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育玲
作為一名一線的數學教師,我們總會聽到學生對數學課有這樣的感受:數學課枯燥無味,一點都不好學,想說愛你不容易……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總是很被動地完成學習任務,數學應用意識非常淡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數學課堂上,怎樣才能讓學生對那些硬邦邦的數字、死巴巴的公式和沒完沒了的計算感興趣呢?這就需要我們一線的數學教師講究方法,追尋有效教學,認真“烹調”有數學味的課堂,點燃課堂激情,亮出數學美味,讓學生在課堂上“樂中求知”,品味數學課的情趣。
一、融情激趣,注入探究動力,引發情趣味
小學生情感豐富,對教師的言行舉止特別關注,對教師的情感往往化作了對其學科的情感。“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數學課堂上,我們教師要把樂觀、熱誠、幽默帶進課堂,以豐富的情感魅力去感染學生,通過生動的語言,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眼光,慈祥的態度、溫馨的鼓勵,恰如其分的贊語來彈撥學生心弦,引起學生的“情意共鳴”。
教學和諧情為橋。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生情感活動的過程。如今的數學課堂流行裹上情境的外衣,學生往往被華麗的情境所吸引,忽視情境背后蘊含的問題和數學意義。所以,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兒童不同年級的心理特點,巧用多媒體,善于創設與知識密切相關的情境,才是有數學味的教學情境。如創設游戲式情境,以“樂”激趣;創設活動式情境,以“玩”誘趣;創設操作式情境,以“做”引趣等等,從而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注入探究動力,實現情感的有效激發與升華。
二、巧撥妙引,誘發自主探究,品味數學味
1.撥動“有效問題”之弦,激發探究欲望
“好問”是兒童的天性,有了探究問題的提出,學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大膽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難的,有易的,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和師生互動答辯,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勤想、善思、敢說的習慣。有時候學生提不出什么問題,看似“無疑”,這時教師就要“無疑”投石激疑了。例如:在教師創設情境中尋找問題;在學生身邊的生活中尋找問題;在課題上尋找問題;在新舊知識聯系上尋找問題;在知識應用上尋找問題;在解題策略多樣性上尋找問題……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是對課堂的引領,教師要從講授者變為引導者,誘導學生抓住“問的契機”,還要做到善問、會問,在懸念處問,在認知沖突時問,在合作交流討論中問……做到引在問題處,導在疑惑處,幫在需要處,培養學生好問、樂問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可能性大小”時,上課開始,我就來一個摸球游戲:一個箱子里放了9個白球,1個黃球,在箱子里摸一次球,如果摸到黃球獎勵一本練習本。四個學生爭著來摸,都沒中獎。一學生質問:“老師是不是忽悠我們,里面沒黃球吧?” 我打開箱子,學生親眼看到了9個白球,1個黃球,只好嘆氣:“我們是不是運氣太差了?”這時我趁勢說道:“我沒忽悠你們吧?”一學生又立即問道:“我們為什么運氣這么差呢?如果再摸一次,我們可能摸到黃球嗎?”這一問如投石激浪,撥動了學生的思維之弦。運氣差實則是黃球出現的可能性小,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既揭示了教學內容,又留下了懸念,激發了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欲望。
2.走進生活,提供探究空間,散發生活味
在小學生眼里,數學就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激活教材,采擷“生活實例”、重組“生活習題”、開展“數學活動”,把枯燥無味的知識融入生活中,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會讓學生感知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熱情。
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我引導學生以觀察者的角度面向教室找自己的位置,并用數對表示,然后再用數對表示你好朋友的位置,好朋友聽到數對對號入座站起來……又如:在教學“偶數、奇數、質數、合數時”,玩一個小小的游戲(看誰反應快),教師喊口令:座號是偶數的請站起來;既是奇數又是合數的舉高你的右手;最小的質數和最小的合數在一起……這樣設計,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賦予了課堂生活的樂趣。再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課前通過閱讀課本或上網查詢,初步認識、了解百分數,并讓學生在生活中找百分數,課上再與同伴合作交流,說說自己對百分數意義的收獲。學生們的收獲是豐富的,瞧,“我的衣服標簽上有百分數”“我喝的牛奶瓶上有百分數”“我知道百分數是分母為100的分數”“百分數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不能帶單位名稱”更有豐富的課外拓展:成語也可以用百分數表示。
3.引導操作,體驗探索實踐,深化數學味
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僅能滿足學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學生于快樂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在親身體驗與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豐富感知體驗。
三、捕捉意外,智慧生成精彩,陶醉探究味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很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教師正要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時,學生沒有跟著老師設定的思路走,忽然出現一些“不和諧之聲”或冒出一個新的問題,涌現出許多疑問和新的想法。順著學生提出的問題前進,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繞而棄之,又違背了“據學而教”的理念。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智慧思考,用“心”施教。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對課堂上即時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不要被自己的設計預案所奴役,而是應把握教學契機,及時調整預設,機智生成,應勢利導地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總之,一堂有味道的數學課,是師生共同演繹的樂曲,一堂有味道的數學課,會讓學生心曠神怡,回味無窮。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無疑不是對課堂教學藝術的闡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加一些“調味作料”,多一些讓學生探究的機會,多贊賞學生一點一滴的創造與進步,讓學生樂于學、樂于思、樂于做,這樣才能讓學生品味到數學課的情趣,從而真正喜歡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