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民

王在成,商洛市山陽縣板巖鎮中學退休教師,18歲入黨,60多年黨齡,從教40年。2000年從教學崗位上退休后,鎮黨委聘請他擔任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至今,同時兼任鎮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等職。十多年里,他堅守在關教戰線上,發揮余熱,為青少年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自掏腰包辦實事,被廣大群眾親切地稱為山區孩子的“捐款爺爺”。
板巖鎮地處山區,很偏僻,經濟欠發達,鎮上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農業,政府的經費開支不很寬裕。王在成自擔任常務副主任以后,關工委就遇到日常費用緊張的問題。于是,他堅持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沒有向政府申請過辦公經費,而是從自己退休金里擠出來用于各項愛心活動支出的費用累計達20多萬元。退休這些年來,他比在崗時還要忙碌,一邊積極向鎮黨委、政府領導提建議和匯報關心下一代工作,擴大關工委的影響,一邊通過走訪、動員,讓更多的老同志參與關工委的工作。經過努力,先后有20多名“五老”成為鎮關工委的骨干。工作中,他把活動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為青少年辦實事上。鎮關工委每年都組織和開展學習雷鋒活動,每逢重大節假日,安排“五老”給青少年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教育報告。多年來,王在成連續深入板巖鎮各學校,給學生做學習雷鋒精神報告,還將老一輩中央領導人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掛到學校墻上進行宣傳。在開展學習雷鋒活動中,他為群眾墊交合作醫療款等費用3000余元,帶領“五老”為群眾辦實事21件。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他專門乘車由陜南到延安參觀學習,自費購買600多元的鄧小平理論相關書籍和光碟,組織鎮關工委“五老”進行集體學習。在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活動中,他拿出2000元捐給板巖鎮中學。

貧困青少年的疾苦,始終掛在王在成的心上。他舍小家,顧大家,帶領“五老”艱苦奮斗,上班無補助,出差無補貼,為了貧困青少年健康成長,他自掏腰包,積極為貧困青少年排憂解難,直面問題,用情解決,使清貧失學的學生得以復學。1959年他剛參加工作,將第一個月工資全部捐給了困難學生。1978年,他得知貧困學生黃禮忠患嚴重中耳炎無錢醫治時,就把幾個月省下的50元錢30斤糧票送到黃的家中。1989年,他用自己的工資幫困難青年曹定甲買回5只種羊,發展養殖業,幫王長科買回天麻栽培。在鎮關工委開展的“一幫一”活動中,他一人與4名貧困青少年進行結對幫扶。有一名12歲的學生因病在西安住院交不上醫藥費,王在成帶頭捐款,并動員一部分老同志和師生獻愛心,為他解了燃眉之急。2000年,王在成聽說當地有個學生在武漢上大學,因經濟困難面臨輟學的危險,他分兩次給這名學生寄去生活費2000元。2001年,鎮上的一名學生被西安美院錄取后卻無錢報名,他從養老金中拿出5000元送到她手中。2011年,板巖鎮89名學生同時考上了大學,為解決部分貧困家庭學生無錢上學的問題,王在成組織和發動幾十名“五老”,開展“金秋助學、扶貧幫困”活動,募集到資金3.6萬元,當即對14名貧困大學生給予救助。他個人拿出1.6萬元,資助了兩名最困難的大學生,并陪同他們去學校報到。2017年,村里的學生黃家文以598分的成績考入華東師范大學,因其母親遭遇車禍住院花費了巨額醫藥費,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無錢報名上學。王在成9次到其家中訪談,并資助了近兩萬元,使黃家文如愿上了大學。10多年來,鎮關工委協調籌助資金20多萬元,共幫扶70多名學生上了大學。不少受資助的學生激動地說:“是王爺爺給了我們繼續學習的機會,我長大以后也要像他那樣關心別人,回報板巖,奉獻社會!”
熱愛關教工作,王在成一心為公、慷慨解囊幫扶貧困青少年,成了群眾的貼心人。他的付出得到了組織肯定和群眾好評,先后被市縣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如今,雖已年過八旬,王在成依然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地為關心下一代的事業而奔忙、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