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華
“飾紋姬蛙、小弧斑姬蛙、合征姬蛙、粗皮姬蛙……”
“你這是在說日本話嗎,什么哇啦哇啦,嘰哇嘰哇?”
這不是我虛擬的對話,而是我和朋友間的真實對話內容。那天聊起國內的小型蛙類,我就報了一連串姬蛙的名字,把朋友聽得云里霧里。
好吧,這里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在寧波(其實也可以說是整個浙江)分布的3種最“迷你”的蛙類:飾紋姬蛙、小弧斑姬蛙與合征姬蛙。
何謂“姬”蛙?
成語云:顧名思義。我們總得先了解某物的名字的具體含義,然后才能對此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那么,上述3種姬蛙的名字又是怎么來的呢,這里暫把“飾紋、小弧斑與合征”這3個不同的描述詞放一旁,先來解釋一下這個“姬”字。其實,不僅在蛙類命名中有此說法,在鳥類命名中也有此現象,如白腹藍姬鹟、鴝姬鹟、白眉姬鹟、黃眉姬鹟等,這些都是在寧波有分布的小鳥。
大家都知道,上古夏商周時代,周朝的“國姓”就是姬,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等,這是“姬”字的第一個意思,就是姓。后來,宮中女官、美貌的女子,也被稱為“姬”,并有了姬妾、歌姬等說法。我想,在蛙類與鳥類的命名中使用“姬”字,估計使用的是此字的衍生字義,即“小的、可愛的”意思。比如,上述幾種名為“姬鹟”的鳥,都是體形嬌小、色彩鮮明的鳥兒,至于“白腹藍、白眉、黃眉”之類,都是對于這幾種鳥的各自不同特征的描述。
再回到姬蛙上來,命名之法也是一樣。寧波分布的3種姬蛙,其體長都是“2”字頭,即屬于2厘米級別的,是本地蛙類中最小的一個族群。其中,最小的是小弧斑姬蛙,雄蛙體長18—21毫米,雌蛙體長22—24毫米(數據均據《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布彩色圖鑒》),所以其名字的第一個字就是“小”;至于“弧斑”,就是“括弧狀的斑紋”的意思。前幾年,我拍到了姬蛙的照片,卻怎么也分不清小弧斑姬蛙與飾紋姬蛙的區別,因為它們大小、體色、背上的斑紋都類似。后來高手指點我:喏,小弧斑姬蛙的背部中央有條淺黃色的中線,中線兩側有一對黑斑(有的個體是兩對),像小括號,就是兩個弧形小黑斑,故而得名。但據我們的“錘男神”(王聿凡,浙江省調查、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專家,網名“錘錘”)說,他們在野外調查時偶爾也會碰到極少數沒有弧斑的個體,于是戲稱這些個體為“小無斑姬蛙”。
何謂“合征”?
說到這里,我得老實交待,“錘男神”已經在他的微信公眾號“錘錘博物工作室”上發過一篇專門寫姬蛙的精彩大作《泥咕嘟——浙江三種姬蛙雜談》,無論是專業背景知識,還是野外觀察經驗,我都遠遠不如“錘男神”,因此我的這篇文章中,將多處引用“錘男神”的現成觀點與文字。
說完了小弧斑姬蛙,接下來再來認識飾紋姬蛙和合征姬蛙。
飾紋姬蛙是寧波最常見的姬蛙。“飾紋”兩個字好理解,就是指背部裝飾了好看的花紋——其實也就是深色的對稱斑紋而已。可“錘男神”發問了:其他姬蛙明明也有很多漂亮花紋,為什么偏偏它叫飾紋姬蛙?答案是:“因為它發表得早!”也就是說這個中文名被早早使用了,于是后來發表的姬蛙物種哪怕比飾紋姬蛙更漂亮,那也不能再使用這個名字了。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了鳥。比如,華東地區最常見的伯勞是棕背伯勞,但問題是,中國的多種伯勞中有不少的背部是偏棕色的,那為何單單叫它棕背伯勞?估計道理跟飾紋姬蛙有點類似。其實,棕背伯勞的英文名叫“Long-tailed Shrike”,即“長尾伯勞”,還更符合此鳥的特征。
扯遠了。再回過頭來看合征姬蛙。我是個愛尋根問底的人,幾年前拍到合征姬蛙后,怎么也搞不清楚“合征”是什么意思,最初猜是國內某個地方的地名,估計是因為合征姬蛙的模式標本產自“合征”這個小地方而得名。后來才知道,我這完全是瞎猜!真實的命名原因,令人啞然失笑,所謂“合征”,就是“綜合征”(不是“綜合癥”)的意思,也就是說,合征姬蛙的特征,就是“綜合了其他多種姬蛙的特征”!原來真相如此簡單。
知道了這一點后,我再來仔細對比上述3種姬蛙的特點,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還真是那么一回事。先說合征姬蛙的背上的花紋,真的是比飾紋姬蛙更加“飾紋”,這種姬蛙體色多變不說,不同個體的花紋也非常多變,其背部及四肢背面均有深褐色的花里胡哨的斑紋,而且這些深色斑紋的周邊還精心鑲上了淺色細邊。更有意思的是,我拍到的合征姬蛙中,有的背中線上,還真有微微突起的小“括弧”!
泥窩里的歌手
姬蛙很好認,不僅是因為它們特別小,更由于它們的體形也特殊。在《蛤蟆與田雞》這篇文章中我已經說過,像金線側褶蛙與黑斑側褶蛙這類蛙,最符合人們通常所說的青蛙的形象,身體長,嘴巴大,眼睛也大。而多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姬蛙,就覺得這種還沒有我拇指大的小蛙真是長得怪異:扁平的小身體幾乎呈等邊三角形,頭部又尖又小,眼睛更是只有芝麻大一點。如果不注意的話,恐怕會誤以為是一片小石頭。
據“錘男神”說,在浙江湖州的方言里,姬蛙被稱為“泥咕嘟”,“可能因為它個頭太小,偽裝也厲害,人走過時只能看到一塊‘小泥土跳進水中,‘咕嘟一聲不見了……”是的,姬蛙的保護色是一流的,只要躲在泥土或草叢里不動,幾乎是不可能找到它的。有好幾次,在夜晚的田邊,我聽到很多姬蛙在“嘎、嘎”地大聲歌唱,一片喧嚷,但打著高亮手電仔細搜索好一會兒,連一只都沒有找到。后來憑聲音鎖定一只,它就在我腳底附近鳴叫,于是我蹲下身來慢慢找,這回終于看到了,是一只飾紋姬蛙,它躲在一個濕潤的泥窩里,只露出前半個身子,頭下面一個“巨大的”(和它的身子相對來說)泡泡一鼓一鼓的,這個泡泡正是雄蛙的聲囊,能起到共振、擴音的作用。這小家伙正在賣力地鳴叫求偶呢。不是親眼目睹的話,真的很難想象這么個小不點,竟然會爆發出這么大的能量。盡管叫聲也類似“嘎、嘎”,小弧斑姬蛙的雄蛙的鳴叫聲相對低而慢。
記得在寧波的天童國家森林公園拍攝斑腿泛樹蛙的時候,除了樹蛙的“啪、啪”叫聲外,一旁的樹底下還有一陣陣更為響亮的蛙鳴聲。我于是蹲下來仔細尋找,也是找了半天,才終于在落葉堆里找到了一只,是合征姬蛙。后來聽說,合征姬蛙有個綽號,叫“迷彩姬蛙”,意思是說它花紋多變,隱身效果好,這倒是名不虛傳。2017年5月,我跟隨專業調查人員考察位于北侖九峰山的鎮海棘螈的繁殖水塘時,也曾在水塘邊見到好幾只合征姬蛙,水塘里則有無數它們的蝌蚪。第一次在白天看到這種姬蛙,覺得其體色看上去沒有晚上所見的深,但保護色依舊很好。我曾經把一張趴在落葉層上的合征姬蛙照片發到朋友圈里,考考大家的眼力,結果很多人找了很久才發現,還有幾個人竟始終沒有找到。
最后來說一下姬蛙的食性,我很好奇,這尖尖的小嘴捕食什么呀?我從未見過姬蛙吃東西,據《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布彩色圖鑒》記載,在小弧斑姬蛙的“菜單”中,“蟻類占91%左右”。而“錘男神”在《泥咕嘟——浙江三種姬蛙雜談》一文中有更生動的現場速寫:
狹小的口部非常適合吃螞蟻(別的也吃不下),姬蛙常找個螞蟻窩洞口安安靜靜、端端正正地坐好,等螞蟻出來一只就張口吃一只……如此反復吃飽為止。吃飽了,就近在石頭下或松軟的泥土中,打個洞即可休息。若餓了,接著出來吃。
怎么樣,這生活看上去還挺愜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