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
【摘 要】 目的:分析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病理診斷、內鏡診斷的相關性。方法:選擇周村區(qū)人民醫(yī)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29例,對患者的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患者行內鏡診斷,比較分析內鏡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結果:29例患者的內鏡診斷結果顯示有18例患者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檢出率62.07%,其中占比最高的為重度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以及Ⅲ型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結論:對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行內鏡診斷,可以對患者病情形態(tài)特征進行明確反映,患者病情分型以及病變程度越嚴重,檢出率越高。
【關鍵詞】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病理診斷;內鏡診斷;相關性分析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即腸型腺上皮取代胃黏膜上皮,繼而患者胃黏膜中存在類似腸細胞的病理變化情況[1]。本次為了探究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病理診斷、內鏡診斷的相關性,選擇周村區(qū)人民醫(yī)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29例,開展了如下研究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周村區(qū)人民醫(yī)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病理檢查確診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且不存在慢性肝臟疾病、胃部手術史以及慢性腎臟疾病等,就研究內容對患者進行宣教,最終取得了患者簽署的知情同意書,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批合格。29例患者中有17例為男性,12例為女性,年齡31~77歲,平均為(45.43±4.35)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因為存在上消化道不適癥狀而就診,經(jīng)患者口述可知,所有患者均存在長期性胃痛癥狀,同時合并胃灼熱感、反酸以及噯氣等情況,少數(shù)患者存在基礎性胃部疾病史,例如,慢性胃炎等,或是家族存在胃癌病史,近些胃部不適感情況進一步惡化,經(jīng)過臨床初步診斷,判定存在胃癌的可能性,因此對所有患者均施以內鏡檢查、病理檢查。
內鏡診斷:對患者十二指腸黏膜、局部幽門、胃竇、胃體、胃底、賁門以及食管等進行檢查,對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在內鏡下的表現(xiàn)特征進行記錄,包括淡黃色結節(jié)型、瓷白色結節(jié)型、彌漫型以及魚鱗型。其中魚鱗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為小區(qū)存在條狀擴大的現(xiàn)象,并呈現(xiàn)出網(wǎng)格狀、羽毛狀或是魚鱗狀分布;而彌漫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胃黏膜表面比較粗糙,缺乏光滑感,黏膜表面存在凸起,一般呈現(xiàn)為小結節(jié)狀,或是灰白色顆粒;淡黃色結節(jié)型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胃黏膜底部存在細微顆粒狀,或是絨毛狀的淡黃色結節(jié),分布呈現(xiàn)為扁平狀。
病理診斷:參考內鏡檢查結果,選取1處以上的病變組織,石蠟包埋切片處理,以蘇木素-伊紅進行染色,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病理分型,并對患者病變情況劃分為3個等級,即輕度、中度、重度。1個樣本接受2次活檢,若2次活檢結果存在差異,則以程度較為嚴重的結果為準進行判定。若病理檢查結果、內鏡檢查結果存在差異,則以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其中病理分型標準為EI-ZIMAIITY分型法,完全小腸型為Ⅰ型,不完全小腸型為Ⅱ型,不完全結腸型為Ⅲ型[2]。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內鏡診斷結果、病理診斷結果在患者病理分型、病變程度方面的檢查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以SPSS 19.0軟件采集患者的觀察指標,數(shù)據(jù)以計數(shù)資料的形式記錄,即(n,%),用χ2進行檢驗,P<0.05時可以判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9例患者經(jīng)過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有18例患者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檢出率62.07%,與病理檢查的100.00%對比,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在病變程度方面,有15例為輕度,10例為中度,4例為重度;而內鏡檢查結果顯示,有8例為輕度,6例為中度,4例為重度。由此可見,患者病變程度越嚴重,內鏡檢出率越高。而在病理分型方面,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有13例為Ⅰ型,5例為Ⅱ型,11例為Ⅲ型;內鏡檢查結果顯示,7例為Ⅰ型,1例為Ⅱ型,10例為Ⅲ型,認為內鏡診斷在Ⅲ型方面具有更好地檢出率,即與Ⅰ型、Ⅱ型檢出率比較,組間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
3 討論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對于患者而言,是患者由慢性胃炎向腸型胃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及時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診斷,不僅會為患者后續(xù)治療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還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發(fā)展質量[3]。目前,臨床診斷的主要手段為病理檢查、內鏡檢查,其中內鏡檢查可以清晰反映患者病灶處的形態(tài)特征,但相對而言,其在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診斷中并不具備較好的特異性,診斷率較低,無法保證患者疾病的臨床診斷結果準確、有效,若出現(xiàn)漏診、誤診等情況,極易延誤患者治療時機,增加患者出現(xiàn)腸型胃癌的風險性[4]。而眾所周知,病理檢查為疾病確診標準,通過對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行病理檢查,不僅可以保證臨床診斷準確、有效,同時還能準確分型患者的病變程度,臨床應用價值較為顯著,但病理檢查需要獲取病變組織,由于病變組織取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也難以進一步全面評價患者病情[5]。本次為了提高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臨床診斷的準確性,同時幫助醫(yī)生更好的了解患者病變程度,為后續(xù)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同時有效分析病理檢查、內鏡檢查在該病癥臨床診斷中的相關性,選擇周村區(qū)人民醫(yī)院病理科于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患者29例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29例患者經(jīng)過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有18例患者為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檢出率62.07%,與病理檢查的100.00%對比,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在病變程度方面,有15例為輕度,10例為中度,4例為重度;而內鏡檢查結果顯示,有8例為輕度,6例為中度,4例為重度。由此可見,患者病變程度越嚴重,內鏡檢出率越高。而在病理分型方面,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有13例為Ⅰ型,5例為Ⅱ型,11例為Ⅲ型,內鏡檢查結果顯示,7例為Ⅰ型,1例為Ⅱ型,10例為Ⅲ型,認為內鏡診斷在Ⅲ型方面具有更好的檢出率,即與Ⅰ型、Ⅱ型檢出率比較,組間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明顯(P<0.05)。可見內鏡檢查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可知,在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臨床診斷中,內鏡檢查可以對患者病變形態(tài)特征進行清晰反映,借助內鏡檢查的此種優(yōu)勢,參考內鏡診斷準確率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分型、病變程度之間的正相關性,可以取樣患者疑似部位進行活檢,這種聯(lián)合檢查方案可以避免取樣量限制,同時保證該病癥臨床診斷的準確性以及全面性。
參考文獻:
[1] 周敏.病理診斷與內鏡診斷在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的相關性分析[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6,28(08):31-34.
[2] 鄭盛,屈亞威,劉曉不殆,等.高分辨率顯微內鏡對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診斷價值[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8,40(04):340-344.
[3] 高美麗,陳吉,崔宏.內鏡下醋酸染色聯(lián)合窄帶成像技術診斷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價值[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6,36(04):254-255.
[4] 丁向萍,陳麗,張錦華,等.胃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和腸上皮化生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06(23):19-21.
[5] 張麗莉.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與病理診斷的相關性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