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秀
一、轉變舊教學觀念,樹立整合教育意識,是提高幼兒數學素養的關鍵
現代幼兒教育是整合教育。其教育應有其獨特的學習規律和教育規律,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學習方法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完整性和獨特性,各教育內容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了一種完整的幼兒園教育課程。它介于傳統教育與當今教育兩者之間取長補短,注重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幼兒的主體地位,要求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和幼兒平等對話,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可以使教育的本質真正回歸。因此,轉變舊教學觀念,樹立整合教育意識,是教師把握好了優化教學內容的主要渠道。例如,大班“給小動物找家”這課,以往都是以幾個算式、幾座房子、一一對應的形式出現,使幼兒在框定的條件和問題中也就失去了創新的機會。如果把數學問題創造性整合化,那效果則大不一樣了:“小動物們在優美的樂曲聲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只有小公雞找不到自己的家,怎么辦呢?”幼兒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說:“把小公雞的算式改為10-5,就可以住進5號樓房了?!庇械恼f:“把10-6改為11-6就行了?!庇械恼f:“把5號改為4號不就行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可多了。當教師再次提出小公雞的算式還可以怎樣修改,小公雞才能住進5號房子的問題時,幼兒的思維就像決堤的洪水,出現了2+3、1+4、14-9等許多算式。此時,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幼兒具有思維的邏輯性和方法的靈活性,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如此多活條件、活結論的問題情境中,幼兒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解題策略,對多余的條件進行合理的選擇,對不足的條件進行創造,既培養創新精神,又從根本上保證了主體地位,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二、堅持材料、操作、探索三結合,充分展現自我,是提高幼兒數學素養的根本
皮亞杰相互作用論所說: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不斷地與材料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幼兒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世界認識還是感性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幫助;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材料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對材料的直接操作。正如有人曾比喻數學活動是大腦的體操,而操作材料則是教育目標的載體一樣,是師生之間、幼兒之間信息接受與反饋、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于環境材料互動之中,幼兒就會對教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反之,幼兒聽課就像病人不想吃藥但又不得不吃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厭學情緒,成績下降,甚至陷入無限的煩惱與苦悶之中,直至逃學輟學。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課堂教學與環境材料及幼兒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數學活動必須對教具學具進行優化,才能促進幼兒主動活動,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用不同形式表現出來,幼兒能隨機感知數學、走進數學,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例如,大班綜合訓練“找朋友”一課,可以結合Flash動畫課件進行,小朋友請你說說它們是為什么是好朋友?(引導幼兒從形狀、顏色、大小以及算式中尋找答案)這樣就形成了材料、操作、探索三結合的交互式學習,不但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幼兒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優化教學過程,營造認知沖突,激起思維欲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保證
幼兒園數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主要是由教材、教師、幼兒這三個基本因素構成的,三者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形成教學過程的整體,教學作為一個過程,其任務是全面提高每個幼兒的整體素質,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條件下,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使每個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提高和發展。首先是堅持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橫向多方面的動態協調手段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學的根本功能是教幼兒學會學習,促進全面發展。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包括認知、技能、情感等多維目標,并根據不同幼兒的基礎,設計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例如,小班“1和許多”這課,可以結合Flash動畫這樣設計:低水平組在直觀的三個好朋友拔蘿卜課件中找“1”和“許多”,高水平組則在復雜的可樂瓶樹木中找“1”和“許多”,并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發揮目標的導向、激勵和評價功能。創設主體活動情境,使情感和認知兩個過程有機統一,互相促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活動情境,營造認知沖突,激起思維欲望,指導幼兒自己嘗試用舊知解決新知,讓幼兒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得出的結論,使幼兒獲得成功的滿足。在教學上要善于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精心設計變式遷移練習,有效地指導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歸納知識的結構體系,以完善幼兒的認知結構,培養學習能力。
總之, 數學活動是幼兒園的一門重要課程,課堂是老師的生命力所在地,更是幼兒智慧的發源地。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樹立目標意識,從過去單一數學學科目標過度到整合各項活動;教育內容應關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從生活和經驗中挖掘數學內容,豐富數學內容;教育資源應樹立數學教育資源的理念,變以往教育資源的思路為關注多元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教育形式應打破學科教學的界限,樹立開放教育的理念;教育指導應關注活動的過程;關注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的態度、興趣、能力的發展;關注教師在數學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和指導作用。生活永遠是數學問題不可枯竭的源泉,而快樂則是陽光、是春雨、是付出之后的收獲、是經過自己思考解答出的難題。課堂上,面對充滿生命活力與成長潛力的孩子,教師不是精彩的演員,而應變成運籌帷幄的導演;不是主宰課堂的知識權威,而是幼兒的學習伙伴。把探索數學奧秘的舞臺留給幼兒,將主動發展的機會還給幼兒,讓幼兒在教師的“無言”中放飛思維的羽翼。只要這樣,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跳一跳,摘到桃子”,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促進幼兒素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