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松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教育理論中的一個提綱摯領的重要內容。它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達到的三個目標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是一個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獨立的教學目標,它們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知識與技能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是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過程與方法。過程是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是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如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等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當然,三維目標主要還是讓學生學會做學問、做人、和做事。
三維目標與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相通的。 格物致知這個成語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思想命題,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宋代儒家理學家朱熹認為:“要獲得知識,必須考察事物,以求認識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識。求學者應該把心中已知的理作為基礎,進一步努力,以求達到認識的頂點。經過長期努力,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一切,這就是認識的頂點?!薄抖Y記大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格物”是最初始的認識起點,“致知”則是過程和結果,以求達到思維的不斷的創新進步。我們的教育最終目的就是要讓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做到這些,做到“觸景生情”,對身邊的事物進行琢磨研究,獲取事物中所涵蓋的知識,達到“格物致知”,不僅“格”出自然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悟出思想、品格等人文科學知識,使個人得到思維的提高,使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完善。
“格物致知”對古代不論是思想發展還是科學發展上都有極大的影響?!独献印罚骸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敝傅氖牵骸爸粮叩钠沸韵袼粯?,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痹瓉磉@句話是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老子的“上善若水”就是“格”水這個“物”“致”上善這個“知”的典型體現,是通過自然事物悟出人處世也應順乎自然的道理。
在科技方面還有,魯班根據帶齒的植物劃破皮膚發明了鋸條;扁鵲根據不同病情人體會有不同體現和反映提出了中醫的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張衡根據慣性原理發明地動儀等等這些都是格物致知的結果。
近現代物理科學的飛速發展,也無不是一些科學家“格物”所致。瓦特“格”燒開的水產生的熱氣把壺蓋頂起,“致”出來蒸汽機,世界工業進入第一次革命,使動力由人畜力向熱力轉移,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法拉第根據電生磁,想到磁能生電而發明了發電機;萊特兄弟等“格”飛鳥,“致”出世界第一架飛機,實現了人類飛天夢,仿生學從此也方興未艾。等等。
“格物致知”在物理課上我們可以理解為多種狀態。三維目標中的任何一條都可以“致出”三維目標的所有內容。如:通過“過程與方法”進行“格物”,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達到“致知”的目的;通過“格”“知識與技能”“致”出新的“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樣通過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總結得出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等。
通過對電學知識的學習我們還能得出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安全用電常識、環境保護意識、學習科學家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現代社會電已經成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能源了,離不開電了等等。
總之,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是對“格物致知”的一種新詮釋、新嘗試,物理學中各種知識都具備這個內涵,“格物致知”引導學生多提出幾個問題,擴展知識探索,獲取更多的科學和人文知識,必將引導學生學會做學問、做人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