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瀅意
一、分析原因
幼兒園屬于非義務教育,而小學屬于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等特點。孩子由幼兒園進入小學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學習內容的變化、師生關系的變化、教學方法的變化。
孩子入學可能的“小狀況”,例如,濕衣服穿了一天、吃不飽飯、廁所不知道在哪里、上課想去尿尿、性格較之前內向了、書包一團亂、忘記帶書本等狀況。明顯孩子缺乏了自我服務意識、規則意識、交往能力、獨立能力、任務意識等。
家長們對于孩子難以適應小學生活而擔憂,上學前到底應該準備什么,孩子還不會認識更多的生字,不會計算,要不要去學前班、拼音不會怎么辦,握筆姿勢看書順序不會等,固此,家長們想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揠苗助長。
二、采取措施
(一)合理規劃課程
幼兒園主要負責幼小銜接前期工作, 此時期主要是以游戲和能力發展為主的教育方式, 合理、科學地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 重點做好初步的數學思維、口語表達、學習適應能力的準備, 以及同伴交往、任務意識等社會適應能力的準備。
小學重點要做好兒童入學后的適應工作, 小學教育主要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的學習為主的教育,有的放矢地縮小兩個教育階段的一些差異, 及時調整學習的難度, 增加一些藝術活動課程, 并適當培養孩子的勤奮感,使兒童能夠找到興趣點和歸屬感。
兩者的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兒童身心的調整來適應,合理做好幼兒園的課程安排和小學零基礎教學課程的安排。讓孩子在“最近發展區”的生長點上發展,發揮孩子的潛能。使其順利度過這個轉折期,喜歡上小學的生活。
(二)走出誤區,更新觀念
幼小銜接不是從幼兒園大班才開始銜接的,而是教育的一個自然過程。正如我們不應該是高考志愿時才去立志一樣,幼小銜接也不是幼兒園大班時才去考慮的。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個節點,教育并不是單純為了實現這些節點而服務的,從孩子出生起,教育就開始了,并一直貫穿人的一生,而這些節點也只是教育過程中的順其自然與水到渠成。
幼小銜接不是知識上的銜接,而是能力上的銜接,行為習慣的銜接。幼小銜接不是需要提前學習認字、拼音、100以內的加減法這些小學知識。小學低年級的知識點本來就比較簡單,智力正常的孩子掌握起來基本上沒什么困難。哪怕入學初稍微會慢一點,但后期也是可以跟上的。如果說正常情況下沒有跟上,重要問題是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執行力、責任感等能力的方面。提前學習反而會讓孩子因為枯燥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而對學習產生厭倦或者恐懼心理。
父母應明白這樣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培養習慣,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氣氛。例如,讀讀書,看看報,做熱愛學習的榜樣。不要跟孩子嘮叨,有的父母喜歡在孩子做功課時對孩子問這問那。是關心孩子?還是干擾孩子?在此提醒各位父母注意:不要在孩子學習時跟孩子嘮嘮叨叨。接待客人也要注意不影響孩子等。提前讓孩子到學校熟悉環境,房間布置要明亮和高雅,不宜太卡通或太花哨。培養孩子的角色轉變。
(三)前期心理準備
幼小銜接一直以來是我們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大轉折,所以家長的意識、幼兒的意識、教師的意識是急需提高的。
家長意識提高策略:邀請專業的講師進行講座;教師在平時的談話以及交談中涉及本方面的意識;在微信群以及校訊通適當推薦有關幼小銜接的知識。
(四)物質準備
創設日常的生活環境,模擬情境,增強幼兒對小學生的體驗與規則。
提供小學書籍、橡皮擦、卷筆刀、紅領巾、書包、課程表等的學習用品。讓孩子走進小學參觀,對小學的環境進行討論交流,明白小學的學校環境,小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特點,對小學的生活產生一定的興趣,通過對教室的區域環境、主題墻設置、產生入小學的愿望。向往當一個小學生。
(五)注重各種能力的陪養
教師根據主題“我要上小學”開展系列主題活動,設計更多有關前期準備的教育活動。從認識小學、參觀小學、時間觀念、小課堂、離開幼兒園等的小主題進行切入點。
1.培養表達能力
在平時的晨談活動過程中、午睡分享小故事時間、課堂教學時間。可以讓幼兒發現更多有關即將上小學的繪本閱讀,教師進行分享或者幼兒在家長的指導下發現繪本故事等。利用繪本調節心理,在深入了解幼兒的想法同時,可以有效減輕他們的入學心理壓力,切實幫助他們做好入學的心里準備。
2.培養責任能力
可以布置一些手工作業或者閱讀作業,請家長輔導孩子按時完成,幫助幼兒建立時間概念。有每天值日生輪流制度,讓孩子體驗勞動的快樂。教孩子不找借口,遵守諾言、為自己負責。
3.培養溝通交往能力
適當延長孩子的集體活動時間,在小學上課是規定40分鐘的,讓幼兒適時的學會靜坐、等候的習慣,學會傾聽他人想法,培養專注力。讓孩子能夠學會合作,在平時的區域活動,教育活動中設置合作任務,讓孩子明白合作交流能夠更好的完成任務。讓孩子適當學會吃虧,明白樂于助人的快樂意義。
4.培養閱讀能力
加強認字識字的閱讀習慣,學會寫自己的名字,會認識簡單的文字,在家長的引導下會寫數字的習慣,端正書寫姿勢。讓孩子喜歡閱讀、興趣度提高,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書店,孩子在無形的熏陶中會認識更多的字體。
5.培養行為習慣能力
加強幼兒的文明禮貌教育。使用日常禮貌用語、能自覺遵守班級班規,不亂插嘴,不亂翻別人的東西,注意自己的儀表儀態,不影響集體。
6.培養自信能力
讓孩子相信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以長補短、因勢利導。讓孩子自己有主見,自己能夠完成,能夠勝任。
(六)家園共育
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力量,從社區資源、學校資源、家長資源的教育合力,統一的思想觀念。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從生活、學習、身心等各方面落實,有的放失的進行教育,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更新教育方法,家園互相配合,共同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讓幼兒既愿意上學,又喜歡上學,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難的能力,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讓孩子們向著陽光輕松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