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光
長興縣是中國花木之鄉,花木產業面積達28.3萬畝,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中大規格綠化苗木主產地之一,2018年產業銷售額達24.6億元。花木產業既是綠色富民的朝陽產業,也是美麗的公益事業,在國土綠化美化、助推鄉村振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興借助良好的區域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文化傳統,自改革開放之初,便順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在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政策扶持下,從種植經濟林苗木起步,將花木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至今,長興花木產業已有近40年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產業定位期(1980—1999年)、快速發展期(2000—2010年)、瓶頸陣痛期(2011—2015年)和轉型升級期(2016年至今)4個發展時期。總體上,長興花木產業規模穩定、特色明顯、產銷兩旺、林興民富,產業發展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口碑。如今,長興正以“畝均論英雄”和“品質效益大提升”為目標,走花木產業轉型升級之路,讓長興大地四季花開、郁郁蔥蔥,既為全省大花園建設提供精品苗木,也為全省大花園建設提供林業樣板。
堅持地方特色? ?樹種選精
中大規格定位,堅持特色發展。培育中大規格景觀綠化苗木,既符合市場發展需求,也符合長興人種植習慣,更能突出長興產業發展的鮮明特色。多年來,長興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堅持苗木“中大規格培育”定位不動搖,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以長興香樟、長興紅梅等為代表的中大規格景觀綠化苗木產業特色,提升了長興花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長興成為全省最大的中大規格苗木主產區。
優勢樹種主導,兼顧多元發展。長興因香樟和紅梅而聞名,因此香樟和紅梅被確定為長興縣當前和今后發展的主栽特色優勢樹種。由于市場需求旺盛,原有圃地的精品香樟紅梅已所剩無幾,留下的都是殘次苗木,觀賞價值和經濟效益偏低。為此,長興縣啟動了“低效殘次苗圃標準化重建基地建設”,以點帶面,加快改造升級,力爭經過5年時間,使全縣殘次低效苗圃改造提升率達到50%以上。同時,為保持市場活力、增強抗風險能力,長興堅持多元化發展,積極培育櫸樹、樸樹、銀杏、欒樹、無患子、烏桕等珍貴彩色鄉土樹種,兼顧杜鵑、菊花、荷花、蘭花等切花盆花、盆景、造型苗發展,努力實現適應城鄉公共綠化和庭院綠化市場需求的主栽花木樹種“一站式采購”。
精品種苗把關,強化科技保障。只有培育精品高檔苗木,才能提高畝均效益,保證產業健康發展。處在轉型升級期的長興花木,正積極引導廣大百姓從優良種苗培育抓起,堅持新建、改建圃地種苗精品化、全冠化,嚴把第一關。長興通過院校合作搭建科技平臺,積極開展特色樹種品種化、規格多元化、株型多樣化生產和新品種、新技術、種質資源庫等科技研究和推廣工作。如長興為發展梅花產業,先后建立了梅花種質資源庫和浙北經濟林測試中心基地,引進梅花新品種50余個,從青梅樁嫁接大規格紅梅這一單一培育方式,轉型為梅花種苗多品種化和小中大多規格化的梯度發展,為做優、做精特色樹種,建設長興花木品牌,提升花木產業發展后勁提供了有力保障。
探索發展路徑? ?模式選優
栽培模式標準化。粗放低端的傳統苗木經營發展方式正逐漸被市場淘汰,加快標準化栽培是花木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長興縣正從傳統的高密度種植、大苗套小畝等粗放無序經營方式轉向走標準化集約經營之路。通過政府引導和一事一議、一地一策等政策扶持,對實施“精品化的全冠種苗、統一化的密度規格、容器化的育苗方式、設施化的路渠噴滴灌、機械化經營”等標準化栽培的精品苗木示范基地給予政策獎勵,對中大規格苗木進行容器化、全冠型標準培育,提升長興縣花木產品的品質和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產品附加值。全縣現有標準化培育圃地8萬余畝,各類精品花木培育示范基地100余個,年均效益從過去的3000元/畝提高到8000元/畝,效益增加近2倍。
合作模式體系化。經過多年發展,長興花木產業已逐步形成以公司大戶為龍頭、協會合作社為紐帶、散戶基地為依托、經紀人為橋梁的體系化合作發展模式。據統計,全縣花木經營總戶數2.38萬戶,其中50畝以上的規模化花木企業900余家(種植面積占比38%)、散戶2.29萬戶(種植面積占比62%),苗木協會、專業合作社近20家,經紀人隊伍3000多人,行業從業人員3.5萬余人。在政府產銷政策的推動支持下,通過企業大戶示范帶動、廣大農戶推廣種植、合作社經紀人的產銷聯通,形成精細化、體系化的合作分工,實現了產業鏈延伸和效益多贏,為長興縣花木產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了不竭動力。
銷售模式多元化。為打通“最后一公里”,多渠道開展營銷,長興縣積極構建“線上線下”花木交易平臺,初步建立了“一心一帶一網多節”的多元化花木銷售體系。“一心”即長興花木城交易中心(集產品銷售、品牌展示、技術培訓、交流合作等多功能于一體);“一帶”即林城鎮至泗安鎮老318國道沿線產地市場示范帶(經過統一規劃、整治提升,已成為集生產、觀賞、展示、營銷等于一體的精品示范帶);“一網”即長興花木網(具有生產、銷售、物流、技術信息互動、推介共享、價格指數發布等功能);“多節”即系列森林節慶活動(包括紅梅節、菊花節、荷花節、銀杏節、花木大會、苗木推進會等)。
推進產業融合? ?方向選新
示范基地休閑觀賞化。長興縣積極招引和培育一批對產業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通過引入社會工商資本,投資興建集培育展銷、休閑觀光、科研科普于一體的高標準大型花木示范基地園區,推動了園林式苗圃基地、精品園、專類園、花木種質資源圃等的建設,激發產業活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先后投資建成了東方梅園“梅花塢”、泗安“樹博園”和“杜鵑園”、臨潮園藝“羅漢松休閑觀光園”、煤山盆景“粟將園”、浙江鳳羽“蘭花園”、好山好水“荷博園”、棕櫚園林容器苗基地等幾十家休閑觀光示范基地。
花木村莊“一村一品”化。根據當地種植習慣,以村為單位,規模化發展特色花卉苗木品種,實施專業化、集約化、差異化、特色化種植。同時,結合“一村萬樹”、美麗鄉村建設,對圃地基礎設施和村莊公共空間綠化進行雙提升,形成花木產業特色村莊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七里亭村、方一村、連心村、胥倉村等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香樟村、銀杏村、紅梅村、荷花村,全縣以特色花木產業發展為主的、獲評3A級景區的行政村有12個,獲評A級景區的行政村有63個,苗商、游客絡繹不絕,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區域發展森林小鎮化。長興縣突出花木產業區域特色,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推動有條件的鄉鎮創建森林特色小鎮,逐步形成“游、賞、購”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如林城鎮依托梅花、苗木和北湯七彩園藝基地創建了“花木特色小鎮”,龍山街道依托梅花、蘭花、造型苗木基地創建了“森林休閑養生小鎮”,煤山鎮正依托盆景產業打造“盆景小鎮”。2018年全縣森林旅游達77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5.45億元。通過融合發展,花木產業正日益顯現其多功能、多效益的優勢,迸發出巨大的發展新活力。
如今,長興縣花木產業既“綠”了長興大地,又“富”了一方百姓,更“美”了太湖明珠,成為全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踐行“兩山”理論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寫照。長興縣將繼續圍繞“畝均論英雄”“品質效益提升”,改革創新,加快花木轉型升級步伐,努力做優、做精、做新花木產業,為全省大花園建設貢獻長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