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林 王宇鶴

【摘 要】 目的:探討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的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輸血的48例患者,在對患者進行輸血前,對所有患者進行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對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檢查結果顯示,48例患者HbsAg陽性率為10.42%(5/48),抗-HCV陽性率為4.17%(2/48),抗-HIV陽性率為2.08%(1/48),抗-TP陽性率2.08%(1/48),ALT陽性率為14.58%(7/48)。結論:在對患者進行輸血之前對患者進行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能夠為血源性感染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保證患者的輸血安全,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率,對于加強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降低醫院檢查感染發生率也具有較大價值。
【關鍵詞】 輸血;血清感染性指標;陽性率;檢查
輸血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臨床上在對失血過多患者進行治療時,通常需要采取輸血措施迅速補充患者的血液來源,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由輸血帶來的各種醫患糾紛也經常出現。在對患者進行輸血時,雖然相關部門在輸血前采取各種措施降低了疾病通過血液傳播的概率,但是由于多種病毒存在“窗口期”,所以血源性疾病通過血液的傳播仍然不能夠避免,所以加強對患者輸血前的檢測,能夠判斷出患者的感染是輸血前還是輸血后所致,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防止血液疾病的傳播[1]。本研究旨在探討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的臨床意義,選取48例接受輸血的患者,在對患者進行輸血之前對所有患者進行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輸血的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8.5±5.4)歲。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進行輸血之前,取患者的靜脈血3~5mL送至檢驗科檢驗,分離出血液標本的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對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HbsAg、抗-HCV、抗-HIV檢測,使用梅毒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試驗對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梅毒檢測,使用AU2700生化全自動分析儀進行ALT檢測,各項檢測項目在檢測過程中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詳細操作說明進行操作,做好對檢測結果的質控工作,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檢查結果顯示,48例患者HbsAg陽性率為10.42%(5/48),抗-HCV陽性率為4.17%(2/48),抗-HIV陽性率為2.08%(1/48),抗-TP陽性率為2.08%(1/48),ALT陽性率為14.58%(7/48)。見表1。
3 討論
理越來越完善,《獻血法》、《血站管理辦法》以及《血液制品管理條例》的出臺對于提升我國血液制品的質量產生了很大的價值,有效防止了因輸血帶來的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出現。雖然血站對于血液做了比較嚴格的檢查,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導致患者輸血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2],比如在病毒監測的“窗口期”,雖然患者可能已經感染某種病毒并且體內存在病毒復制現象,但是臨床表現并不明顯,血清學檢查也不能夠及時發現。各項傳染性指標的檢測對于實驗室的條件要求比較高,加上對于試劑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要求都非常高,所以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檢率。有些醫務人員在檢測過程中責任心不強,導致臨床上的輸血風險一直存在[3]。所以在對受血者進行輸血之前,對患者進行感染性指標檢測具有較大的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對48例受血者進行輸血前血清感染指標檢查,發現輸血前傳染性病毒標志物的陽性率較高。我國是乙型肝炎發病率較高的國家,乙肝的感染率約為10%~12%,對本院48例受血者進行輸血前乙肝篩查發現,HbsAg陽性率10.42%,說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在接受輸血之前就已經感染了傳染性疾病,其中乙肝的感染率相當高。我國抗-HCV的感染率約為0.7%~3.1%,梅毒感染率約為2.26%,ALT感染率約為2.96%,雖然本次研究結果與平均指標有一定的出入,可能與本次研究選取樣本較少有較大關系。近年來,我國因輸血感染引起的醫療糾紛不斷增加,所以醫院在對患者進行輸血之前,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詳細交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保存受血患者的血液標本,作為日后受血者提起訴訟的證據。在對患者進行輸血之前進行血清感染指標檢查[4],保存患者輸血前的談話記錄,簽署輸血同意書,填寫受血者傳染性指標檢測結果等,都有利于醫院在處理因輸血引發的醫療糾紛時提供重要的法律證據[5]。同時還有利于醫院對血液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情況進行詳細了解,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6]。此外,接受輸血的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較嚴重,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間都比較長,醫療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時,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到患者的分泌物如血液、唾液等,如果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的健康狀況不知情,很可能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沒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護,導致醫護人員被患者分泌物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患者進行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能夠幫助醫護人員提早發現患者的病情,有利于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加強自我保護,做好手術器械的清洗和消毒工作,有效防止醫院交叉感染的出現。
綜上所述,在對患者進行輸血之前對患者進行血清感染性指標檢查能夠為血源性感染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保證患者的輸血安全,減少醫患糾紛的發生率,對于加強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降低醫院檢查感染發生率也具有較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楠,屈躍軍,白振宇.受血者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5):3452-3454.
[2] 王靜.血清感染性指標在患者手術前和輸血前檢測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08(24):38-40.
[3] 張楠,屈躍軍,白振宇,等.受血者輸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標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5):3452-3454.
[4] 孫敏,陳巧真,趙華菊,等.HBV慢性感染者PC/BCP區變異特點及血清檢測指標臨床意義[J].中國熱帶醫學,2017,17(09):912-914.
[5] 繆希莉,高貴民,徐瑞,等.輸血前感染性指標檢測對患者輸血感染的影響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09):95-97.
[6] 孫云萍.血清感染性指標在手術前和輸血前檢測的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06):97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