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兼愛鄉洞杭村“田螺+優質稻”養殖基地,村委干部正在查看田螺長勢情況。
“生態田螺示范養殖成活了!”5月22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兼愛鄉洞杭村百畝高山生態田螺示范基地,在微風吹拂下,水面波光閃閃,熠熠生輝。正在給田螺投料飼養的駐村第一書記廖光和與工作隊員覃新江臉上露出了笑容。
“2019年4月上旬,我們從湖南省調入田螺種苗5000多公斤投放到示范基地,目前長勢良好。”覃新江高興地說,“現在已不再擔心田螺‘水土不服’了。”
洞杭村距離縣城70多公里,是羅城一個邊遠山區貧困村,轄有7個自然屯,全村216戶806人(其中貧困戶59戶216人),耕地面積582畝,其中水田535畝,旱地47畝。2015年底貧困發生率26.1%。
“全村青壯年大部分已外出務工,勞動力嚴重老化,大量農田丟荒,太可惜了。”駐村第一書記廖光和介紹,為把丟荒農田效益最大化,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格局,2018年上半年,新選派的駐村工作隊到位后,馬上與村“兩委”組織本村的黨員和村民代表到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考察學習,回來后大家都認為洞杭村生態資源優越,山泉水資源豐富,水質無污染,十分適合田螺生長,便決定實施稻田綜合種養殖田螺示范項目,以示范點引領全村發展產業。
養田螺,錢從何來?怎么做?
“辦法總比困難多,干了再說!”廖光和與覃新江商量,利用第一書記專項資金及后盾單位幫扶資金創建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在群眾原有稻田的基礎上按養殖要求進行田基硬化,打造“田螺+優質稻”種養示范基地。同時圍繞“黨建+”模式,由村“兩委”牽頭,組建了種養合作社,并由村“兩委”負責種養項目的前期投入工作和后期銷售工作,籌措經費10多萬元,用于田埂硬化。有了村“兩委”的參與,農戶積極性高漲,主動投入到田埂建設中。2018年底,由村委會提供水泥和石砂,群眾投工投勞,建成了100多畝標準化的水泥田埂,并整合49戶群眾稻田建成田螺養殖基地100余畝。
“投放種苗不到兩個月,產出的田螺已有手指頭大。”村民廖殿后說,看著自家的田螺一天天長大,感到脫貧致富大有希望,2020年還要擴大養殖規模,大家對養殖田螺信心滿滿。
田螺生命力和抗病力強,有活水源的溝、水田、淺水池塘均可放養,但需保持水體肥度和溫度。放養時雌雄螺一起放養,即可自然繁殖,畝產量可達750公斤。
“我們的田螺是訂單田螺,不愁銷路。”廖光和說,“下一步,我們將發動群眾生態種植優質‘香粳米’稻種,力爭田螺、稻谷雙豐收。”
據介紹,洞杭村100余畝生態田螺預計2019年8月就可以采收第一批成品田螺,按每公斤10元計算,預計畝產值達7500元,總產值將超75萬元。
目前,洞杭村周邊的頂新村、振新村已借鑒“洞杭模式”各建成100畝的田螺養殖示范場,大竹村、旦興村、兼愛村正在著手規劃項目,力爭通過抱團發展田螺產業,到2020年全鄉田螺養殖發展到1000畝以上,使田螺養殖產業成為兼愛鄉群眾脫貧致富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