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香 趙春麗 張凌云
【摘 要】 目的:研究再次剖宮產粘連與第一次剖宮產的關系以及預防。方法: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7例產科患者,設為對照組,以回顧性分析了解剖宮產粘連發生率和影響因素。另選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7例產科患者,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初次分娩方式和二次分娩方式均為剖宮產,結合回顧性分析結果,于觀察組患者初次分娩后進行了粘連預防指導。對比兩組患者剖宮產粘連發生率,并總結再次剖宮產粘連的預防措施。結果:觀察組患者剖宮產粘連發生率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第一次剖宮產會增加再次剖宮產粘連的發生率,預防措施包括合理選取手術方式和腹膜層縫合方式、做好初次剖宮產后護理等,可降低剖宮產粘連發生率。
【關鍵詞】 再次剖宮產;剖宮產粘連;粘連預防;腹膜層縫合
剖宮產粘連(Cesarean section adhesion)并非一種獨立疾病,是發生于剖宮產過程中的盆腔粘連、胎盤粘連以及腹部粘連等疾病的總稱。上述疾病可能增加產程,對新生兒和產婦的生命安全也帶來了威脅。目前各地普遍強調剖宮產粘連的預防,研究指出,再次剖宮產粘連與第一次剖宮產存在一定相關性,合理的預防措施則能降低再次剖宮產粘連的發生率,本院進行了分析調查,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7例產科患者,設為對照組。另選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7例產科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57例患者年齡25~37歲,平均年齡(29.6±0.8)歲,剖宮產原因方面,宮外孕患者21例、腫瘤患者17例,慢性炎癥患者13例,其他患者6例。觀察組57例患者年齡26~38歲,平均年齡(29.4±1.1)歲,剖宮產原因方面,宮外孕患者22例、腫瘤患者16例,慢性炎癥患者14例,其他患者5例。兩組患者年齡、剖宮產原因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本次調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2)所有患者和家屬知情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多合并癥患者、危重患者以及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調取對照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患者剖宮產粘連發生率和影響因素,結合回顧性分析結果,進行粘連預防。擬定預防措施包括合理選取手術方式和腹膜層縫合方式、做好初次剖宮產后護理3個方面。并應用于觀察組工作中。
1)合理選取手術方式。分析發現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可以降低粘連發生率,觀察組患者手術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均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所有患者取垂頭仰臥位,頭部向左側偏移10°~15°合并有心臟疾病的患者取平臥位,行硬膜外麻醉。于患者恥骨聯合周邊1cm處做切口,保護皮膚、臟器,之后探查腹腔,將患者膀胱推移,顯露子宮下段,切開子宮,至胎兒娩出后,做清洗和消毒。
2)合理選取腹膜層縫合方式。觀察組患者胎兒娩出后,常規進行清洗和消毒,縫合方式為“w”型可吸收線腹膜層縫合。應用可吸收縫合線,于患者子宮下段做縫合,子宮下段縫合呈現“w”型,縫合間距1.0~1.5cm,切口處同樣應用可吸收縫合線,行常規對稱縫合。
3)做好初次剖宮產后護理。初次剖宮產后,需要做好護理工作,以免患者盆腔、腹腔內組織粘連。患者出院后,如感到下腹部不適、疼痛,建議盡快進行診斷,了解是否存在粘連情況。請患者注意會陰部、切口等處衛生,避免細菌等病原體進入機體造成粘連。飲食上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破壞腹腔、盆腔內組織和消化系統功能,增加感染幾率。同時建議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運動,提升機體免疫力。
1.4 觀察指標
主要對比兩組患者剖宮產粘連發生率,并總結再次剖宮產粘連的預防措施。其中剖宮產粘連進行等級劃分,包括輕度粘連、中度粘連和重度粘連3個等級。患者2處或2處以下組織粘連,容易分離,評定為輕度粘連;患者存在3~4(含4處)處組織粘連,分離時出血量較大,評定為中度粘連;患者存在4處以上組織粘連,分離可能導致大量出血,評定為重度粘連。
1.5 統計學方法
所用統計學軟件為SPSS 21.0。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剖宮產粘連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剖宮產粘連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表1所示。
2.2 再次剖宮產粘連的預防措施
對觀察組患者應用子宮下段剖宮產術、“w”型可吸收線腹膜層縫合、初次剖宮產后護理3項措施,有效降低了剖宮產粘連發生率。
3 討論
剖宮產粘連(cesarean section adhesion)危及產婦和新生兒生命安全,會增加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感染發生率,部分嚴重粘連情況甚至需要碎胎,各地醫療結構均重視剖宮產粘連的處理和預防[1]。研究表明,第一次剖宮產會增加再次剖宮產粘連的幾率,增加率約在20%~45%之間[2]。本院在本次調查中獲取了與之類似的結果,對照組患者剖宮產粘連的發生率為26.32%。為求予以應對,本院應用子宮下段剖宮產術、“w”型可吸收線腹膜層縫合、初次剖宮產后護理3項措施,改善了上述局面。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降低了對患者盆腔、腹腔組織的影響,使粘連問題得到應對[3]。“w”型可吸收線腹膜層縫合避免了二次手術,降低了感染導致粘連的幾率[4]。初次剖宮產后護理則保證了早期粘連問題得到及時發覺,也能提升患者免疫力,實現剖宮產粘連的間接應對[5]。觀察組剖宮產粘連發生率為10.53%,較對照組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第一次剖宮產會增加再次剖宮產粘連的發生率,預防措施包括合理選取手術方式和腹膜層縫合方式、做好粘連預防等,可降低剖宮產粘連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李彩平.前次剖宮產所致盆腔粘連對二次剖宮產出血量的影響[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8,05(20):33-34.
[2] 薛曉玲.首次不同剖宮產切口對腹壁、腹腔粘連性及再次剖宮產的影響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1):93-94.
[3] 羅琳,胡瓊,王玲璐,等.不同術式的剖宮產術對再次剖宮產產婦腹腔粘連、盆腔粘連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8,18(07):1348-1351,1321.
[4] 肖俊興,李玲,郭春紅,等.首次腹部橫縱切口剖宮產對再次剖宮產患者盆腹腔粘連程度 術中情況及腹壁瘢痕的影響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05):577-578.
[5] 陳艷.首次不同剖宮產方式對切口瘢痕情況和腹壁腹腔粘連及再次剖宮產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3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