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代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p>
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想象力都處于迅速發展的關鍵時刻,這段時間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強,利于習慣的養成,所以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佳時機。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掌握科學的培養方式和途徑,才能確保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順利的培養和完善其閱讀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孩子步入小學一年級,就意味著從現實的雙向對話進入一個較多的語文字符號單向對白的神奇世界。從此,閱讀成為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但是,一年級的學生年幼無知,思維能力低下,再加上貪玩好動,對讀書不可能一下子就“如饑似渴”。怎么辦呢?老師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一聽到老師講故事,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像一聽為快,當孩子們沉浸在一個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的故事中聽得津津有味時,老師戛然而止告訴孩子們:這些故事后面更精彩,要想知道故事的結局,自己來讀原文。此時,老師就可以不失時機向學生推薦相關讀物。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被激發起來。
同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往往孩子們在回答一個問題時,會把自己閱讀中看到的知識講述出來,這時,老師應當及時評價,使學生保持長久的閱讀興趣,直至養成閱讀習慣。隨著閱讀興趣的提高,很多學生由原來的不愛讀書到熱愛讀書,孩子們盡情享受書中的樂趣。從而變怕讀書為“悅讀”。
二、立足課堂,教會學生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崩蠋煹穆氊煵粌H是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會學知識,不斷提高語文素質。我們應該扎扎實實上好每堂課,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抓住課題進行審題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題是文章表情達意的眼睛,教會學生理解題意,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中心思想有很大幫助。
(二)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平時教學過程,我很注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比較,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覺得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從來就不僅限于眼睛和嘴巴完成,同樣也可以是鼻子、耳朵、肌膚、心靈的閱讀。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讓學生演一演
兒童先天都具有良好的表演天分和較強的表現欲望,如果整堂課都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坐著聽課,既壓制了潛能又壓抑了個性,十分不利于兒童的心理發展和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學生會覺得課堂氣氛單調、枯燥,也不能夠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參與意識。教學中,老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演一演,讓學生的心和作者的情產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章的真情實感。
我在《狐假虎威》一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把狐貍的“神氣活現、搖頭擺尾”以及老虎的“半信半疑、東張西望”讓學生用動作表現出來,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效果明顯。學生在看、演的過程中對課文有進一步的思考和理解,同時內化了課文語言。
2.讓學生畫一畫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安排學生進行繪畫,不僅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學習。學生先自學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我讓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一學生很認真地畫了一排排列整齊的籬笆,并在籬笆旁畫了一棵樹,樹上稀稀落落畫了幾片葉子,樹旁畫了一條小路。那繪畫的功底還真不錯。她還未落座,同學就嚷開了“不對!籬笆不能畫那么密,詩中說‘籬落疏疏就是說籬笆排列得很稀疏,因此,只能畫幾根籬笆?!薄澳隳苌蟻砀母膯幔俊编оо?,他把籬笆擦了許多,只留下很少的幾根。“現在你們滿意了嗎?”下面的同學有的點頭,有的在沉思。有雙手舉起來了“小路畫得還不行,詩中說的是‘一徑深,就是一條小路彎彎曲曲伸向遠方,小路還應畫得再長一點,寬窄再慢慢變化,不能只畫這么短?!痹谕瑢W們的討論交流中,一副表現詩意的圖畫躍然出現了。我相信,學生能把圖畫出來,對詩句的意思也感悟得很深了。
用簡筆畫再現文字描寫的情形,簡單隨意,也能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用起來很方便。
3.讓學生做一做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有目的、適當地安排學生動手實踐,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思考,從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敘述條理,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邏輯性,慢慢豐富體驗,發展思維能力,真正保證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課外拓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種能力,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語文課堂要由課內向課外伸,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著或名篇的節選、縮寫,以此為契機,在教學前后,教師把原文、原著推薦給學生,建立起讀名篇、名著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如《林沖棒打洪教頭》選自《水滸傳》,學到這篇文章時孩子們都會有濃厚的興趣,被水滸人物的英雄氣概所震撼,這時,教師自然地選摘水滸故事,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課外自身的文化知識素養。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單元的相關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的指引下,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已刻不容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提高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堅持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興趣,廣泛閱讀,積累詞匯,并且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