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市浣江初中 姚渭文
數學探究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主動探究,探究教學策略就是倡導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為目的。而要提高課堂探究活動的有效性,關鍵在于教師要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能夠在其中積極思考、探究和進行知識建構的良好學習環境。下面筆者就教學過程中自己的學習摸索和教學實踐,談一點做法和體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下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的“順應”和“同化”。選擇一個好的問題,創設一個好的背景,調動學生共同參與,是提高探究活動有效性的關鍵所在。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不僅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而且能在較短時間突出數學問題的解決,讓全體學生在“成功體驗”中發展。
案例一:在“有理數乘方”的教學中,我設置了這么個過程,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探索。
1.動手實踐:通過折紙游戲并讓學生回答,一張1mm厚的硬紙片對折一次有多厚?
2.對折兩次有多厚?對折三次呢?
3.猜想:一張1mm厚的紙片(足夠大)對折20次后大約有多厚?
4.導出驚人的結果:一張1mm厚的紙片,對折20次超過1000米。
問題提出后,學生帶著一種渴望求知的心理觀察并盡力實踐對折過程,教師的演示只起到“導”的作用,學生動腦思考、推理,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啟發下,自己動手演示后,經分析研究,就能發現有理數乘方的法則。這一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將新知識灌、填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細心觀察、親自動手、周密思考、認真分析、大膽推理后發現新知。學生不但知道了乘方怎樣計算,而且明白了其推導的過程。
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探究活動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為此,教師首先要承認并保護每個學生特定的權利,把探索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同時要充分相信每個學生的探究潛能。我們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讓學生有更多參與探索的機會和成功的情感體驗。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充分發揚民主,與學生平等交流和對話,讓學生充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使探究熱情更加高漲,還要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問題,換角度思考問題,多側面去思考,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超出常規,提出問題,進而“別出心裁,標新立異”。
留給學生寬松的活動空間進行數學活動,是提高探究活動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動手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把學生推到思維活動的前沿。在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和研究,使他們手、眼、腦、口多種感官同時并用,在實踐中體驗數學規律,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或按從具體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則設計數學猜想、探究等活動,促使學生在“做數學”中“學數學”,真正經歷數學公式、法則、定理的探索和發現過程。
案例二:
對浙教版七年級下冊“1.5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內容,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我們已經知道用“邊角邊”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那么當這里的角不是兩邊的夾角,而是其中一邊的對角時,兩個三角形還全等嗎?
學生開始在自己的作業紙上畫圖、嘗試,并和組內學生交流。很快大家紛紛表示這種方法不能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突然,有一個學生大聲道:“是全等的!”
師:你說說看。

生1:我是利用直角三角板來畫的(如圖),先畫出∠C=∠F=90°,然后截取AC=DF,AB=DE,這樣畫了幾次都是全等的。
師:是嗎?那大家也利用直角三角板來試試看,看看是否會全等?
學生紛紛動手驗證,結果所畫的兩個三角形確實是全等的,這與前面得出的結論產生了矛盾,學生開始思考、討論。
生2:我覺得這樣畫不好,因為都是直角三角形,只能說明在直角三角形中成立。
師:說得好,我們這樣畫確實都是直角三角形,那至少說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全等的。那么接著想下去,如果兩個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邊邊角”能說明兩三角形全等嗎?如果兩個三角形都是銳角三角形呢?
學生探究,結論是“邊邊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師:如果不指明兩個三角形是哪類三角形,“邊邊角”能說明全等嗎?
生:不能。
反思:本案例中,本來只希望讓學生動手得到“邊邊角”不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但是學生的一次特殊操作得到了全等三角形,改變了對探索的預設。我及時抓住這個寶貴的生成,調整原來的預設,非常自然地讓學生探索“邊邊角”在什么情況下是成立的,在什么情況下是不成立的,使得課堂的探索有了深度,學生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樣的教育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主動操作,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因此只有讓學生充分發揮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既重視過程也注重結果,才能實現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