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輝 田昆
近日,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國家級貧困縣柯坪縣頒獎典禮上,中石化西北石油局駐柯坪縣阿恰勒鎮蓋孜力克村第一書記王海彬榮獲了2018年脫貧攻堅“創新獎”。
蓋孜力克村是深度貧困村,王海彬2018年1月28日來到蓋孜力克村任第一書記,立即組織村兩委和駐村各支力量深入展開民主討論,充分問計黨員村民,研究確定脫貧攻堅工作思路。一年來,王海彬堅持把脫貧攻堅同基層黨組織建設有機結合,牢固樹立“圍繞脫貧強組織,抓好黨建促脫貧”的理念,積極落實“一村一品”發展思路,幫助43戶貧困戶201人完成脫貧任務,帶領群眾趟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剛駐村時,王海彬通過走訪了解到,村民們不愿意聽村干部說話,這已成為村委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舉措的巨大阻礙。王海彬發現村干部遇事“和稀泥”,當“老好人”,不敢抓,不敢管,已是長期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理清問題后,王海彬帶領大家進行支部成員換血和“倒排后進”整頓,召開黨員大會撤換掉懶散不作為的支委,優先吸納和考察農村致富能手、本土返鄉大學生,切實增強村級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同時強化群眾監督,落實“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村支委成為讓村民們信得過的娘家。
在脫貧攻堅進程中,王海彬深刻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第一書記,必須堅持黨建旗幟引領,把支部打造成脫貧攻堅的火車頭。
每天天不亮,貧困戶中的黨員玉蘇甫·艾山在家提前蒸好包子、煮起雞蛋、熬好奶茶,推著板車八點準時來到村大隊部門口賣早餐,外來務工人員、下沉干部和支教老師都會陸續到攤位跟前吃早餐。村支委熱合曼走訪中了解到貧困戶卡迪莎尼·托乎提識字少,腿腳不利索,就為她量身定制了家門口致富的點子,幫助她在村里繁華地段開小吃店,做麻辣燙,竟然每天有160多元的收入。就這樣,曾經的貧困戶黨員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為發揮黨員和致富帶頭人的先鋒模范作用,王海彬積極謀劃,通過組織引領和定向幫扶等強化培養措施,有序推進黨員致富帶頭人“雙培養機制。
原來靠養兩頭牛維持生計的黨員艾尼江·庫爾班,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又貸款買了三頭西門塔爾牛,靠賣牛奶就實現了當年收入翻番的目標,他高興地說:“以前家里沒錢,生活困難。直到西北石油局駐村工作隊來了以后,王書記幫我們辦了無利息貸款,我用這些錢買了牛羊,現在已經有了6頭牛,20多只羊,生活也變好了,王書記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我們心里很踏實!”
2018年12月2日,王海彬(左一)和前來購買恰瑪古的庫爾勒商戶、合作社村民合影。
此外,蓋孜力克村以黨支部為龍頭,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從項目、技術、產業、創業、勞務等多個方面帶動貧困戶,動員49貧困戶218人利用50畝村集體土地,采取西瓜套種豇豆的種植模式創收,實現戶均增收1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28000元增長至64040元。
由于蓋孜力克村地勢平坦,靠近柯爾塔格山,土壤堿性大,恰瑪古品質非常好。王海彬提出“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深挖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將恰瑪古種植產業納入蓋孜力克村2018年重點民生項目,并作為黨支部脫貧攻堅實踐課題,截至去年12月中旬,全村貧困戶依靠恰瑪古的銷售,實現戶人均增收400元。
“我們的恰瑪古非常甜,品質特別好,請你們嘗一嘗!”去年12月,村民哈尼柯孜向前來收購恰瑪古的客戶介紹說。
為深挖恰瑪古產業優勢資源,該村通過支部組織,以蓋孜力克村巴哈熱果蔬合作社為載體,聯合184戶農民把2150畝恰瑪古土地聯到一起,推行連片種植、集約經營的發展模式,實現統一機耕、統一種植、統一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種植面積550畝。
與此同時,王海彬推行“社會力量+黨支部+貧困戶”“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與自治區新農大合作,就恰瑪古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進行培訓指導和深度交流,并通過視頻、新媒體、網媒、展板畫冊等多種形式宣傳,提高了產品知名度。
他帶頭跑市場、搞推介、聯系訂單,使恰瑪古進入烏魯木齊五星級酒店陳設展柜,集聚品牌效應,逐步探索建立了統一的市場定價機制,并通過烘焙制作恰瑪古干、磨制恰瑪古粉,完善電商銷售渠道,提高恰瑪古產品附加值,村里的產品遠銷廣東深圳。一年來,通過黨員扶貧攻堅力量嵌入到恰瑪古產業鏈中,實現了“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群眾富在產業鏈”。