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樂
梁啟超先生曾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可見,在這群前途似海的青少年們面前,我們教育者肩負的任務有多重:它是要使每個少年都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要擁有戰士般的信念,誠實者的心靈,創造者的雙手和人才的美質;使讓他們成為能與民族命運起落同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回溯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強調:“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用心回眸,細心一想,教書育人是一個塑造人的靈魂的工程,其根本目標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個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能否根本轉變,取決于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否實現以知導行、以行促知,達到知行統一。雖然課堂教學改革仍在不斷深入,可是教師在考試這根指揮棒下,重知輕德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大多數教師都能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教學模式去完成教學任務,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怎么做?如何做?有些教師不理解也不重視。這種把教學窄化純知識文化的教學不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不適應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只教書不育人的本末倒置現象。
我們知道,教育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情、意、信、行相統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是基礎,行是目的,行比知更重要。“情、意、信”是實現由知到行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在實際的工作中,怎樣才能達到知行統一,突出其功能與作用,實現育人的偉大目標?下面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堂教學緊緊把握“三維”目標是實現知行統一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我們傳播知識、培育人才的主戰場,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這個主戰場,實施人才培養目標。
1.把握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信念和行為。能力就是指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節自己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能力,適應社會生活與發展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缺少知識性,我們的學科將會成為偽科學,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們培養的學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的“庸人”。
2.把握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實現由“不知”到“自知”需要一個過程;學生能力的提高,實現由“不會”到“會”需要一個過程;學生的德育培養必須經過“新舊之我”、“現實與理想之我”的矛盾沖突和轉化的過程。通過觀察、對比、探索、體驗與感悟等方法來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可見,過程與方法不可缺少,在教學中我們應把過程與方法作為教育教學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3.注重情感發展、態度培養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其情緒、態度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和“信念的堅定”。而信念是否堅定,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好學、樂學”的情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做到以情激趣,以情堅信,以情促行。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更應關注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怎么做。
二、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是實現知行統一的關鍵
學生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反復、漸進的過程,是要通過學生慢慢地內化和教師長期地教育與調節來實現的。僅靠課堂教學這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另外,學生的成長是受環境和各種因素影響的,必須通過社會、家庭、學校的三合力才能得以實現育人網絡;而多了解多接近學生,更易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更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導。
三、改革評價機制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催化劑
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成績論優劣,以考試成績的高低衡量學生表現的好壞。這種評價方式,僅僅只能反映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良好的評價機制必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真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與應用,還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實踐過程,更要考查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也就是說既要重知識,又要重能力,更要重品行的綜合評價。可見,改變舊的教學評價方式,建立新的評價機制,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評價機制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
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
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品質、健康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發產生的,只有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才能逐步形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老師加以教育引導,學生就能接受,就能直接轉化為比較穩定的良好品行。事實上,還必須通過學生的內部矛盾沖突,通過學生的內因作用,經過長期的內化過程,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觀點、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可見,學生不只是教育的對象,而且也是教育過程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只有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調節的能力,才能使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才能使學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知行統一育新人的教育目的是使學生的心靈走向真善美,最終實現自發自醒,催我自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革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愛學”的態度、“樂學”的情緒、“會學”的技巧、“篤行”的品德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所以,學校教育在大勢所趨之下就責無旁貸地扛起人格培養的大旗,充當心靈教育的捕手,孜孜不倦地引領青少年追求光明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