、男低等。而學前教育中合唱顯然做不到這么專業的區分,因為學前教育這個專業在我校目前只招收女生。因此,課堂上聲部劃分只能按課堂座位劃分,左邊的同學唱高聲部,右邊的同學唱低聲部。人的聲音先天有別,只有順應它去訓練,演唱水平才會提高。在劃分聲部時應以音色高亢嘹亮的為高聲部,音色豐滿厚實的為低聲部,也可挑嗓音條件好和音準好的學生來充實低聲部。
由于合唱中各聲部所處地位與功能不同,所以應在均衡協調的基礎上突出主旋律,但各聲部線條應當清楚。有教師采用“先入為主”的方法,讓全部學生都一起先學低聲部,當對低聲部旋律掌握有一定基礎的時候再學習高聲部的旋律。如二聲部歌曲《念故鄉》,我在教唱的時候,先教唱低聲部,譜例如下:
這一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發展和聲思維,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可根據實際情況學習借鑒。只有學生將所有聲部的旋律都掌握,在兩聲部都相互了解其藝術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調節自身音量和速度,達到聲音和諧的效果。
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聆聽,而且要學會在合唱訓練中相互聆聽,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很大的幫助。
四、課堂合唱的藝術處理
學前教育的學生在對合唱作品的音準、節奏等掌握無誤的情況下,想要更進一步地表現歌曲,必須對作品進行藝術處理。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應充分了解合唱歌曲的創作背景,盡可能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每一首合唱歌曲的處理與表現方式,主要表現在速度、力度的變化,以便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緒與內涵。作品中會給出速度和力度要求,但學生的歌唱基本功不太扎實,所以歌唱難免出現以下問題:慢速時氣息流動困難,快速時段落又感覺搭不上氣,弱的音量常顯得很虛,而強的音量又使得嗓子用力過度。因此,此前談到的在練聲過程中適當加入控制聲音強弱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總之,學前教育中合唱教學是一門集體的合作藝術,是音樂教育中一項長期而嚴謹的工作,實施學前教育中音樂教育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開展合唱教學了。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說過,合唱是“許多人聯合起來做一個人單獨所不能做的事,無論他或她也許多么有才能,在這方面每個人的工作都同樣重要。一個人的錯誤就能毀掉一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經過嚴格而科學的訓練,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另外,合唱中既能學到樂譜知識,又能學會做人的道理,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最適合音樂教學的形式之一,所以合唱應該被每一個學生、教師所重視。
參考文獻
[1]秋里.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