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板橋初級中學 鄒連成
已知△ABC 中,邊AB=AC=17,BC=16。
(1)△ABC的面積為__________;
(2)已知點E是BC的中點,以AB為斜邊在△ABC外構造Rt△ ABD。
①如圖1,求線段DE長度的最大值;
②如圖2,當AD=BD時,求∠BED的度數。

圖1

圖2
對于第一問,大部分學生是比較容易解決的,而對于第二問的長度最值問題、度數問題,難度有所上升,對于考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解:(1)連接AE,利用等腰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的知識,可以順利求出AE=15,則S△ABC=120。
下面先展示參考答案關于問題(2)的全部解答過程。
(2)①如圖3,取AB中點F,連接AE、DF、EF?!逜B=AC,BE=CE, ∴ AE⊥ BC, ∴ ∠AEB=∠ADB=90°, ∵AB=17,∴AF=EF=AB=8.5,∵DE≤DF+EF=17,∴線段DE長度的最大值為17。

圖3

圖4
②如圖4,取AB中點F,連接AE、DF、EF,同①可知DF=EF=AF,∴∠FAE=∠FEA。設∠FAE=∠FEA=α,則∠BFE=∠FAE+∠FEA=2α,∵AD=BD,∴DF⊥AB,∴∠BFD=90°,∴∠DFE=90°∴∠AED=∠FED+∠FEA=45°,∴∠BED=∠AEB-∠AED=45°。
學生在第二問的解答過程中,由直角三角形中斜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可以自然聯想到取邊的中點,然后連接AE、DE、EF,快速求出DF=EF=AB=,難點在于如何利用長求出最大值呢?學生在此處“卡住”,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探究。
我們可以將這三條線段抽象出來,如圖5,那么問題就化簡成DF、EF兩條固定長度的線段繞點旋轉,則≤DE≤DF+EF,則DE≤,則DE≤17,所以DE最長為17。

圖5
對于最后一問,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去解決這個問題。
解法一:仍然采用第二小問的輔助線連接方式,然后用代數方法去解決幾何問題。
如圖6,直接設∠DEB=x,∠DEF=y,因為DF=BF=EF,所以∠FBE=∠FEB=x+y,∠FDE=∠FED=y,因為AD=BD,所以∠DFB=90°,又因為∠DOF=∠BOE,所以x+y+x=y+90°,所以x=45°。
解法二:由圖可以猜想出DE是∠AEB的角平分線,那么如果能證明這個猜想是正確的,即可把∠BED的度數算出來。
如圖7,連接AE,過點D作DF⊥AE于F、DG⊥GC交CB的延長線于點G,因為AD=BD,∠ADB=90°易證△ADF≌△BDG,所以DF=DG=GE,所以∠DEB=45°。

圖6

圖7

圖8
解法三: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順利聯想到“一線三直角”。
如圖8,因為AD=BD,∠ADB=90°易證△AFD≌△DGB,所以AF=DG=GE,所以∠DEB=45°。
解法四:在研究一些復雜幾何問題時,我們經常把圖形旋轉后再研究,最常見的就是“遇等腰則旋轉”。
如圖9,將△BDE繞點D逆時針旋轉90°得△ADE'。因為∠ADB=∠AEB=90°,所以∠DBE=180°-∠DAE,所以∠DAE'+∠DAE=180°,所以E'、A、E三點共線,又因為DE'=DE,∠E'DE=90°,所以∠DE'E=∠DEB=45°。
或者可以將△ADE繞點D順時針旋轉90°得△BDE',如圖10,證明方法同上。

圖9

圖10
幾何數學的學習一定是在動手操作中發展起來的,學生面對比較復雜的幾何問題時,第一反應往往是圖形太復雜了,肯定做不起來。這首先是個信心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多鼓勵學生動手去畫,去勇敢嘗試。學生自己可以畫出來的圖形,教師絕不包辦,畫不出來的圖形,尤其是輔助線的畫法,教師可以步步引導,講明、講透作法的原因,并且給學生最正確的示范作法,防止學生出現作法不規范的情況??偠灾?,幾何問題一定要讓學生敢于動手畫圖,不要怕失敗,只要堅持,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說到輔助線的畫法教學,就拿本題作簡要的分析。這里面的三個小問題,并不是單獨的,它們其實是層層遞進,步步暗示的。第一問的面積問題,就暗示了必須要把AE連接起來,解決第二問時,就很容易看到兩個直角三角形共有一條斜邊,進而就提醒了考生,要取斜邊中線。緊接著,第三問又承接第二問的輔助線的作法,利用代數方法很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這些“線索”,學生通過現場動手畫圖完全是可以想出來的,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時常滲透這一思想,當學生在做題過程中能自然地想到這些,那么我想他的數學思維就形成了。
幾何問題的解決一直是初中教學的一大難點,主要是因為幾何定義、性質多且雜,學生記憶起來就很困難了,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就更難了。筆者認為,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多向學生介紹一些常見的幾何模型,比如“八字形”“K型圖”“箏型圖”等。教師在介紹這些幾何模型的過程中,靈活地將眾多幾何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并用這些模型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就把零散的幾何概念整合了起來,運用起來也能更得心應手。當學生可以自覺地將幾何知識統一運用的時候,那么幾何學習就徹底活起來了。此外,幾何模型的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更可以增強學生對幾何學習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會下意識地模仿教師介紹的幾何模型,去創造適合自己的專屬模型。相比較照本宣科的單純的概念教學,海量的題目覆蓋,切切實實,認真準備一些專題幾何模型教學課,我想可以真切地幫助學生減輕學習的思維壓力。換種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