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下,走進天等縣馱堪鄉馱堪村凈屯養牛小區,晚風撲面,空氣清新。
馱堪鄉群眾養牛歷史悠久,如今成為支撐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大扶貧產業,2018年底已發展到7800多頭。
要養牛致富,又要清潔美麗,“牛糞”與“鄉愁”如何和諧共生?馱堪村凈屯村干趙維業說,過去,凈屯空有其名,人畜混居帶來村道骯臟,尤其是雨天污水橫流,臭味熏天。
凈屯有118戶,養牛村民有63戶,牛存欄150多頭。以前,養牛戶基本都將牛圈養在自家房子的一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畜”,村里到處是牛糞、污水。
“讓人畜分離,將牛集中起來飼養在一處遠離住房的地方,讓村子既發展起來,變得美麗起來。”馱堪鄉黨委書記農文杰說。屯里出地,政府幫建,2 018年9月凈屯養殖小區開始動工。養殖小區規劃占地8畝,項目分三期實施。說干就干,而且“快速見效”,2019年3月一期工程建設完成,隨后村里40頭牛搬進養殖小區。如今項目二期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總共16個飼養格欄,可集中飼養160頭牛,只等通水、通電后便可再遷入一批牛。
集中圈養是馱堪鄉諸多養牛方式中的一種,凈屯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以人畜分離生態養殖模式養牛,當地“養牛升級版”發展有聲有色。養殖小區建成后,屯里養牛戶陸續將牛集中起來喂養,通過集中管理、生態養殖,養牛產業轉型升級,畜禽養殖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提高,實現養牛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收益。
“人畜分離”的飼養模式讓更多人對養牛充滿信心。牛搬到村外后,凈屯一下子變得干凈起來。養牛戶趙榮軍種了30多畝青貯牛料,在養殖小區養了8頭牛。“現在我把一樓原來養牛的地方整理為放農機、農用產品的地方,家里蒼蠅少了,人住得很舒服。”趙榮軍說。
目前除了凈屯,馱堪村大屯以及南嶺村、賢民村、啟新村、道念村等地也在大力推廣“人畜分離”生態養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