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寒露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獨特性、求異性的新穎奇妙、與眾不同的思考。它思考問題新穎、獨特、突破常規是其具體表現。這種思維能力只有經過培養才可具備。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教學實踐認為:
一、積極引導觀察,提高學習能力
觀察是信息輸入的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會有創造。為此,培養觀察力,一要在觀察前給學生提出明確、具體地目的、任務和要求。二要在觀察中及時指導。比如指導學生根據觀察對象選擇觀察方法,及時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總結。三要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或現代教學技術誘導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做細致、深入地觀察。四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例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指導學生將圓柱體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讓學生觀察割、拼的全過程。思考:圓柱體割開后,拼成了一個近似的什么立體圖形?為什么說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長方體的組成部分?待學生回答后,再將圓柱體沿底面平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問學生:這時的長方體是不是更像長方體了?試想:如果平分成很多等份,這樣拼成的圖形將會怎樣?教師誘導學生觀察,得出結論:“將會無限趨近于長方體,最終得到一個長方體。”然后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把它與圓柱體做比較。問:這個長方體的哪部分與圓柱體相同?因為模型各面顏色的不同,學生很快就會說:“底面積與高相同”,那么這個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有什么關系?學生:“相同”,這個長方體同原來的圓柱體相比較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觀察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同原來圓柱體的表面積相比較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增加或減少了哪幾個面?此時,學生會容易地答出:“長方體比圓柱體增加了兩個側面,每個側面的長和寬是圓柱體的高和底面半徑”。在學生掌握了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以后,應用例題:一個圓柱體的高是8厘米,將這個圓柱體割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比原來增加了24平方厘米,求圓柱體的體積。讓學生利用觀察,計算圓柱體的底面半徑:24÷2÷8 =1.5(厘米),圓柱體的體積為:3.14×1.5×1.5 ×8=56.52(立方厘米)。這樣引導學生觀察,學生一定能提高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引導數學想象,鍛煉數學思維
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羅整個宇宙。”恰當地進行數學想象,往往能夠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鍛煉其數學思維。數學想象要有能夠迅速擺脫表象干擾的敏銳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要有執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一定要教學生學好數學基礎知識,根據教材潛在的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創造性想象。例如:復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時,啟發學生想象把梯形上底變成與下底同樣長會變成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縮短為0,這時的梯形變成了什么圖形?與梯形面積有什么關系?問題一提出,學生想象的閘門就一定會立即打開: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為0的梯形,平行四邊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這樣既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又達到了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又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給學生出示數字184、36、3618、32308、420、4175、1209、213、312、123。讓學生判斷:哪些數能被2、5整除?哪些數能被3整除?根據回答,告訴學生能被3整除的數是有自己的特征的,我們想一想,它們應有什么特征?學生一定會說:“個位數字是3、6、9的數就能被3整除”,或者說:“這個數的各位數字之和是6、9、12的就能被3整除”,要么說:“各位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不管學生怎么猜想、想象,是否對、錯,都是學生在積極思維和大膽想象,教師都應給予鼓勵。
三、激勵求異思維,激發創新欲望
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發展的基礎,它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創造性特征。要想求異,必須富有聯想,善于假設、懷疑、幻想,追求盡可能新奇、獨特,與眾不同的思維。
四、誘發學生思維靈感
靈感是一種直覺思維,它是由于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知識和經驗突然產生的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它是認識的質的飛躍。靈感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突破和創新。
教學中,注意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的靈感,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超乎尋常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想,哪怕只有一點點心意,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同時,還可以應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去誘導學生的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例如,教學“折扣問題”,應用習題“某商場運來500臺洗衣機,每臺售價650元,每售出一臺可獲得售價15%的利潤。由于其中的30臺有些破損,按售價打八五折出售,這批洗衣機售完后實得利潤多少元”?讓學生練習解答。
一般解法是:先求出500臺洗衣機獲得的利潤,再求出30臺洗衣機少得的利潤,最后求出500臺洗衣機售完后實得利潤。其算式為:650×500×15%-650×30×(1-85%)=45825(元)
面對上述復雜的解題過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尋找簡便、巧妙的解法是:650×15%×(500-30)=45825(元)
這是因為:一臺洗衣機可得15%的利潤,那么每臺洗衣機的成本就只占售價的(1-15%)。而其中的30臺按售價打八五折出售,說明這30臺洗衣機是保本出售。所以,這批洗衣機的所得利潤就是“500-30”臺所獲得的利潤。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民主、寬松,富于創新趣味的教學情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留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在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行統一育新人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矮陂中學 張佳樂
梁啟超先生曾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可見,在這群前途似海的青少年們面前,我們教育者肩負的任務有多重:它是要使每個少年都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擁有戰士般的信念,誠實者的心靈,創造者的雙手和人才的美質;使讓他們成為能與民族命運起落同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回溯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強調:“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用心回眸,細心一想,教書育人是一個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其根本目標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能否根本轉變,取決于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否實現以知導行、以行促知,達到知行統一。雖然課堂教學改革仍在不斷深入,可是教師在考試這根指揮棒下,重知輕德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大多數教師都能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教學模式去完成教學任務,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怎么做?如何做?有些教師不理解也不重視。這種把教學窄化純知識文化的教學不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不適應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只教書不育人的本末倒置現象。
我們知道,教育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情、意、信、行相統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是基礎,行是目的,行比知更重要。“情、意、信”是實現由知到行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在實際的工作中,怎樣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突出其功能與作用,實現育人的偉大目標?下面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堂教學緊緊把握“三維”目標是實現知行統一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我們傳播知識、培育人才的主戰場,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個主戰場,實施人才培養目標。
1.把握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信念和行為。能力就是指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節自己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能力,適應社會生活與發展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缺少知識性,我們的學科將會成為偽科學,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們培養的學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庸人”。
2.把握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實現由“不知”到“自知”需要一個過程;學生能力的提高,實現由“不會”到“會”需要一個過程;學生的德育培養必須經過“新舊之我”、“現實與理想之我”的矛盾沖突和轉化的過程。通過觀察、對比、探索、體驗與感悟等方法來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可見,過程與方法不可缺少,在教學中我們應把過程與方法作為教育教學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3.注重情感發展、態度培養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其情緒、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信念的堅定”。而信念是否堅定,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好學、樂學”的情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做到以情激趣,以情堅信,以情促行。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更應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怎么做。
二、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是實現知行統一的關鍵
學生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反復、漸進的過程,是要通過學生慢慢地內化和教師長期地教育與調節來實現的。僅靠課堂教學這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另外,學生的成長是受環境和各種因素影響的,必須通過社會、家庭、學校的三合力才能得以實現育人網絡;而多了解多接近學生,更易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更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導。
三、改革評價機制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催化劑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成績論優劣,以考試成績的高低衡量學生表現的好壞。這種評價方式,僅僅只能反映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良好的評價機制必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真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與應用,還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過程,更要考查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也就是說既要重知識,又要重能力,更要重品行的綜合評價。可見,改變舊的教學評價方式,建立新的評價機制,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評價機制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
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
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發產生的,只有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才能逐步形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老師加以教育引導,學生就能接受,就能直接轉化為比較穩定的良好品行。事實上,還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矛盾沖突,通過學生的內因作用,經過長期的內化過程,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觀點、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可見,學生不只是教育的對象,而且也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只有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能力,才能使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知行統一育新人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最終實現自發自醒,催我自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革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愛學”的態度、“樂學”的情緒、“會學”的技巧、“篤行”的品德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所以,學校教育在大勢所趨之下就責無旁貸地扛起人格培養的大旗,充當心靈教育的捕手,孜孜不倦地引領青少年追求光明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