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瓊 張志平
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事,應當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自己的世界”。學習最終要通過學生自己勞動,自己轉化,才會發現知識是一個有趣的世界,才能感到學習的快樂,才會感到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那么,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同學們都希望學習好;為祖國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學習好,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培養學生自覺學習,喚起學生對學習自覺追求的有效手段,這也是小學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中的核心之一。
一、明確學習主動性的涵義
學習主動性指學習者不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獨立進行有效學習的能力。具體地說,也是指學習者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向,獨立搜集篩選資料,自行得出結論,并對結論進行初步驗證的能力。現在仍然有“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畢業班,老師滿堂灌,學生跟著轉,學習成了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對于基本概念,定理理解很差,學生不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致學完了電學,連個插座也安不上,這就是被動的學習。
二、提倡主動學習的原因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貽”。有些同學課堂上記了那么多筆記.課下花了那么大氣力去背,遇到問題卻無從下手,不知怎么解決。有些同學看了許多參考材料,做了很多習題,可是成績卻提高不上去。我看關鍵問題在于沒有積極思考,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把握規律。
三、培養學習主動性的措施要點
(一)首先,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
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于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堅持不懈地學習。反之,不知道為什么而學,沒有動力,就會把學習當成負擔,被像被人逼迫似的,不得不去完成作業,這實際上是奴隸式學習的思想根源。
(二)其次,要采取主動學習的學法指導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展開的。學生學習過程的階段,大體上是與教學工作的幾個環節相對應的。我們應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預習是準備
所謂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學生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工作。
孔子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中要思考,把教材中容易弄懂的問題先弄懂,自己不清楚的問題在老師講解時來解決,這樣才學得主動,理解深而且記得牢。
預習時,應該邊讀邊劃,邊讀邊批,邊讀邊寫,做到“不動筆墨不翻書”“劃”,就是找層次,劃要點。“批”,就是把自己的體會,看法寫在旁邊。這些體會對不對,可在聽課中驗證。“寫”,就是把自己的問題簡單地整理出來。
通過預習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其實質是自學的演習,日后離開學校和教師,自己便能獨立攀登科學的高峰。從這個意義上說,預習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聽課是關鍵
上課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課本為基礎,再參考有關資料,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過充分準備之后,進行教學。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獲取知識的主渠道和捷徑。聽課質量的高低是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效好壞的關鍵因素。
要提高聽課效率,首先,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其次,要指導學生專心致志聽講,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課堂上“分心”,思想上“跑馬”是學習的大敵。第三,要使學生跟上老師的思路。老師按照教材的系統,依據認識規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會聽課的同學一方面學知識,一方面學思想方法,學會處理問題的能力。第四,要啟發學生認真思考,牢牢抓住概念,同時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作透徹的理解。要搞清楚每一個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了解概念的表述方法,弄清怎樣使用這一概念進行計算或解決實際問題,搞懂這一概念的應用范圍和條件。只有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才會合乎邏輯。第五,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言和質疑,學問學問,學了就要問。問題常發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上,通過提問弄明白,學生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識。小學生舉手提問的積極性很高,教師要愛護學生善于質疑的學習積極性。第六,要記好筆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水平,逐步提高學生記筆記的水平。教師指導要規范,事后要檢查落實,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復習是提高
復習可以“溫故而知新”,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今天的功課,往往與昨天的功課有聯系,通過復習可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在腦子里逐漸形成一個知識的網。只有經過多次復習,仔細琢磨舊知識,使之掌握得牢固,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才會增強,新舊知識才能聯系成一體。對教材理解更深,掌握知識才會牢固。
4.作業是消化
作業是學生化知識為技能,是技能的重要學習環節,它的目的既是檢查學習知識能否及時消化、鞏固,又是檢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最后,對學習主動性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談遷作《國榷》花了20多年才完成,不料全部書稿被盜,多年心血付之東流。可是,他毫不泄氣,下決心重寫,又用8年終于完成了。又如貝多芬成了音樂家之后,失去了聽覺,但他發誓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以驚人的毅力完全創作,被譽為一代“樂圣”。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不能見異思遷,跟在別人的后邊跑,不管時間多么緊張,都要完成自己制定的計劃,按自己的路子走。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學習的主動權,學有成效。古人說得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任何事業不可一帆風順,只有“鍥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鏤”。
綜上所述,當代科學的發展是異常迅速的,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我們只有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中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做學習的主人,才能教會他們怎樣選擇學習機會,引導他們各自概括出針對自己特點的學習經驗,并逐步減少老師的教、促使學生最終不再依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