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永昌縣第六中學 張紅莉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目前在各國的教育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實踐,強調學生在做任務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方法。任務型教學更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意識。
教師在進行任務型教學法應用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1.情景原則,教師所創設的任務要具有一定情景,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2.層次原則,教師所設置的任務要符合學生認知能力,遵循由簡到難的原則,逐步地引導學生思維的深入,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3.實踐性原則,創設的任務能夠讓學生通過思考,實際計算和思考來增強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學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任務可以是一個情景、一個問題或是一個故事,其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數學思想和能力。下面筆者結合幾何的一道典型例題來給學生創設任務,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例題:如右圖,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AC和BD交于點O,AF平分∠BAC交BC于F,DH⊥AF于H,并分別交AB、AC于點E、G,證明:。
教師引導學生對幾何問題進行分析,從幾何圖形特征出發,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從而起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作用。教師要通過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來強化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探究態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如上面的例題,已知條件可以概括為正方形ABCD,∠BAC的平分線AF,以及過D點和AF垂直的DE。正方形的對角線形成的三角形具有很多的性質,而已知中的兩條線段可以構成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圖形,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和分析,學生很容易就能將問題解決。本題要證明的是,可以變形為,一般可以通過構造三角形、梯形等方法將線段進行轉化,從而在一個圖形中進行兩條線段的關系證明,其基本方法是取半或加倍,即將短的線段加倍或是將長的線段取半,這樣證明轉化后的線段相等即可。本題中所要求的兩條線段既在△DEB中,又在△ABO中,學生很容易構造三角形,利用中位線定理進行問題的解決。

在分析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分組進行探討,對問題進行實際的分析和解決。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更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在實際的解題中,學生有的采用“取半或加倍”的方法,在OC上取一點M,并且OM=OG,連接BM,構造等腰梯形EGMB,通過證明EB=GM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取BE的中點M,連接OM,構造等腰梯形EGOM,通過證明EM=GO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通過三角形中位線的知識進行問題的解決,取ED的中點M,連接OM,通過證明OM=OG來實現問題的解決;有的學生延長DG,構造三角形BDM,其中G為DM中點,通過證明BE=BM來實現問題的解決等。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非常多,有的學生不作輔助線,通過角與線段的關系進行證明,在學生分組合作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成果的展示,讓學生的互相交流和評價,借鑒與參考其他人的方法與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拓展延伸,可以鞏固學生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印象的同時,升華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就上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將試題中的角平分線拓展為內等角線,從而給學生展示下面的問題:
如右圖,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AC和BD交于點O,點F1、F2在BC上,,并交 AB、AC 于點 E1、G1,于 H2,并交 AB、AC 于點 E2、G2,證明:BE1·BE2=4OG1·OG2。

本題與例題基本一致,只是拓展以后的條件更加復雜,學生根據例題的分析和解決,很容易從△相似入手,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通過變式訓練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而達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總而言之,任務型教學是建立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上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注重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發現能力的培養,能夠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教師在任務型教學中充當任務的驅動器,引導、促進和控制學生的探究主題和方向的作用。任務型教學有效地轉變了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完成了以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轉變,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科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