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萬物蓬勃。地處廣西德保縣石漠化綜合治理核心區的巴頭鄉,轄區內石山面積大、石上土層薄、生態環境惡劣,石漠化面積為16.5萬畝,石漠化面積、石漠化占比均位居縣內第一位。2016年初,巴頭鄉還有貧困村7個,全鄉有貧困戶2303戶8811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9.21%,是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最難啃的硬骨頭、主戰場。
在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巴頭鄉如何徹底擺脫貧困?
珍珠李成為第一道治貧良藥。
在多美村谷沙屯珍珠李種植基地,放眼望去,綠意盎然,充滿希望。貧困戶農常勝正在為李樹開展夏季修剪,除枝、拉枝、抹芽、摘心……他指著3畝多的山地介紹,原來這片山旮旯石頭裸露,亂石叢生,2016年他種植了珍珠李。
谷沙屯農定靚,三年前也在山上種植10畝珍珠李。“經過3年管護,今年掛果了,8月份珍珠李就可以采摘上市。”他滿懷喜悅地介紹:“按照往年的市場行情,珍珠李可以賣到5-8塊錢一斤,2年后可以進入豐果期,預計畝產值可達8000元以上。”
2016年初,該鄉及駐村工作隊針對產業開發與生態綜合治理開展工作,召開多次座談會。“連野草都長不好的地方,能有什么希望?”“種李可以,李樹不嫌地貧,你看村頭的野生李果在石縫中就長得十分茂盛!”鄉黨委書記黃偉挺回憶說,群眾打趣的一句話讓大家深受啟發。
經過反復調研、考察,該鄉黨委決定引進有“李族皇后”美譽的珍珠李。2016年12月,廣西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試驗示范項目珍珠李種植技術現場會在多美村舉行,巴頭開始走生態治理與脫貧產業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目前,珍珠李種植示范基地已經完成種植180畝,其中已經掛果80畝,預計產值24萬元,戶均預計增收8000元,覆蓋到貧困戶18戶65人,生態謀發展已經顯現成效,今年多美村有望實現整村脫貧出列。
受發展珍珠李的啟迪,生態治理與脫貧產業相結合的路子越走越寬。
貓豆種植進入巴頭人的視野。貓豆對石漠化生態具有良好生態修復功能,是石漠化地區實現生態好、有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們鄉與明陽合作社簽訂合作,由合作社提供優質貓豆種,由鄉政府免費發放給群眾,保底收購價每斤2.5元,群眾沒有后顧之憂,全鄉農民種植貓豆積極性很高。”巴頭鄉黨委宣傳、統戰委員許醒清說。
雅美村地處大石山區,截至2017年底,村集體經濟依然是0元。2018年春,該村在鄉黨委鼓勵支持下,以貓豆種植為村集體經濟項目,在石漠化山嶺點播30余畝貓豆,秋收過后,該村喜獲收成,當年實現村集體經濟2萬余元。
貓豆種植也讓該鄉不少貧困戶獲得增收。多茂屯梁紹先介紹,種植貓豆簡單粗放,春種等秋收,期間只進行簡單一些護理。去年,他在玉米地周邊山地點播貓豆約2畝,收了400多公斤豆,單項實現增加收入2000元。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全鄉已經完成貓豆種發放3500多公斤,種植貓豆1.2萬余畝,貓豆產業已經推廣覆蓋全鄉14個行政村,覆蓋貧困戶1573戶6385人。
巴頭生態和脫貧的雙重向好,從一個側面反映該縣石漠化片區脫貧的成效。
近年來,該縣采取“封、造、退、管、沼、補”模式,靠山養山吃山,實施石漠化治理7.6萬畝,完成植樹造林3.29萬畝。石頭縫里種貓豆、中草藥,荒坡上種山楂、臍橙等果樹。其中,臍橙種植面積13.29萬畝,“德保臍橙”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桑蠶產業種植面積6.2萬畝;大果山楂種植面積7.24萬畝,“德保山楂”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時依托自然資源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探索一條經濟生態雙贏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